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尤其是在英美顶尖法学院、国内四院五系毕业生几乎可以地进入顶级律师事务所,享受丰厚的薪资待遇。
在过去几十年里,法学、MBA一直被认为是精英职业的代表。
尤其是在英美顶尖法学院、国内四院五系毕业生几乎可以地进入顶级律师事务所,享受丰厚的薪资待遇。
MBA学位也被视为通向商界顶尖岗位的黄金通行证,高回报、高声望、高起点的职业标签,成为许多人心目中稳赚不赔的选择。
但是经济形势变化、再加上人工智能的冲击,这些光鲜亮丽的精英专业正受到严峻挑战。
最近有传闻称,某头部红圈律所的应届生起薪从3万元/月,降至8000元/月,缩水幅度高达73%。
从2024年开始,红圈所裁员降薪的消息就没有停止过,根据小道消息,普遍都出现了10%-30%左右的降薪。
图源:网络
红圈所(Red Circle)的概念最早源于英国魔术圈(Magic Circle),是指一线顶级律所的联盟。
在我国,红圈所是指八家在行业内公认实力最强、声誉最高的本土律所,分别为金杜、君合、方达、竞天公诚、通商、环球、海问和中伦。
它们在全球各大城市设有分所,业务横跨资本市场、跨境并购、争议解决、知识产权等多个高端法律领域,一直是无数法学生挤破头也想进入的地方。
但是现在红圈所的风光不再,但法学专业的学生却一批又一批地走向就业市场。
图源:网络
根据教育部《202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法学专业本科毕业生人数已连续五年超过12万人,2023年达13.7万人,较2018年增长了24%。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红圈所的年均校招规模始终维持在200至300人之间。
以某红圈所2023年校园招聘数据为例,其某热门岗位投录比高达150:1,相较2019年上涨了60%。
就算是第一梯队的北清复交+中国政法,红圈所的入职率也不过20%左右。
而且这几年红圈所的薪资水平也明显下降,甚至多所律所被曝出延迟晋升、冻结薪资乃至裁员消息。
众所周知,全国前10%的律师掌握了90%的高价值案件。
律师本质上是一个资源型职业,要么跟着资深律师分资源,要么独立执业后慢慢积累客户和口碑。但不论哪一条路,都不是简单的事情。
不少律师就只能另辟蹊径,有的转行、有的考公考编、甚至有的成为网红。
曾经港台律政片告诉我们,律师是一个精英范十足,多金又专业的职业,但现在一切都已经改变。
即使是塔尖般存在的红圈所,也只有一小撮人能够站上去,如今就连八大律所都摇摇欲坠,塔下更多的法学生日子更加艰难。
“月薪3000招不来一个司机,但是可以招到一个有驾驶证的法学生”,被誉为天下第一考的司法考试,在现实面前如此廉价。
法学专业如今变成了除了考公、考编的首选专业。“红圈梦”正在褪色,而“法律人”的出路也越来越窄。
不只是法学,连MBA这种传统意义上的“金牌专业”,也正在经历寒冬。
曾经,哈佛MBA是全球商科精英的终极归宿。
TikTok CEO周受资、美国四大芯片巨头之一博通掌门人陈福阳、英国前首相苏纳克...他们都曾修读哈佛MBA学位,这里也成为了他们职业生涯的转折点。
高回报、高声望、高起点,是哈佛MBA的三大标签。
但是,最近有数据显示,哈佛MBA 2024年春季毕业生中,有23%在毕业后三个月仍未顺利就业。这一比例远高于往年,引起大家关注。
要知道,哈佛MBA的门槛非常高,录取率仅为12%,每一位入选者几乎都是来自世界各地的行业翘楚。
图源:The Wall Street Journal
按照惯例,他们毕业后大多会进入顶级投行、管理咨询公司或大型科技企业的关键岗位,实现职场生涯的华丽升级。
2021年,哈佛MBA毕业生的平均年薪高达19万美元,部分进入对冲基金的毕业生起薪更是突破40万美元。
但现在一切都在改变,这场寒潮不局限于哈佛,甚至席卷美国多所顶尖商学院。
根据彭博社的统计,在美国最顶尖的七所商学院(M7:哈佛、斯坦福、宾大沃顿、哥大、MIT、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西北大学凯洛格)中,毕业后三个月仍未就业的比例在2024年普遍上升。
MIT斯隆商学院未就业率达到22.8%,哥伦比亚大学为13%,芝加哥布斯和凯洛格的情况更为严峻,就业压力是2021年的两倍。
