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14位智库专家看一季度经济“开门红”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17 08:10 1

摘要: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决策咨询部主任孙学工表示,2025年一季度GDP同比增长5.4%,超出预期,主要是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新质生产力、新动能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一季度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激增45.4%,计算机通信设备增长11.5%,工业机器人、集成电路等高端产品产量

2025年一季度,中国经济运行延续去年四季度的回升向好态势,实现平稳起步、良好开局。

4月16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初步核算,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318758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4%,比上年四季度环比增长1.2%。

如何看待一季度经济运行情况?数据背后透露出哪些亮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第一时间采访国家高端智库等权威机构专家,进行深入解读分析。

5.4%:经济运行开局良好

数据看点: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318758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4%,比上年四季度环比增长1.2%。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决策咨询部主任孙学工表示,2025年一季度GDP同比增长5.4%,超出预期,主要是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新质生产力、新动能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一季度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激增45.4%,计算机通信设备增长11.5%,工业机器人、集成电路等高端产品产量保持两位数增长,对增长的贡献不断提升。二是政策效应持续释放,与“两重”“两新”相关指标持续保持攀升或保持高位。一季度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增速达9.8%,较2024年全年提升5.6个百分点。一季度通讯器材类限额以上单位零售额累计零售额2367亿元,累计同比增速26.9%。搭载AI大模型功能的手机销量在今年补贴政策实施后首周环比增长102.5%,推动2000—6000元价格带市场份额较政策前提升15个百分点。一季度家用电器及音像器材类限额以上单位零售额达2542亿元,累计同比增速提升至19.3%。三是贸易战前的抢生产抢出口,拉动工业生产提速。工业企业出口交货值3月当月同比增速为7.7%,较前值明显加快;1—3月累计同比增速为6.7%,较1—2月的6.2%进一步上升。3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达7.7%,创近三年单月新高,拉动一季度累计增速升至6.5%。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高级顾问专家、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场与价格研究所原所长杨宜勇指出,2025年一季度,中国经济运行呈现出开局良好、稳中有进的态势,超出市场预期,“开门红”为全年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是增长态势良好。一季度GDP同比增长5.4%,高于市场预期,延续了2024年以来的复苏势头,彰显出中国经济强大的韧性和活力。动能切换初现成效,环比增长1.2%表明经济摆脱疫情影响后企稳迹象明显,消费、基建等内需支撑作用增强。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加快,叠加“新三样”(新能源车、锂电池、光伏)出口韧性,内需与外贸形成双向支撑。

二是产业协同发展。三大产业协同增长,结构持续优化。第一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5%,农业生产形势较好,为粮食安全和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5.9%,制造业转型升级成效显著,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0.9%和9.7%,成为工业增长的重要引擎。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5.3%,现代服务业增势良好,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行业发展迅速,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

三是需求端逐步回暖。消费市场复苏态势明显,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6%,基本生活类和部分升级类商品销售增势较好,以旧换新相关商品销售增长较快,消费升级趋势显著。固定资产投资稳中有升,同比增长4.2%,基础设施投资和制造业投资增长较快,分别为5.8%和9.1%,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出口保持增长,一季度出口总值同比增长6.9%,贸易结构继续优化,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长5.8%,机电产品出口增长8.7%,表明我国产业链竞争力持续提升。

四是民生保障有力。就业形势总体稳定,一季度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3%,3月份失业率有所下降。居民收入平稳增长,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名义增长5.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6%,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快于城镇居民。

尽管一季度经济运行取得了良好成绩,但也面临一些挑战,如消费增长动能仍需进一步增强、房地产市场调整尚未结束、外部贸易环境不确定性增加等。虽然一季度净出口表现亮眼,但美国“对等关税”政策的实施可能对二季度出口形成较大压力。二季度政策重心或将从“托底复苏”转向“提质增效”,需继续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创新驱动发展,进一步释放内需潜力,努力开拓周边市场,以实现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温彬称,一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5.4%,好于市场预期,延续了去年以来稳中向好、稳中回升的态势,实现良好开局。

