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唐朝也实行军衔制,哪十位能被评为十大元帅呢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19 19:11 1

摘要:说起我国古代历史上的朝代,唐朝无论如何都是一个逾越不过的朝代,这其中就有一项,那便是唐朝的赫赫武功,自唐朝开国到唐朝灭亡,各个时期的名将不断。可以说唐朝的武将质量在历朝历代都是首屈一指的也不为过。那么如果如唐朝也实行现如今的军衔制,哪十人能够入选十大元帅呢?我

说起我国古代历史上的朝代,唐朝无论如何都是一个逾越不过的朝代,这其中就有一项,那便是唐朝的赫赫武功,自唐朝开国到唐朝灭亡,各个时期的名将不断。可以说唐朝的武将质量在历朝历代都是首屈一指的也不为过。那么如果如唐朝也实行现如今的军衔制,哪十人能够入选十大元帅呢?我们不妨来唠一唠。

如果评选大唐的第一元帅,李靖必然是毫无争议的一个人物,毕竟他是大唐的一面旗帜,正如我们人民军队的朱老总一样。李靖在武德年间辅佐赵郡王李孝恭平定南方。贞观三年(629年)任定襄道行军总管,率六路大军北伐东突厥,于次年雪夜奇袭阴山,俘获颉利可汗,灭东突厥汗国,解除了北疆百年边患。贞观八年(634年)又以西海道行军总管身份远征吐谷浑,率军穿越青藏高原缺氧地带,迂回追击数千里,最终击溃伏允可汗势力。其作战特点善用骑兵远程奔袭与分进合击,将中原军阵与草原机动战术融合,开创了唐军主动出击的进攻型国防模式。

李靖

此外他总结实战经验撰写的《李卫公兵法》系统构建了唐军战术体系,强调情报、机动与后勤协同,成为后世兵学典范。李世民称其“靖以骑三千喋血虏庭,遂取定襄,古未有辈”,李靖官至兵部尚书、尚书右仆射,封卫国公。他实现了中原王朝对游牧势力从防御到碾压的战略反转,被后世誉为“大唐军神”。

李勣早年投瓦岗军李密麾下,后归顺李唐,被赐姓李。他历事高祖、太宗、高宗三朝,贞观十五年(641年)任朔州道行军总管,率六路唐军大破薛延陀骑兵于诺真水,歼灭其主力,解除了漠北威胁。显庆五年(660年)以七十五岁高龄任辽东道行军大总管,与苏定方等分兵合击高句丽,历时两年攻破鸭绿江防线,于总章元年(668年)攻克平壤,俘国王高藏,终结隋唐两代七十余年征讨之患。其军事风格善用奇正结合,长于后勤调度与多兵团协同作战,从农民军将领逐步成长为帝国统帅。官至司空,封英国公,画像凌烟阁。晚年辅佐高宗立武后,临终前嘱托子孙以布裹葬示俭。他一生东定百济、西破突厥、北灭薛延陀、南平吐谷浑,实际奠定了唐代极盛时期的疆域格局。

李勣

苏定方是冀州武邑人,唐朝初年军事家。贞观四年(630年)任前军总管随李靖灭东突厥,率二百骑突袭颉利可汗牙帐,然而之后的20多年一直被雪藏,再次立功已经是唐高宗时期。永徽六年(655年)任程名振副将破高句丽于贵端水。显庆二年(657年)任伊丽道行军大总管,率回纥等部远征西突厥,于曳咥河以万兵破沙钵罗可汗十万众,昼夜追击二百里斩俘数万,擒沙钵罗献俘长安,平定西域。显庆五年(660年)任神丘道大总管,跨海征百济,率水陆十万军破熊津江口,直取都城泗沘,俘义慈王,设熊津都督府。龙朔元年(661年)任平壤道行军大总管威慑高句丽,乾封二年(667年)病逝于边疆前线。其作战风格悍猛善突,生涯灭三国皆生擒其主,拓唐疆至中亚,官至左骁卫大将军、邢国公,画像凌烟阁。

