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深圳,有一桩医疗纠纷持续了整整六年,最终在2024年尘埃落定。而这段漫长的维权路,始于一场原本只是胆结石的治疗,却演变成了夺命手术。
在深圳,有一桩医疗纠纷持续了整整六年,最终在2024年尘埃落定。而这段漫长的维权路,始于一场原本只是胆结石的治疗,却演变成了夺命手术。
2018年8月,77岁的张玉华在家人陪同下走进港大深圳医院做体检,当时医生发现她的胆总管扩张,并以“胆囊结石伴慢性胆囊炎”收入院治疗。家属本以为不过是个小病,没想到竟是噩梦的开始。
一系列检查后,医生怀疑是胰腺癌。为了进一步诊断,张玉华被安排接受一种创伤性检查——ERCP手术,报告显示,“不足以明确诊断”,在术后两天,在另一家医院又进行了PET-CT影像扫描,诊断意见为“考虑为恶性肿瘤可能性大”。正是这次检查,成为了整场事件的关键转折点。
家属回忆称,医生告知是“确诊为胰腺癌”,并迅速推进手术进程。8月27日,张玉华接受了长达8小时的全胰腺切除手术,术中还切除了胆囊、十二指肠、远端胃和部分淋巴组织——一共五个器官。令人错愕的是,整个手术过程中,医生并未与家属通报术中情况。
出院后,张玉华身体每况愈下,几度住院、甚至进入ICU,直到同年12月2日,因肝功能衰竭在医院离世。
她的女儿郇女士始终难以接受这个结局。母亲曾当兵、身体硬朗,怎么说走就走了?
更让人难以释怀的,是术后打印出的病理报告:五个被切除的器官中,均未见恶性证据。
“如果不是癌症,那为什么要动那么大的手术?”郇女士开始了漫长的申诉和维权之路。
她将港大深圳医院告上法庭,要求追责。法院经过鉴定发现,医院在手术决策中确实存在重大失误。术前影像资料不足,术中未见明确病灶,家属却未被告知任何可变更方案,最终决定实施高风险的大范围切除手术。法院指出,张玉华高龄且有基础病,本不适宜接受如此创伤性的治疗。
经过二审,法院最终判定港大深圳医院应对张玉华的死亡承担全部赔偿责任,并赔偿家属62万余元。2024年7月,广东省高级法院驳回医院的再审申请,维持原判。
但事情并未就此画上句号。
郇女士还在为另一件事奔波——她认为主治医生纪某的行为已超出医疗过失的范畴,涉嫌严重不负责任甚至构成刑事犯罪。
更令人担忧的是,纪某至今仍在医院担任副主任,照常出诊。
“如果手术中都没有看到肿瘤,却照着计划一路切下去,这到底是救人还是机械执行?”她不止一次提出质疑。
这场看似普通的就医故事,因为一次“可能”的诊断,最终走向了悲剧。而那个签下手术同意书的瞬间,也成为张玉华家人永远的心结。
有人评论说:“大病就医,连续看三家医院都不嫌多。”是的,生命不能赌,而决策背后,应该有更多敬畏和慎重。
来源:两性生殖健康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