一季度GDP表现之所以超出预期,与以下三个因素密不可分。

一是出口继续畅旺。一季度我国按美元计出口同比增长5.8%,与去年全年增速大致持平,实现贸易顺差2730亿美元,大幅高于去年同期的1832亿美元。美国加征关税扰乱全球贸易市场秩序,但贸易商加紧抢出口,使得一季度出口并未失速,净出口继续发挥较强支撑作用。

二是政策加力扩围实现良好效果。以旧换新政策持续拉动耐用品消费,设备更新政策推动工器具购置增速创历史新高,政府债加快发行托底基建投资,一系列稳地产政策推动市场出现“小阳春”,发展新质生产力政策带动高技术行业快速发展等,这些都凸显出政策的积极效果。

三是市场活力信心增强。3月份制造业PMI和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均有提升,特别是中小企业景气度明显回升;3月末M1增速回升至1.6%,达到近一年来的最高水平;消费者信心指数持续回升,显示市场主体对未来预期有明显改善,有利于提升经济内生增长动能。

从内需看,政策提前发力产生托底作用。一是以旧换新政策对耐用品消费的推动;二是设备更新继续对固定资产投资形成支撑;三是政府债加快发行托底基建投资;四是房地产市场出现“小阳春”,高线城市土地成交回暖。

总体来看,一季度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共同显效,各地区、各部门积极抢抓开局,叠加出口向好等因素,共同推动经济开局良好。展望二季度,由于美国加征超高关税使直接出口美国受阻,世界经济秩序面临重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经济持续回稳正面临压力,需密切关注4月底政治局会议是否出台增量政策。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教授蔡之兵指出,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4%,显著高于国内外多数机构5.1%左右的增速预期,充分展现出我国经济的强大韧性和充足动能,为全年经济增长目标的顺利实现和“十四五”规划的顺利收官奠定坚实基础。

从宏观动力来看,“三驾马车”同步发力,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进出口贸易尤其是出口贸易均出现较快增长。其中,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6%,比上年全年加快1.1个百分点103174亿元;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2%,比上年全年加快1.0个百分点;货物进出口总额103013亿元,同比增长1.3%。其中,出口61314亿元,增长6.9%。

从中观结构来看,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新质生产力正在提供更大动能。总体看,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5%,比上年全年加快0.7个百分点。分产业看,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9%,比上年全年加快3.2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9.7%,加快0.8个百分点。分产品看,新能源汽车、3D打印设备、工业机器人产品产量同比分别增长45.4%、44.9%、26.0%。

从微观预期来看,企业主体信心进一步改善,市场预期回升向好。从制造业看,3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50.5%,比上月上升0.3个百分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为53.8%。从服务业看,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0.3%,比上月上升0.3个百分点;服务业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57.5%,上升0.6个百分点。其中,水上运输、航空运输、邮政、电信广播电视及卫星传输服务、货币金融服务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均位于55.0%以上较高景气区间。

6.5%:工业生产增长加快

数据看点: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5%,比上年全年加快0.7个百分点。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科研信息部副部长、研究员刘向东说,一季度我国工业生产增长加快,延续去年四季度良好增势,呈现规模持续增长、结构持续优化等特征。

从规模层面看,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5%,其中制造业增长7.1%,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9%,比上年全年加快3.2个百分点

从结构层面看,高技术制造业较快增长,一季度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9.7%,加快0.8个百分点,其中新能源汽车、3D打印设备、工业机器人产品产量同比分别增长45.4%、44.9%、26.0%。受外贸出口稳步增长和制造业活动更加活跃,产能利用率出现提升,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4.1%,比上年同期上升0.5个百分点。

随着经济稳中有升,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继续改善,利润降幅收窄,工业企业效益状况呈现稳定恢复态势。

5.3%:服务业增长质量提升

数据看点:一季度,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3%,比上年全年加快0.3个百分点。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刘哲希表示,一季度服务业同比增速比去年全年增加0.3个百分点,这既反映了服务业内在增长动力的增强,又体现了服务业增长质量的提升。