苏定方

裴行俭是绛州闻喜人,唐高宗时期名将。麟德二年(665年)任安西都护,镇守西域。仪凤四年(679年)西突厥阿史那都支与李遮匐联合吐蕃反唐,裴行俭假借护送波斯王子归国之名,率精兵西进,途中以狩猎为掩护集结蕃汉联军,突袭擒获阿史那都支,迫降李遮匐,兵不血刃平定西域。调露元年(679年)任定襄道行军大总管,讨伐东突厥阿史德温傅叛乱,于黑山(今内蒙古包头西北)大破突厥军,俘获酋长奉职。永隆元年(680年)再败突厥残部于狼山,以反间计使阿史那伏念擒温傅来降。其用兵善谋略,重情报与心理战,常以智取替代强攻。文治方面曾任吏部侍郎创“长名姓历榜”选才制度,后任司列少常伯整顿官员铨选;秦州都督任内推广营田水利,粮储丰足。封闻喜县公,卒赠幽州都督,谥曰“献”。

裴行俭

王忠嗣是山西祁县人,唐玄宗时期名将,玄宗时期的很多名将都曾在他麾下任职。九岁因父战殁被收养宫中,赐名忠嗣。天宝元年(742年)起兼任河西、陇右、朔方、河东四镇节度使,统大唐北疆近半兵力,构建从河西走廊至幽州的连贯防御体系。他加固军城、广置烽燧、训练精兵,使吐蕃不敢犯河西,契丹难扰幽燕。天宝五年(746年)于青海湖大破吐蕃,斩敌数千;又在桑干河三战三捷击溃契丹联军,威震塞外。其战略核心为“持重安边”,反对玄宗强攻石堡城等冒险计划,称“以数万士卒性命换一城得不偿失”。因此遭宰相李林甫诬陷“欲拥兵尊奉太子”,天宝六年(747年)被削兵权险遭极刑,幸哥舒翰力谏免死,贬汉阳太守,两年后郁愤而终。他一生未尝败绩,却以防御固边保存盛唐军力,死后仅七年安史之乱爆发,其慎战思想更显预见性。

王忠嗣

郭子仪是华州郑县人,唐代中兴名将。安史之乱爆发后任朔方节度使,率军东讨叛军,至德二年(757年)联合回纥收复长安、洛阳,升中书令。广德元年(763年)吐蕃乘虚攻入长安,代宗东逃,郭子仪收散卒虚张声势退敌。永泰元年(765年)吐蕃与回纥联军压境,他单骑赴回纥军营,以旧谊说服回纥反戈,合击吐蕃解围。其用兵重全局谋划,善以外交斡旋化解危机。官至太尉、尚书令,封汾阳郡王。一生历玄宗至德宗四朝,屡遭鱼朝恩等宦官构陷兵权被夺,却始终以国事为重,诏令即出。建中二年(781年)以八十五岁高龄病逝,追赠太师,谥号“忠武”。他以“功高主不疑,权倾众不忌”的处世智慧,在平定安史之乱、抵御外侮中成为唐朝再造之臣,亦是历史上少数功高震主却得善终的军事统帅。

郭子仪

李光弼是营州柳城人,契丹族,中唐名将。安史之乱爆发后任河东节度使,至德二年(757年)以万余弱卒守太原,面对史思明十万联军,首创“地道陷马”战术:暗中挖掘壕沟致敌骑兵坠坑,又以石砲轰击攻城梯,伺机突袭击溃叛军,歼敌七万余。乾元二年(759年)任天下兵马副元帅,于河阳之战再度对决史思明。他依地形筑移动木栅、挖陷坑,诱敌深入后以强弩伏击,大破叛军主力,迫史思明退兵。上元元年(760年)又于怀州以“壕垒战术”困住叛将安太清,最终克城。其用兵善借地势构建动态防线,将被动防御转为主动歼灭,尤长于劣势下逆势翻盘。官至太尉、中书令,封临淮郡王。晚年遭宦官程元振猜忌,兵权渐削,广德二年(764年)郁愤卒于徐州,谥“武穆”。他与郭子仪并称“李郭”,为平定安史之乱的核心统帅。

李光弼

李晟是洮州临潭人,中唐名将。原为边将,后任神策军都将。建中四年(783年)泾原兵变,德宗出逃奉天,叛军拥立朱泚称帝占据长安。李晟率孤军驻东渭桥,收编散卒万余人,与李怀光等合围长安。兴元元年(784年)五月,趁叛军粮草不继,他分兵三路突袭光泰门,亲冒矢石攻城,焚敌栅栏,歼敌十万,收复长安,迎德宗还都。因功授司徒、中书令,封西平郡王。

