赤子归故乡 执守农机梦——记北大荒集团建设农场“农机手”许呈浩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5-19 15:54 1

摘要:2024年深秋,北大荒建设农场第四管理区的田野上,雨水在垄沟里泛着银光。许呈浩坐在改装后的大马力拖拉机驾驶室里,布满油渍的工装被雨水浸透,布满血丝的眼睛却始终盯着前方。连续28天的奋战,这个身高1米82的东北汉子带领车组创下了涝灾期间日均整地650亩的纪录。“

2024年深秋,北大荒建设农场第四管理区的田野上,雨水在垄沟里泛着银光。许呈浩坐在改装后的大马力拖拉机驾驶室里,布满油渍的工装被雨水浸透,布满血丝的眼睛却始终盯着前方。连续28天的奋战,这个身高1米82的东北汉子带领车组创下了涝灾期间日均整地650亩的纪录。“铁牛的履带不停转,黑土地的丰收就不会断!”他的誓言,随着履带碾压泥泞的轰鸣声,回荡在广袤的田野。

山海难隔农机情

1991年出生的许呈浩,血液里流淌着农机世家的基因。父亲许志国在农机战线耕耘40余载,完成了50多项农机小创新,经他改装的机械至今仍在田间立下赫赫战功。小时候的许呈浩总爱蹲在车间门口,看父亲用布满老茧的手摆弄零件,金属碰撞的脆响是他童年最熟悉的“摇篮曲”。

2014年,这个农机世家的独子选择了一条出国求学之路,去日本攻读汽车检测与装备专业。在新泻自动车大学实验室的夜晚,其他留学生相约赏樱时,他正对着液压系统图纸反复测算。

命运的转折发生在2016年春天。视频那头,父亲正为大豆大垄三行种植的机械改装愁眉不展。时差两小时的越洋连线里,父子俩用马克笔在草稿纸上勾勒方案,手机镜头成了传递智慧的通道,父子俩各抒己见、激烈争辩,从机械原理的剖析,到实际操作可行性的推演,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当改装后的播种机在北大荒的黑土上划出完美垄线时,许呈浩在公寓里对着视频中的丰收场景红了眼眶。

金戈铁马还乡路。2021 年的归国抉择,成为许呈浩人生的分水岭。彼时他在日本企业月薪折合人民币 2 万元,却毅然踏上归途。“日本农机再先进,终究不是为黑土地量身定制的。”这句话,成了他婉拒日方再三挽留的最终答案。

匠心铁马守丰年

回归后的“水土不服”比预想更甚。面对价值数百万的进口农机,这个喝过异国墨水的“农机二代”不得不从头学起。管理区老机务赵师傅回忆:“小许跟车那三个月,裤兜里永远揣着笔记本,连螺丝扭矩参数都要记下来。”半年考取8类农机操作证的成绩单,至今贴在第四管理区荣誉墙上。

考验在2024年秋收季降临。持续月余的强降雨让黑土地变成“沼泽国”,传统农机寸步难行。许呈浩带领团队研制的“分段排水+履带改装”组合方案,在泥泞中开辟出生路。改装后的拖拉机履带宽度增加20厘米,接地压力降低30%,配合自主研发的排水沟渠开掘装置,硬是在齐膝深的积水中抢出3.2万亩耕地。

成果是日复一日的坚持。走进许呈浩的农机库房,墙上“三个一”工作法格外醒目:每日,无论忙到什么程度,必须记录技术日志,将操作诀窍、故障难题、解决之道详尽收录,成为机械维保的“秘籍宝典”;每周,雷打不动组织车组人员开展技能培训,分享专业知识,切磋操作技术,团队素质整体攀升;每季,找出每年不同阶段生产的特点和问题,提出有效解决方案和技术措施。

这个 90 后农机手,正用精细化手段续写父辈的钢铁传奇。那一年,区域内的玉米亩产从原来的1200斤大幅增至1500斤,大豆亩产也由280斤提升到450斤。

赤子“云犁”耕黑土

2023年,许呈浩组建了青年农机小分队,现在已孵化7项革新成果。播种机电动马达改造项目,使播种精度从厘米级提升到毫米级;自主研发的智能监测系统,让农机故障率下降65%。“以前是‘人找地’,现在是‘云管地’。”许呈浩滑动手机屏幕,农机作业轨迹在电子地图上实时跳动。

在“北安模式”发展浪潮中,他率先尝试农机共享服务。价值200余万的农机设备,通过智慧调度平台为周边农户提供服务,年作业面积突破15万亩。种植户陈铭感慨:“手机下单,农机到家,这服务比滴滴打车还方便!”

站在“十五五”规划的新起点,许呈浩又瞄上了智慧农业云平台。“我要让黑土地上的每粒种子,都能在数字云端孕育丰收!”阳光下,他眼中的光芒与农机金属光泽交相辉映。不远处,无人驾驶播种机正在田间划出笔直的绿线,仿佛在天地间书写现代农业的诗行。

从传统农机到智能装备,从手工记录到数字云端,许呈浩用人生轨迹勾勒出北大荒农业现代化的进化图谱。在他身后,越来越多的青年才俊正沿着钢铁履带碾出的道路归来。这片承载着共和国粮仓重任的黑土地,永远需要这样的守护者——用钢铁意志锻造农业脊梁,以赤子之心守望丰收金黄。(岳文)

来源:经济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