一是从一季度各月走势来看,服务业的增长势头在逐步抬升,动能持续增强。3月份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6.3%,比1—2月加快0.7个百分点。1—3月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分别为50.2%、50.4%和50.8%,活跃度也在逐月提高。

二是服务业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表现最为亮眼,一季度同比增速达到了10.3%,高于服务业整体增速达5个百分点,体现出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发展对现代服务业的突出带动牵引作用,新动能持续积聚。

三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等与居民消费相关的服务行业增速高于服务业整体增速。这与今年以来居民消费支出增速回升的走势相一致,反映出居民消费需求的回暖和内需逐步扩大的势头。从一季度物价水平表现来看,服务消费价格指数涨幅是明显高于消费品价格涨幅的,由此表明服务消费需求的回暖势头相对更加明显。

四是企业等微观主体对服务业增长的信心正在不断提升,3月份服务业业务活动预期指数达到57.5%,为今年以来的最高点,多数服务业企业对近期市场发展预期继续向好。

总体来看,一季度服务业增长的加快源于新质生产力不断发展、居民消费需求回暖与企业信心回升等多方面积极因素的支撑,具有较强的可持续性与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从而有助于推动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稳中有进、持续向好。

4.6%:消费增速显著改善

数据看点: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4671亿元,同比增长4.6%,比上年全年加快1.1个百分点。

马上消费研究院首席研究员王梦汐指出,2025年一季度,我国经济开局态势向好,政策效应持续释放。国内生产总值达318758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4%,高于此前多数机构预测值5.2%。总体来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分别同比增长5.9%和5.3%,意味着工业生产和消费动能的回升对经济形成有力支撑。其中,重大项目集中开工带动基础设施投资回升,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103174亿元,同比增长4.2%,比上年全年加快1.0个百分点;以旧换新政策带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总额增速显著改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4671亿元,同比增长4.6%,比上年全年加快1.1个百分点。我国贸易虽有关税影响,但低基数和出口前置效应仍支撑一季度出口同比增速上升,全国出口达61314亿元,增长6.9%。

值得一提的是,3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5%,环比上升0.3个百分点,连续两个月处于扩张区间,意味着制造业景气水平持续回升。除却季节性因素外,受DeepSeek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景气度(EPMI)显著上升,《政府工作报告》释放稳增长信号及前期政策组合拳具有延续效应,这些均对整体制造业PMI指数形成了向上拉动。

未来,考虑到我国经济自身发展需求和中美贸易政策等不确定性,扩大内需仍是重要抓手,未来消费政策或将持续加码。宏观经济将遵循高质量发展逻辑,持续坚定“稳中求进、以进促稳”的政策方向,适度精准发力,保障实现全年5%左右增长目标。

4.2%:投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

数据看点:一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103174亿元,同比增长4.2%,比上年全年加快1.0个百分点;扣除房地产开发投资,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3%。

国家发展改革委投资研究所综合室主任、研究员杜月称,2025年一季度,投资增长4.2%,增速高于2024全年1个百分点,实现平稳开局。

从总量看,一季度投资的平稳增长,既来自于“两重”“两新”以及去年四季度下达的两个“1000亿”等政策效应的持续释放,也来自于随着经济持续向新向好,各领域投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

从结构看,我国今年投资继续延续此前两年特点,实现制造业、基础设施投资的双引擎驱动。这两个领域投资增速分别达9.1%、5.8%,增长动力较强,显示出我国投资结构在持续优化。其中,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6.5%,其中信息服务业、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专业技术服务业投资均增长20%以上,新质生产力领域投资表现亮眼。

从变化趋势看,一季度数据与1—2月相比,多领域投资呈现积极变化。整体投资、民间投资增速分别加快0.1个百分点和0.4个百分点,制造业和基础设施投资增速分别加快0.1个百分点和0.2个百分点。

