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君特·格拉斯(Günter Wilhelm Grass),当代联邦德国的重要作家,1927年出生于但泽自由市(今波兰格但斯克)。1955年开始写作,1959年的《铁皮鼓》奠定了他在战后德国文坛的地位。1965年获得格奥尔格·毕希纳奖,199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君特·格拉斯(Günter Wilhelm Grass),当代联邦德国的重要作家,1927年出生于但泽自由市(今波兰格但斯克)。1955年开始写作,1959年的《铁皮鼓》奠定了他在战后德国文坛的地位。1965年获得格奥尔格·毕希纳奖,199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称他“以嬉戏中蕴含悲剧色彩的寓言描摹出了人类淡忘的历史面目”。君特·格拉斯的作品总是与德国纳粹历史脱离不了关系,他把记录当作是自己的责任。在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演说中,他说:“作家就其本义而言,是不能把历史描绘成太平盛世的,他们总是迅速揭开被捂住的伤口,他们在关闭的大门背后窥视,发现了食品柜里吃剩的骨头……”
君特·格拉斯(1927.10.16—2015.4.13)
图片:Dominik Sadowski/Agencja Gazeta, via Reuters,The New York Times
“在奥斯维辛之后写作——无论写诗还是写散文,唯一可以进行的方式,是为了纪念,为了防止历史重演,为了终结这一段历史。”今天是作家逝世10周年,为纪念作家,我们从他的作品中选出了10本代表作,以时间为序排列,包括8本小说,1本回忆录和1本诗画集。
《铁皮鼓》
1959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原作名: Die Blechtrommel
译者: 胡其鼎
出版年: 2006-8
君特·格拉斯的代表作:三岁的奥斯卡无意中发母亲和表舅布朗斯偷情,又目睹纳粹力的猖獗,便决定不再长个儿宁愿成为侏儒。从此在他的视角里,社会和周围的人都是怪异和疯狂的。他整天敲打一只铁皮鼓,以发泄对畸形的社会和人世间的愤慨……小说以黑色幽默的虚构故事展示了德国那段最黑暗的历史。根据《铁皮鼓》改编拍摄的同名电影获得了1980年奥期卡最佳外语片奖。
《铁皮鼓》确立了格拉斯作为德国主要作家之一的地位,当格拉斯在199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诺贝尔委员会表示,《铁皮鼓》的出版“仿佛德国文学在经历了数十年的语言和道德毁灭之后获得了新的开始”。
《猫与鼠》
1961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译者: 蔡鸿君 / 石沿之
出版年: 2008-4
《猫与鼠》叙述了纳粹统治时期,但泽的中学生约阿希姆·马尔克青春期的懵懂与冒险:他喉结格外大,动似老鼠,便设法做出许多不平凡的事来掩盖这一缺陷,甚至偷了一个军官的铁十字勋章,被学校除名。入伍后他因作战英勇果真荣获了勋章,回至母校却依然受歧视,便一怒之下打了校长,从此消失……小说出版后还在德国引起了一场“艺术与色情”的争论。
《狗年月》
1963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译者: 刁承俊
出版年: 2008-4
《狗年月》被认为是《铁皮鼓》的续集,因为它具有一些相同的角色以极具感染力的抒情散文描绘了该地区的混合种族和复杂的历史背景,描写主人公从一个共产党员堕落为一个纳粹分子,后又竭力报复纳粹分子等一系列的故事,反映德国那段“狗年月”里人性被扭曲的一面。
《比目鱼》
1977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原作名: Der Butt
译者: 冯亚琳 / 丰卫平
出版年: 2023-1
以格林童话《渔夫和他的妻子》的故事为框架,反其道行之,以独特笔法勾勒出人类发展进程,揭示了占统治地位的男性制造暴力、追求权力并走向穷途末路的过程,探寻了妇女在推动真正进步即消除饥饿方面所起的作用。九个不同时代的厨娘栩栩如生。书中融入大量历史人物与事件,亦真亦幻,亦庄亦谐, 堪称文明史的一幅超现实主义缩影。
《相聚在特尔格特》
1979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译者: 黄明嘉
出版年: 2008-4
十七世纪上半叶,德国各宗教派别、德意志皇帝和各诸侯之间的矛盾深重,冲突连绵不断,在经历了30年战争后,一批文人志士相聚在小城特尔格特,谈古论今,畅所欲言,在探讨诗歌、戏剧等严肃的学术问题的同时,还痛心疾首哀叹自身和祖国的命运。小说中描述的那些诗人、剧作家、文艺理论家等,德国历史上都确有其人,在作者的笔下,他们的背后分别隐藏德国当今文坛的一些重要人物,如小说中的主人公西蒙·达赫和格仁豪森分别是德国当代最著名的文学团体“四七”社的负责人汉斯·维尔纳·里希特利作者格拉斯本人的化身。
