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明明读了很多书、刷了无数视频,可一到需要表达的时候,那些知识就像被锁起来了,死活掏不出来?
你是不是经常觉得自己脑子里想法很多,但一张嘴就卡壳?
明明读了很多书、刷了无数视频,可一到需要表达的时候,那些知识就像被锁起来了,死活掏不出来?
别急着自我怀疑,你不是不会表达,只是被困在了“粘稠状态”——像一罐倒不出来的蜂蜜,黏黏糊糊堵在心里。
01
活得“黏黏糊糊”
懒出来的“认知便秘”
很多人以为“输入多”就能自然输出,其实这和“吃得多就拉得多”一样荒谬。
知识不消化就会变成“精神脂肪”,越积越多,越积越沉。
就像《毛选》里说的:“认识从实践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去。” 输入不输出,等于吃饭不消化。
怕出来的“自我否定”
“万一说错了怎么办?”“别人会不会觉得我笨?”这种心理像狗皮膏药,粘得你动弹不得。
成年人的世界忙得连自己的事都顾不过来,谁会天天在意你。
怕丢脸的人,本质上是对自己期待过高:总想一鸣惊人,结果连张嘴的勇气都没有。
拖出来的“完美借口”
“等我再准备准备”“等我文笔好了再写”,这些话是不是很耳熟?
粘稠之人总把“完美”当护身符,却不知道表达就像生孩子,疼得龇牙咧嘴才能迎来新生命。
那些你觉得“天生会写”的人,背后都有一箩筐被删掉的废话。比如我,稿子也是改了删,删了改。
02
精神排毒
输出的本质是“精神排毒”
把脑子里的毛线团捋成线
很多人以为输出是为了说服别人,其实最大的受益者是自己。
当你逼着自己把零碎想法写成文章、录成视频,就像给乱糟糟的衣柜做整理:原本纠缠不清的念头,写着写着就理出了逻辑;
这个过程比任何思维导图课都管用,不信你试试连续写三天日记。
在碰撞中校准认知坐标
躲在脑子里意淫的“真理”,一晒到太阳底下就可能原形毕露。
就像尼采说的:“那些杀不死你的,终会让你更强大。”
你尽管把观点抛出去,有人点赞是鼓励,有人拍砖是体检。
用存在感对抗人性
职场上被忽视、聚会中当透明人、朋友圈无人点赞...
这些“存在感危机”的本质,都是因为你活得太沉默了。
输出的过程就是告诉世界“我在这里”。
别信什么“酒香不怕巷子深”,这年头茅台都得打广告。
03
普通人突围的四个野路子
先当“话痨”再当“大师”
别一上来就写万字长文,从发朋友圈小作文开始。
今天吐槽食堂的菜太咸,明天记录带孩子的心累,后天分享傍晚看到的夕阳。
这些鸡零狗碎的生活,比端着写“干货”更动人。
记住:完成比完美重要100倍。
把输出当刷牙洗脸
定个死规矩:每天写200字,雷打不动。
洗澡时想到金句?马上语音转文字记下来。
上班摸鱼刷到好观点?立刻存起来慢慢拆解。
别找“没时间”的借口,发朋友圈只要三分钟,蹲厕所都能写两段。
厚脸皮才能加速成长
刚起步时,写的可能像小学生,视频尴尬得能抠出三室一厅。
这太正常不过了!看看大V们的黑历史,谁没写过几篇狗屁不通的玩意?
被骂就当免费指导,没人看就当是草稿。
用输出倒逼输入
当你持续输出一个月,会突然发现:读书时能一眼抓住重点,聊天时能快速组织语言,就连吵架好像都更有条理了。
这是持续输出逼着你把知识消化吸收了。
写在最后:
许多人把人生过成了等风来的风筝,总想着“等我有空”、“等我有灵感”、“等我学会”...
那些你觉得遥不可及的人,不过是比早想明白的普通人。
从今天开始,把脑子里的浆糊倒出来,哪怕一开始像滴滴答答挤牙膏。
记住:岩浆滚烫时才能喷涌而出,你的思想,值得被世界看见。
以上,共勉。
来源:知性小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