展望全年,伴随着全方面扩大内需政策继续发力显效,预计投资总体可保持平稳增长,但同时也需要关注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可能带来的冲击。建议继续加强投资形势监测预判,持续优化政策环境,不断提升投资的内生增长动力。

1.3%:外贸韧性不减

数据看点:一季度,货物进出口总额103013亿元,同比增长1.3%。其中,出口61314亿元,增长6.9%;进口41700亿元,下降6.0%。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彭波表示,2025年一季度我国外贸发展总体平稳、结构优化、亮点突出,在全球经济复杂多变的背景下展现出了较强的韧性和活力。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进出口保持强大韧性。一季度货物进出口规模创下历史同期新高,且连续8个季度超过10万亿元。表明我国外贸在面对全球经济增长乏力、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诸多挑战时,依然保持了强大韧性和抗风险能力。

二是出口表现强劲。出口增长6.9%,超出市场预期,显示出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我国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扶持政策,如减税降费、优化营商环境等,为出口企业减轻了负担,提升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同时,企业自身不断加大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投入,推动“中国制造”向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转型,使得产品更加具有吸引力。

三是进口有所下降。进口额下降6.0%,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是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导致市场需求波动,以及政府对某些商品进口的调控措施,使得进口量有所下降。二是一些国家供应链中断和物流成本上升,影响了进口的顺畅性。三是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跌;一季度我国铁矿砂和煤炭的进口均价跌幅都超过了2成,原油、大豆的进口均价也分别下跌了5.7%和16.6%,这些价格因素影响整体进口增速2.6个百分点。另外,今年一季度比去年少了2个工作日,也对进口增速产生了约2个百分点的影响。总体上,中国进口实际状况好于数据显示的结果。

四是市场多元化进一步发展。我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贸易往来愈发紧密,一季度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增长高出整体0.9个百分点,占进出口总值的51.1%。其中,对东盟进出口增长7.1%,东盟已连续四年稳居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同时,我国对德国、西班牙、英国等传统市场的进出口也实现了较快增长,表明我国在巩固传统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新兴市场,市场多元化战略取得了显著成效,增强了外贸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

五是外贸质量不断提升。装备制造业产品进出口增长7.6%,国际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一季度自主品牌产品出口继续增长10.2%,占出口总值的比重进一步提升至22.8%,中国企业正在不断的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跃升。

同时也要看到中国外贸在未来一段时期内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压力。3月份及一季度的外贸优秀成绩在某种意义上是关税压力之下抢出口的结果。这种增长是难以持续的,贸易摩擦所带来的冲击在未来将会逐渐显现。

总体而言,尽管面临全球经济增长乏力、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诸多挑战,但通过市场多元化布局、企业创新发展、政策支持引导等多方面的努力,2025年一季度我国外贸仍实现了稳中有进的发展。同时,也应看到外贸发展仍面临一些不确定性因素,需要继续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外贸高质量发展。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院长、教授桑百川说,今年一季度,中国货物贸易规模创历史同期新高,在美国威胁加征关税的背景下展现出强大的韧性,各月份进出口增速呈现渐次提高的特点,出口增速远高于进口,贸易顺差增大,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一步提升,有效拉动了GDP增长。在美国滥施加征关税措施后,我国出口压力将增大。

从出口产品结构上看,一季度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速更高,与中国整体经济结构升级的态势一致。美国市场对我供给依赖度较高的家用电器、笔记本电脑、电子元器件等产品出口增速明显高于中国整体的出口增速,反映出中美之间紧密的供求联系,以及互利共赢的本质。

从外贸主体结构看,民营企业的进出口增速领先,反映出民企在把握国际市场机遇中更具灵活性,民营经济在开拓国际市场中展现出蓬勃活力;外商投资企业仍然占据我国进出口近三成的比重,在推动我国进出口贸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外资经济与我国经济共同成长,也在国际贸易活动中获得丰厚收益。

从贸易伙伴关系看,在全球经济贸易大变局中,我国的市场多元化战略卓有成效。我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贸易增长依然较快,稳居我国进出口主体的地位;与东盟国家之间的进出口增长更快,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关系更加紧密。

