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个月在菜市场遇见拄拐的老邻居王姨,她佝偻着背在特价区挑蔫菜叶的模样,像根刺扎进我眼底——那分明是年轻时在麻将桌上叱咤风云的"王姐"。
各位尊敬的读友,欢迎关注!
我是庆幸遇见。
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站在四十五岁的门槛上,望着镜中悄然爬上鬓角的白发,我忽然读懂了《论语》里这句穿越千年的叮咛。
上个月在菜市场遇见拄拐的老邻居王姨,她佝偻着背在特价区挑蔫菜叶的模样,像根刺扎进我眼底——那分明是年轻时在麻将桌上叱咤风云的"王姐"。
一、备足养老物资,确保基本生活
前年岳父突发脑溢血,我才知道医院收费单能厚过字典。看着妻子在缴费窗口前发颤的手,突然明白所谓养老储备不是存折上的数字,而是抗风险的立体堡垒。
我的"粮仓"如今分作三格:底层是银行存款和国债,像老棉袄般稳妥;中层是商业养老保险,每月自动扣款时总想起父亲说的细水长流;顶层留了五万元应急现金,藏在旧相册夹层里——就像母亲当年在米缸底压着的红布包。
周末带着儿子整理储物间,翻出二十年前的手写存折。泛黄的纸页上,5%的定期利率让我恍惚。儿子好奇地问:“现在理财产品收益不是更高吗?”我指着窗外脚手架说:“你看工人先打地基还是先装玻璃幕墙?”
二、传承良好家风,营造和谐环境。
清明节带着全家扫墓,爷爷坟前的柏树已亭亭如盖。擦拭墓碑时,女儿忽然说:“太爷爷的名字真好听,像古装剧里的大侠。”归途车上,我们聊起族谱里"忠厚传家"的祖训,妻子趁机教孩子辨认沿途的农作物——这是城市长大的孩子们难得的田间课。
我家每月有个"故事夜",阳台上支起小木桌,配一壶陈皮普洱茶。十四岁的儿子讲VR游戏攻略,七十岁的老母亲说她当赤脚医生的往事。去年开始,我用录音笔录下这些碎片,配上老照片做成电子家书。有次母亲听着自己讲述1960年挖河工的录音,眼角的皱纹里闪着光。
今年春节,全家合力修复了曾祖父留下的樟木箱。当砂纸磨去斑驳黑漆,露出内壁"克勤克俭"的朱砂字时,女儿突然说:“这箱子应该传给将来学文物修复的表弟。”你看,传承的种子已悄然发芽。
三、培养兴趣爱好,老有所乐
去年体检报告上的三个箭头,把我逼进了社区健身中心。看着镜子里气喘吁吁的自己,突然想起二十岁时能连续打三小时篮球。如今在跑步机上坚持四十分钟,竟有种收复失地的悲壮。
我开始在阳台种薄荷,看着嫩芽钻出泥土,忽然理解了"养老"二字不该是静止的港湾。上个月报名老年大学的智能手机班,发现课堂上最年轻的"学生"竟是位82岁的退休工程师。他戴着老花镜记笔记的样子,让我想起女儿备战中考的认真劲儿。
前些天帮母亲整理旧物,翻出她50岁考取会计师证的准考证。塑封照片上的笑容,与此刻伏案学PS技术的我重叠。原来生命力的延续,不在于年龄而在心气。
四、培养孝顺儿女,老有所依
同事老周退休后开了间木工坊,他做的鲁班锁在少年宫成了抢手教具。上周我去参观,见他正手把手教孙子刨木板,阳光穿过刨花的样子,像极了童年时父亲在院子里做板凳的午后。
我开始刻意收集生活中的"无用之美":晨跑时用手机拍下沾露的蛛网,学着用修图软件调出彩虹光晕;跟着视频教程腌制糖蒜,虽然第一次成品咸得发苦;甚至重新翻出落灰的口琴,吹起《外婆的澎湖湾》时,惊动了在书房写作业的儿子。
前日暴雨,原定的登山计划改为全家看老电影。《城南旧事》放到英子父亲病逝那段,母亲忽然说:“我像她这么大时,正背着药箱在玉米地里找接生的人家。”这些珍珠般散落的往事,正被我们慢慢串成传家项链。
站在中年的山脊上回望,突然明白养老不是搭建空中楼阁,而是编织生命锦缎。那些年轻时嗤之以鼻的"长远打算",如今都化作护佑余生的星光。就像老家院里的柿子树,春蓄力,夏抽枝,秋日才能挂满灯笼般的果实。此刻播下的每粒种子,都在为晚晴时分积蓄芬芳。毕竟,谁不想在暮色降临时,能从容地说一句:“你看,那云霞是我四十岁时种下的火种。”
幸福的老人在中年时就已经做好了确保基本生活,营造和谐环境,晚年有所依靠,良好的心态享受生活乐趣这四点。
到了晚年才能拥有殷实、安稳、精神丰富的老年生活
最后希望所有的老年人能够老有所乐,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欢迎大家评论区留言讨论。
来源:顽强原野qI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