李晟

他曾对军事制度进行改革:贞元初年任神策军行营节度使,将原本戍边的神策军重组为中央直属禁军,扩编至十五万,分驻京畿与要隘,由宦官监军但统归皇帝调度。此举终结了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禁军的局面,重塑了唐后期“以禁军制藩镇”的国防体系。他治军严明,赏罚公允,史称“晟每战必锦裘绣帽冲锋,士卒皆愿效死”。贞元九年(793年)病逝,追赠太师,谥号“忠武”,图形凌烟阁。

韦皋是京兆万年人,中唐名将。贞元元年(785年)任剑南西川节度使,镇守蜀地二十一年。其主要功绩为破解吐蕃与南诏联盟:贞元五年(789年)始,他遣使与南诏王异牟寻联络,多次击退吐蕃侵扰,逐步赢得南诏信任。贞元十年(794年)促成唐与南诏“点苍山会盟”,南诏叛吐蕃归唐,彻底瓦解吐蕃西南翼。军事上,他主动出击吐蕃:贞元十七年(801年)率兵两万联合南诏、东蛮等部,分九路反攻,深入蕃境千里,破城七座,擒获大将论莽热,歼敌数十万,拓地二千余里至松州、维州等地,迫使吐蕃退守高原。他任内修路置驿、屯田养兵,使蜀地成为唐朝西南屏障。官至检校司徒兼中书令,封南康郡王。永贞元年(805年)卒于成都,追赠太尉,谥号“忠武”。其战略成功导致吐蕃渐衰,唐西南边境获百年安宁。

韦皋

浑瑊是铁勒族浑部人,中唐名将。十一岁随父征战,安史之乱中屡建奇功,曾任朔方军将领。建中四年(783年)泾原兵变,德宗逃往奉天,浑瑊率残军死守城池,以少敌多血战三十余日,身中流矢仍指挥若定,为郭子仪援军赢得时间。兴元元年(784年)平定李怀光叛乱时,任河中节度使,于长春宫大破叛军主力。贞元三年(787年)吐蕃假借会盟突袭唐使,浑瑊单骑突围,收集散兵反击阻敌。贞元十三年(797年)任盐州刺史时,于盐州城下大破吐蕃军,焚其攻城器械,解西北之围。官至检校司徒兼中书令,封咸宁郡王。他一生经历大小百余战,尤擅守城与骑兵突袭,史载“每战必披白袍冲阵,蕃军望之遁走”。贞元十六年(800年)卒于河中节度使任上,赠太师,谥号“忠武”,图形凌烟阁。

浑瑊

小结:

这十人铸就大唐三百年赫赫武功:卫国公李靖雪夜擒颉利、高原逐吐谷浑,奠基唐军机动战术体系;英国公李勣三朝征伐,平薛延陀、灭高句丽,拓疆至朝鲜半岛;邢国公苏定方曳咥河破十万突厥、跨海擒百济王,创“灭三国皆生擒其主”神话;闻喜公裴行俭假送波斯王子智定西域,以谋略代刀兵;王忠嗣身兼四镇节度使,持重安边阻吐蕃契丹,惜遭构陷郁卒;汾阳郡王郭子仪单骑说回纥,收两京平安史,功高不震主得善终;临淮郡王李光弼太原血战歼敌七万,壕垒战术克河阳,与郭并称中兴双璧;西平郡王李晟孤军光复长安,重组神策禁军制衡藩镇;南康郡王韦皋点苍山会盟裂吐蕃南诏联盟,千里反攻克松维;咸宁郡王浑瑊血守奉天三十日,盐州破蕃解西北危局。

他们从初唐横扫草原到中唐再造社稷,直至晚唐镇守国门,共同构建“攻守兼备、文武相济”的大唐军魂——李靖的阴山闪电战与郭子仪的单骑外交,恰似帝国武力的刚柔两极;而王忠嗣慎战保国本与李晟改制强中枢,更昭示盛衰转换间的将帅担当。

来源:历史影视小迷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