0.1%:温和物价变化将持续

数据看点:一季度,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下降0.1%。

南京大学长江产业发展研究院特约研究员缪锦春指出,2025年一季度CPI同比下降0.1%,主要是受季节性因素、食品价格波动和国际油价下行的影响。尽管整体物价水平有所下降,但核心CPI的温和上涨显示出市场需求的改善。可以看到,3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环比和同比均下降,但核心CPI明显回升。从边际变化看,一方面表明“以旧换新”虽然消费灵活性受限,但提振消费需求等政策效应进一步显现;另一方面表明核心通胀仍处在修复阶段,耐用消费品价格企稳回升。

展望二季度,温和的物价变化大概率会持续,但随着宏观政策的持续发力和经济回升态势的进一步巩固,市场需求有望继续扩大。随着多渠道促进居民增加收入,提升优质供给,改善消费环境,物价形势有望逐步改善。

但也必须认识到,特朗普政府滥用“对等关税”极有可能会持续一段时间。近期,市场对于央行开展降准降息的预期有所升温。可以认为,当前进一步宽松的必要条件已具备,关税扰动下降准降息的概率大大增加,央行降准降息节奏或将加快,从量价两方面提振市场信心,强化实体经济支持,并稳定物价。

5.3%: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数据看点:一季度,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3%。3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2%,比上月下降0.2个百分点。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教授李志明指出,一季度,我国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3%,失业率控制良好;3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2%,比上月下降0.2个百分点,失业率稳中略降。其中,外来户籍劳动力失业率更低(4.9%),尤其是外来农业户籍劳动力失业率为5.0%,显示农民工就业形势相对平稳。此外,全国企业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达48.5小时,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总量同比增长1.1%,总量达1.88亿人,表明劳动力市场活跃度较高。这一良好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宏观政策和稳就业措施协同发力,离不开较快的经济增长为就业提供的基础支撑。但是,也应当看到,今年高校毕业生规模将再创新高,就业竞争加剧,重点群体就业压力仍存;同时,由于美国主动挑起中美关税贸易战,致使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加大,一些对美出口依赖度高的行业将受到冲击,部分行业就业压力增大。未来,需要继续充分发挥财政扩张、消费刺激政策的稳就业作用,进一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精准性、实效性,巩固稳就业成果。

5.6%:居民收入增长持续

数据看点: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179元,同比名义增长5.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6%。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收入分配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刘学良指出,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实际增长5.6%,比国内生产总值增速5.4%略高0.2个百分点,居民收入增长持续保持略快于经济增长的趋势,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优化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分城乡看,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6.5%,比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快1.5个百分点,显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分类型看,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增长较快,表明收入增长是宏观经济回升向好的积极成果,有利于实现宏观经济回升与居民收入和消费相互促进的国内大循环格局。

4.0%:农业生产形势稳中向好

数据看点:一季度,农业(种植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0%。

改革创新高级人才学院助理秘书长、中共农业农村部党校助理研究员丁立江表示,从整体上来看,一季度农业生产形势稳中向好,种植结构持续优化,畜牧业稳定增长。目前,全国各地春播春种正平稳有序推进。农业农村部农情调度显示,目前,全国春播粮食面积1.1亿亩,进度过一成,与上年基本持平。其中,早稻栽插过四成半,春播马铃薯过半,春小麦过三成,冬小麦播种面积稳中略增,长势总体较好,春玉米播种近一成。特别是据全国种植意向调查显示,稻谷、玉米意向播种面积有所增加。同时,一季度,猪牛羊禽肉产量2540万吨,同比增长2.0%,一季度末,生猪存栏41731万头,同比增长2.2%;一季度,生猪出栏19476万头,增长0.1%,这些都反映出我国农业农村经济一季度开局良好,为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提供了有力支撑。

图片来源:摄图网授权

总 监 制丨王 辉 车海刚

监 制丨陈 波 王 彧 杨玉洋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曹 阳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