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年,韩国把“汉城”改为首尔,全世界里为何只要求中国修改称呼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13 22:10 1

摘要:提及亚洲知名都市,韩国与日本的首都首尔与东京广为人知。但鲜为人知的是,首尔这一名称乃近年所采用,在此之前,韩国的首都名为汉城,这一更名事实令人颇感意外。

提及亚洲知名都市,韩国与日本的首都首尔与东京广为人知。但鲜为人知的是,首尔这一名称乃近年所采用,在此之前,韩国的首都名为汉城,这一更名事实令人颇感意外。

2005年,韩国出人意料地宣布,将首都名称变更为首尔,并进一步要求中国也采用此新称谓。此举背后的原因令人好奇,韩国方面为何会做出这样的决定?

【韩国谚文起源】

韩国首都的更名,被视为其长期推动“脱汉文化”及民族主义高涨的一个显著标志。历史上,明清时期中国疆域辽阔,文化影响力深远,诸如越南、朝鲜、日本等东亚国家文字,均不同程度受汉字影响,某种意义上,这些文字可视作汉字的衍生形态。

当文化进步到一定阶段,这些国家需直面一个严峻事实:汉字难以契合其口语表达。以韩国为例,其语言归属阿尔泰语系,与汉语所属的汉藏语系大相径庭,这种差异导致他们难以精确传达思想。

语言学家着手对汉语进行改良与融合尝试,然而,彼时朝鲜的上层社会仍视汉字为尊贵象征,正因如此,朝鲜本土文字的创造进程始终遭遇阻碍,难以取得显著进展。

李成桂创立李氏朝鲜后,面临了沟通难题:长久以来,汉字学习仅限于贵族阶层,导致朝鲜民众普遍文盲。这阻碍了统治者向下层传达律令,因此,一种名为谚文的文字体系应运而生,旨在解决这一传播障碍。

相较于汉字的繁复,谚文作为拼音体系显得更为简洁。尽管它在上层社会未获推广,却在民间得到了广泛流传。这一普及为后来朝鲜民主主义运动的兴起奠定了文字基础。

【谚文兴起 汉城的数次改名】

步入近代,清政府的腐败导致频繁对外妥协,不仅大片领土被割让,还失去了对越南、朝鲜等国的宗主权。随之而来的殖民浪潮,极大地激发了这些国家的民族主义情绪,促使它们迅速觉醒。

起初,朝鲜并未立即全面摒弃汉文化,而是逐步削弱汉字在其文化中的地位。至1900年,朝鲜报纸中汉字已大为减少。为扶持民族主义,19世纪末,朝鲜实施改革,颁布法案推广谚文与汉字并用,从法律层面确立了谚文的地位。

遗憾的是,1910年,日本强行与朝鲜签署合并协议,完全吞并了朝鲜,并将朝鲜首都更名为京城。这一令朝鲜人民蒙羞的历史,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日本战败才告终结。

朝鲜政府在新生之际,觉得过往的名称已无法彰显当下的国家精神,遂决定对首都更名,采用具有朝鲜特色的名称“서울”,这一名称寓意着它作为国家的都城,承载着新的希望与愿景。

随后,美苏对峙导致朝鲜半岛南北分裂,韩国应运而生,自然而然地将“서울”定为首都。然而,“서울”在汉字中缺乏对应称谓,这使得朝鲜半岛上的这座都城成为了地图上唯一未用汉字标注名称的首都。

这彰显了汉字对朝鲜及韩国文化的深远影响。此后,韩国政府逐步采取措施减少汉字使用,直至近代,韩国的谚文已广泛普及,基本上全面取代了汉字在社会各领域的应用。

彼时,韩国废除旧称呼已成为大势所趋。2004年,时任汉城市长李明博组建专项小组,着手探讨更名事宜,标志着汉城更名进程的正式启动。

经过多番商讨,首尔被正式定为新名称。值得注意的是,韩国更名后不久,便致函中国,请求更改相应称谓。这一请求背后的缘由,引发了人们的好奇与探究。

【韩国政府的文化情结】

故而,韩国倾尽全力,近乎孤注一掷地推行谚文。然而,历史客观存在,不因韩国的自我怀疑或曲解而变。于是,韩国政府转而采取了另一策略:窃取他国文化,以图弥补。

韩国普遍存在篡改文化历史的现象,韩国泡菜作为特色食品备受推崇,但其根源实际上源自中国。尽管如此,韩国却选择歪曲这一事实,坚称泡菜起源于韩国,这种行为屡见不鲜。

韩国不仅觊觎我国食品文化,还频现对我国其他文化的掠夺论调,如宣称孔子为韩国人、儒家源自韩国等谬见屡见不鲜。此般行为,实则暴露了其内心深处的文化自卑感。

韩国在更名后迅速通知我国,此举似乎蕴含着一丝彰显的意味,仿佛在第一时间希望我们知晓这一变化,带有某种展示的成分。

【结语】

然而,一个国家欲真正书写独特历史,首要之举在于正视自身历史。以汉字为例,它曾是韩国与朝鲜近千年间的文字载体。关键在于如何恰当审视与理解汉字,并借助其力量,推动两国发展出独具特色的文化道路。

尽管你源自汉字,但这并不意味着你的未来必然受限于汉字。你拥有充分的自由,借助汉字这一基础,去发展并创造出独具特色、属于自己的文化体系。

韩国却选择了一条不同路径:否认历史,通过更名、弃用汉字及挪用他国文化来彰显自我优越。然而,此举非但未赢得国际尊重,反遭嘲笑。真正展现风采,莫过于坦然面对历史。此举更为明智,你以为如何?

来源:心学z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