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2岁女孩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父母离开家8年,一次都没回来过,也没寄过一分钱,女孩每个星期的生活费连5块钱都没有,在学校处处受排挤的她,说出了一段令人震惊的话。
12岁女孩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父母离开家8年,一次都没回来过,也没寄过一分钱,女孩每个星期的生活费连5块钱都没有,在学校处处受排挤的她,说出了一段令人震惊的话。
这是一部纪录片,主人公是12岁的女孩石凤鸣。
01
女孩石凤鸣的现状:惯于用微笑掩盖悲伤,以麻木对抗绝望。
镜头前的女孩石凤鸣,生活在湖南一个偏远的小山村,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她的性格既敏感又自卑。
班主任老师表示:石凤鸣在上学时从不与其他同学说话,大部分时间都是一个人静默的坐着,就连全班大扫除的时候,别的同学有说有笑一起干活,而她也是形单影只得默默劳作。
12岁的年纪,脸上就常常布满着哀伤。
写日记,是石凤鸣最喜欢做的事情,也是她抒发自己内向情感的唯一途径。
石凤鸣在日记中写道:每当只有我一个人的时候,我的心就像一个无底洞,总有想不完的心事,当我想找个朋友解决问题时,可不知为什么,只要有人站在我的对面或者边上…………
(点开放大看内容)
很难想象这样沉重的话语,是出自一个12岁女孩的笔端。
在石凤鸣沉默的外表下,隐藏着的是无人诉说的心事。
而这所有的一切,因一次老师的家访,解开了覆盖在石凤鸣身上的谜团。
02
除了沉默寡言,贫穷也贯穿了石凤鸣的生活。
两间破旧低矮的平房,房间内漆黑阴冷,连一件像样的家具都没有,这便是她和爷爷奶奶居住的地方。
老两口依靠卖米卖菜得来的微薄收入,来维持孙女上学的费用,每星期5块钱的生活费,对石凤鸣来说都是奢侈。
奶奶向老师抱怨:哪怕是凤鸣的父母寄回来一点点钱,也能减轻不少负担,然而8年的等待,却是儿子对他们的诅咒,让他们长命百岁却干活到死为止。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石凤鸣的父母如此绝情,8年时间杳无音讯呢?
原来,石凤鸣有个弟弟,有一天,爷爷奶奶在干农活,刚满2岁的弟弟在门口玩耍,不小心掉进门口的池塘里不幸溺亡了。
这一年,石凤鸣4岁。
这一意外如同晴天霹雳,让原本完整的家瞬间破碎。
在外打工的父母因弟弟的夭折,关系逐渐破裂,最终选择离了婚。
从那之后,父母仿佛人间蒸发一般,再没回过家,也把4岁的女儿完全忘记了。
在贫困的大山深处,只剩下一对无所依靠的老人和幼小的女孩。
03
石凤鸣是个不幸的孩子,从一开始她的人生就布满阴霾,这不是一场雨,而是一生的潮湿,也许需要终其一生来弥补童年的缺失。
也正是这样的家庭环境,使得12岁的她,脸上总是笼罩着一层挥之不去的哀伤,身上也总是有一种远远超出年龄的成熟。
她唯一的爱好就是写日记,那些无法对人说起也不愿对人讲起的心事,全部被她写进日记本里。
石凤鸣在日记中写道:我非常羡慕那些有父母的孩子,因为从我有记忆以来,从未体会过父爱和母爱。
然而,她每羡慕别人家的孩子一次,心里的自卑就会多加一分。
作文课上,别的孩子在讲台上声情并茂朗诵着自己的作文,讲述着爸爸妈妈如何疼爱自己,过年的时候总有新衣服穿,还会有精美的礼物。
然而,台下的小风鸣目光呆滞,盯着某个角落发呆。
究竟她在想什么?没人知道,因为她没有朋友,她也不会和人说出自己的想法。
04
唯一能给小凤鸣带来温暖的,是家里养的一只小hei狗,它是凤鸣最好的朋友,在她无聊时总会跑过来陪伴她。
石凤鸣曾不止一次在日记中表达过对小黑的喜爱:它不仅可爱,还很乖呢,只要我一吹口哨,它就会冲过来,我一跑它就会跟着一起跑,这就是我最喜欢的小狗。
然而命运似乎并不打算放过,这个可怜的小女孩。
当导演第二次拜访她家的时候,却不见了那只小黑的踪影。
导演问:那只小黑哪里去了?怎么不见了?