本书是君特·格拉斯最成功的小说之一,1979年出版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德国的畅销书。
《母鼠》
1986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译者: 魏育青
出版年: 2008-4
君特·格拉斯的一部极具科幻色彩的长篇小说。小说以“我”想要一只老鼠作圣诞礼物并如愿以偿开始,这老鼠能说会道,不断与“我”唇枪舌剑,使“我”先是在家里,后孤悬太空,与地球断绝联系,却在梦境中目睹了世界发生的悲剧,体验了人类自我毁灭的过程。情节之二的主角是奥斯卡,这个《铁皮鼓》的主人公摇身一变成了传媒大亨,踏上归途,回到阔别多年的但泽,他对媒体的潜能极感兴趣,懂得如何用图像展现未来,以或实或幻、真伪难辨的画面来控制公众。另两条情节是以两部影片的形式展开的,其中《格林兄弟的森林》反映童话人物在濒临死亡的背景下的逃亡和反抗。另一部《造假的50年代》叙述的是以修复艺术品为业的马尔斯卡特的故事,影射当年两个德国的领导人阿登纳、乌布利50年代造假史。
小说1986年一面世立刻引发了评论界褒贬不一的讨论:赞之者称他开创了一种“未来型的叙述方式”,集其所有作品之大成,贬之者认为它不啻为一场“灾难”。格拉斯本人对此不以为然,在斯德哥尔摩颁奖仪式上他提及《母鼠》时说:“是它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我的世纪》
1999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原作名: Mein Jahrhundert
译者: 蔡鸿君
出版年: 2022-10
从1900年到1999年,每年一个故事,君特·格拉斯让不同的人物从不同的视角叙述100年来有关德国以及德国同世界各国间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它们涉及到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教育、文化、体育等各个领域;既有独立成篇的,又有互相牵连的;全书穿越不同时空,使现实和历史互相交织。如1900年德国皇帝派兵出征中国;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弗兰登战役;1933年希特勒上台;1936年柏林奥运会;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1944年德军溃退;1970年勃兰特在波兰犹太人墓前下跪;1989年柏林墙倒塌;1991年海湾战争;1997年克隆羊多利诞生等,它们气势磅礴,向读者展现了一个世纪的德国全景图。
同年,君特·格拉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蟹行》
2002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译者: 蔡鸿君
出版年: 2008-4
君特·格拉斯在199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推出的新作。小说取材于一段真实的历史:1945年1月30日,德国豪华游轮“古斯特洛夫号”满载一万多名难民和士兵在古滕港启航,朝西方驶去,不料当天夜里就在波罗的海上被苏联潜艇发射的鱼雷击沉,船上近万名逃亡者葬身海底,其中儿童占四千多。小说以这一故事为背景,用写实和虚构相结合的方法,披露了那场战争的发动者,在给别国带去沉重灾难的同时也给本国人民带来无尽的痛苦。
《剥洋葱》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副标题: 君特·格拉斯回忆录
译者: 王滨滨 / 魏育青 / 吴裕康
出版年: 2008-1
在回忆录《剥洋葱》中,格拉斯记叙了他从12岁到32岁的生活经历,共11章,从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写起,一直写到他在巴黎的简陋条件下完成《铁皮鼓》。格拉斯声称12岁时战争的爆发,对他意味着童年的结束,此前的童年记忆往往是靠不住的,而他在《铁皮鼓》之后的经历,已经为人们熟知,无需写入回忆录。
“我们的回忆、我们的自画像都有可能是骗人的——它们也经常是骗人的,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我们美化、戏剧化自己的经历,让它们一桩桩浓缩成轶事。我想,所有这一切一目了然,包括文学回忆录的坏名声。这就是‘洋葱’。在剥洋葱时,也就是在写作的时候,会一层皮一层皮地、一句一句地越来越明显,让人可以看出来,这下失踪者将会重新活过来。”
《万物归一》
2015
出版社: 天地出版社
原作名: Vonne Endlichkait
译者: 芮虎
出版年: 2017-10
收录了96篇诗文和60幅插画。在这部作品里,格拉斯用诗歌、散文、绘画相互交织、呼应的方式,记录了自己人生的最后阶段。
来源:巴南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