即便是就业率最高的宾大沃顿商学院,也有超过7%的毕业生在三个月内未收到任何录用通知。
图源:彭博社
不是学生不优秀,更不是学位含金量缩水,而是大环境改变让这些高端岗位急剧减少。
麦肯锡、贝恩、BCG等顶尖咨询公司、投行、科技企业等正在大幅削减人力预算。
麦肯锡甚至直接将部分新人的入职时间推迟到明年;高盛2023年校招人数锐减三成,投行业务交易量持续低迷。
谷歌一口气裁员1.2万人,2024财年MBA招聘人数同比下降17%;微软也在将校招资源大幅转向AI相关岗位。
科技巨头们不再像过去那样争抢MBA精英,而是将更多预算投向技术人才。
精英专业越来越不划算,成本越来越高,投入越来也大,但回报越来越不确定。
在国内,法学尚且算得上性价比较高的专业,虽然就业内卷,但至少路径明确。
而在英美,法律教育则是名副其实的“高投入、高门槛”专业,但回报却越来越不确定。
以美国为例,本科并不开设法律主修课程,法学院属于研究生层级,常见学位包括:
JD(Juris Doctor):美国法律执业的主路径,学制3年,任何拥有学士学位(不限专业)者均可申请,但需通过LSAT考试。JD毕业可参加美国和加拿大的律师资格考试,总投入超过20万美元。
LLM(Master of Laws):为期1年,主要面向已有法律背景的国际学生和在职法务,无法直接用于美国执业。
JSD/SJD(Doctor of Juridical Science):研究导向的法学博士,适合学术方向发展。
而英国的法律教育体系是本硕博贯通型,但整体也高度职业化:
LLB(Bachelor of Laws):为期3-4年,属法学本科,课程涵盖合同法、刑法、产权法、欧盟与人权法等,申请不要求专业背景。
LLM(Master of Laws):为期1年,仅接受具备法学背景的申请者,课程偏向职业实务,为考取英国律师执业资格的主流路径。
MA/MSc法律方向硕士:为期1年,接受跨专业申请者,课程多为法律+管理、政策等交叉内容,并非传统法律职业路径。
PhD/LLD(法学博士):学制约3年,偏重学术研究。
近年来,英国法律体系改革(如SQE制度)在降低门槛的同时,也带来了市场的进一步拥挤。
大量国际学生即使完成法学学位,也难以留英就业,不得不选择回国或转行。
从投入来看,无论是美国的JD还是英国的LLM/LLB,两者都意味着时间、金钱与精力的巨大消耗。
但从回报来看,本土岗位有限、律所门槛升高,使得这类传统精英专业的性价比不断下滑。
如果说法律教育还勉强保留着“专业资格”的稳定属性,那么MBA就更像是一场豪赌。
以哈佛商学院MBA为例,两年项目,2024-2025学年的学费为76,410美元,总费用为152,820美元,约合112万元人民币,而这还不包括生活费。
图源:Harvard Business School
斯坦福、沃顿、哥伦比亚等项目学费也在8万美元左右,总成本达到13万美元每年。
图源:Stanford Graduate School of Business
而MBA的回报,却越来越难以预判。
咨询、投行、大厂岗位本就有限,留学生签证限制和就业形势收紧更让风险增加。
越来越多MBA毕业生发现,哪怕来自顶尖商学院,年薪也不一定能“对得起”这笔巨额投资。
其实,刨除外界因素,法律和MBA两类传统精英专业本身就有一个“致命弱点”,这些专业缺乏技术壁垒,偏文科,容易被替代。
在AI、自动化浪潮下,法务分析、财务建模、合规审查等传统高薪岗位的门槛正在一点点削弱。
当代精英专业教育,正在面临一个残酷的现实。那些曾经让人“稳赚不赔”的金字塔尖专业,如今也成了不确定的风险产品。
精英专业的根基正在被动摇,过去靠学历筛选、靠经验定价的职业路径,现在却被工具和技术所颠覆。
由此带来的结果就是,传统高薪岗位的专业壁垒被稀释,岗位数量增长停滞,雇主对起薪和人员配置的投入也更加谨慎。
即使你毕业于顶尖法学院或商学院,也可能不得不面临低薪起步、转行重来,甚至失业的现实。
更唏嘘的是,这些投入是不可逆的,一旦走上这些精英专业路径,百万的投入和三五年的时间就会成为沉没成本。
这其实也是我们这一代专业选择的悖论,越是精英路径,投入越大;投入巨大,回报越不确定。
那些体面的精英专业和职业,其实脆弱得不堪一击。
来源:留学生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