凤鸣待着苦涩的微笑说:分了,老师一半,我大伯一半。
看到凤鸣脸上的笑容逐渐消失,进而是用力咬着嘴唇委屈的表情,实在让人心疼。
她最好的朋友小黑,竟然成了别人的盘中餐!
(好心疼这孩子)
那一刻,女孩说的话,好像余华笔下的文字照进了现实:笑容背后是深深的无奈与悲伤。
可她早已习惯用笑容来伪装自己的痛苦。
在她的日记和作文里,很少看到关于快乐和阳光的字语。
05
石凤鸣在作文中写道:我自怜、自卑、自弃过几次,什么原因呢?我不想说,也懒得说。
她用沉默和麻木来包裹自己,拒绝向外界吐露心声。
在学校的黑板报上,老师让每个学生写下自己的梦想,石凤鸣写的是:希望将来考上大学,孝敬爷爷奶奶。
可被问起这个愿望时,凤鸣却笑着否定了:都是假的,奶奶说读到高中就行了。
导演:那你自己的想法呢?
凤鸣:我想小学毕业就行了。
坐在黑暗中的凤鸣带着满脸的笑意,语气也是很轻松的样子,可她心底的悲伤和落寞,还有心口不一的样子,从她眼睛里就溢了出来。
导演随后又问了凤鸣,你最喜欢的人是谁?是爷爷还是奶奶?
凤鸣却摇了摇头,说:都不是,我最喜欢的人其实是我自己,因为只有自己才是最可靠的。
小小的年纪被 迫早熟的背后,是情感被剥夺所导致的心理防御机制。
06
转眼间2018年春节来临,在外打工的父母们纷纷赶回了家里,和家人团聚,和子女们相拥,整个村里都热热闹闹,喜气洋洋。
然而,石凤鸣的父母依旧没有回来。
吃过饭后,小凤鸣独自一人来到小河边,低着头沉默不语,她用树枝百无聊赖地在石板上写写画画,不知道她在想什么?
或许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无望等待中,在石凤鸣的内心深处,对于爸爸妈妈最后那一丝卑微的期盼与渴求,也早已随着时间慢慢消散了。
当被问起想不想自己的父母时,凤鸣一脸无所谓的笑着说:我们班里的人都猜我,肯定想,可是我真的不想,说实话,我真的不想,这么多年都没见过,干嘛要想?突然一下子回来,不好!
导演:你想不想见他们?就是有时候,从心里?
凤鸣:说实话,你们就是不相信呀,是真的不想,不恨也不想!
然而说完这些之后,凤鸣的脸上却还是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失落。
导演又问:以后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凤鸣想了想说:在家里,算一个混日子过的人吧!
导演:为什么不好好过?什么叫混日子?
凤鸣:我还能好好过么?我还能干嘛呀?
明明她的人生才刚刚开始,却已经没了期待和憧憬,她的每一句话都让人沉默良久,无力反驳。
生活的苦难造成了石凤鸣灵魂的痛苦,封闭落后的环境,让她学会用微笑掩饰内心的自卑与慌乱,
这种带着淡淡苦涩的无力感,是刺向每个人心中的利剑,
因为有的人有选择的自 由,而有些人连自 由都很难,终其一生都困在那片山坳里。
结语:
随着纪录片播出后,石凤鸣的故事也相继被报道出来,在网上迅速反响,无数网友被她的经历深深触动,爱心人士纷纷伸出援手,上级也迅速行动,为石凤鸣家申请了低保。
后来,石凤鸣由国家资助读书,就读于职业高中,学杂费全免。
现在的石凤鸣已是一名大学生,就读于某文学专业,她性格开朗,积极面对生活,计划攻读研究生。
她专业很对口,我就感觉她很有写作能力,12岁的小女孩写的日记就很有深意,当然那也是她真实的内心想法。
石凤鸣就像一朵在困境中顽强绽放的花朵,虽然历经风雨,却依然努力向着阳光生长,希望她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通过石凤鸣的故事,也让我们看到了留守儿童这个群体背后的艰辛,以及他们对生活不屈的抗争。
关爱留守儿童,从你我做起,亲情不应该成为等待的奢侈。
屏幕前的您,怎么看这事?欢迎讨论。
《免责声明:素材、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修改或删除》
来源:情感的背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