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硅谷著名投资人彼得·蒂尔用一个“快乐”将公司划分为两类:一边是拥有使命感和垄断地位的“快乐公司”,它们以创新为壁垒,从容定价,远离竞争的硝烟;另一边则是深陷同质化泥潭的“不快乐公司”,在平庸的循环中挣扎,难以逃脱低收益的命运。
世界上有两种公司:一种是快乐的公司,一种是平庸的公司。
硅谷著名投资人彼得·蒂尔用一个“快乐”将公司划分为两类:一边是拥有使命感和垄断地位的“快乐公司”,它们以创新为壁垒,从容定价,远离竞争的硝烟;另一边则是深陷同质化泥潭的“不快乐公司”,在平庸的循环中挣扎,难以逃脱低收益的命运。
这不仅揭示了企业生存的冰冷现实,更映照出创业路上最为深刻的艰难悖论——创业者被迫在“成为垄断者”与“沦为平庸者”之间进行一场豪赌,而在这场赌局中,坚持不再是可选项,而是生存的唯一凭证。
那些真正实现垄断的公司,无一不是在漫长的坚持中熬走了平庸的竞争者,将最初的“特别” 打磨成了不可替代的壁垒,而这份坚持,恰恰是创业者跨越艰难、从平庸走向卓越的密钥。
坚持过程中会存在很多困惑,经纬为此分别在今年6月和9月开展了两场公益性质的问诊活动,帮助更多创业者发现问题并提供解题思路。为了帮助更多创业者,问诊这件事会一直做下去,每年有频次举办。
这次活动完全对非经纬公司开放,为“非经纬创业者”提供一对一的咨询服务。参与者报名踊跃,共收到二百余份报名,行业覆盖AI、产业数字化、新消费、医疗健康、先进智能制造、新能源等领域,问题方向涉及融资技巧、品牌传播、政府关系、企业管理、人力资源、财务、法务等。
活动现场的创始人来自餐饮、新消费、农业供应链、先进制造、人工智能、生命科学等不同行业,从全国十几个城市赶来,带着最急迫的问题,经纬张颖与经纬投资人坐诊,用20多分钟的时间,把创业者最关心、最急迫的问题聊透。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也希望经纬身体力行地来创造一个更好的环境,哪怕这点力量无比微小。我们全力以赴,希望能让所有到场的你们,终将获得你们想要的收获。如果你想知道这场活动有哪些问题,有什么思考。以下,Enjoy:
问诊过程中发现创始人关心的问题存在一定共性,我们整理出来了具有启发性的提问,希望对没能参加的创业者有一定帮助:
关于融资:
本次问诊中,不少企业规模虽然各有不同,但都存在着融资困惑,以下整合了针对不同规模公司的回答,希望对大家有所启示:
针对业务线条多的公司融资前可以先聚焦主线业务(优先选择新能源化、科技化、可全球化的方向),将收入提升至5亿-10亿且主线增长迅猛后,再考虑融资;待模式清晰、主线明确后,再引入能认可其全球化潜力的市场化资本;前期避免引入过多投资人,减少后续沟通成本与利益纠纷。
针对产品或业务初具雏形的公司先聚焦解决方案业务,搞定大客户,保证现金流转,实现稳定盈利,再考虑融资;暂不追求大规模融资与团队扩张,保持团队精干(当前20人),待找到平台化、产品化突破点后,再引入资本;
筛选投资人时,采用“广撒网”策略,优先对接能理解其技术与行业属性、容忍较长周期的资本,避免对接仅追求短期回报的投资人。可滚动融资,融到一定金额后,公司注重发展业务和产品。需进一步发展,可继续追加融资,用于产品迭代与市场推广。
对未量产、无市场数据的公司拓宽融资渠道:尝试众筹、银行贷款,可以联系初创制造型企业有债权融资支持的银行,或者向信任自己的亲朋好友募集资金;寻找合作伙伴:补充商业和融资能力强的全职/兼职伙伴,共同梳理产品优势、讲清商业模式,提升融资沟通效率。
关于业务:
Q:“少就是多” 有一定道理,但我们的业务方向已经定下来了,接下来应该怎么把精力集中到关键点上,资源应该如何分配才合理?
A:公司有几条业务线,完全与一把手的能力、眼界、战略思维成反比关系。能力越强,业务线反而要越精简、业务越聚焦。做业务首先要考虑的是服务客户,一心一意服务好行业内最重要的客户,让自身影响力渗透到行业最重要的客户中。你的目标是吃下行业重大客户,把生意做大。同时,作为一把手,你要有心胸,敢于分享,带领团队向前冲,把自己的生意做到极致。
夜深人静的时候,你可以剖析自己,分析自己的综合实力,盘点自己的人脉资源,看清楚自己的欲望和纠结,找到自己的差异点。理清楚主线,才能快速迭代。
Q:公司业务短期内不适合融资,项目采用加盟还是直营能够快速实现资金回流?
A:当下你需要思考的是精益求精,尽快赚钱。在自建有自己风格的服务体系之前,先想各种办法做大流量池。先把生意的本质摸透,想办法放大流量,去流量最多的市场厮杀。有些业务可能没什么油水,但是可以给你带来高端客户,那你也可以提供增值服务。
其实就是要拼命赚钱。你想做的任何新业务之前都先问问自己:三个月能不能赚钱?不赚钱就不干,一切以赚钱为主。尽可能扩大综合服务范围,为客户和合作伙伴提供极致的服务,提高收入,提升毛利质量,把能赚到的钱赚到。一定要给自己设立一个目标,比如今年收入增长多少,并且一定要强迫自己“挤”出来利润。哪怕,一年忙完只有50万的利润,也可以“摆”在桌面上,给自己一点仪式感。让公司员工看到,让家里人看到:哪怕在复杂的商业环境下,你依旧能带来正向现金流,这种方式可以给他们注入信心,也让自己更有动力和自信。
最关键的是,您可以拿出来一些利润给最关键的几个同事做奖励,这么做是为了给团队传递一个信号:现在赚钱的确很难,但今天我赚一块钱也会分给团队,未来我们一起干肯定能拿到回报。总而言之,不论什么商业模式,核心就是要脚踏实地赚钱,不辜负自己、不辜负员工、不辜负家人。
关于团队管理:
Q:当前团队是自己培养起来的,学历一般但工程实力扎实,未来想要引进更有潜力的成员,应该如何平衡新老员工的关系?
A:在当下的经济周期背景下,所有行业会有一定程度上的人才溢出。你能做的就是搞清楚自己需要的人才来自哪里,然后勇往直前地拥抱新人、积极招聘。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有人进就会有人出,创业者在这一方面要足够的清醒和冷血,这是没办法的事情。
还有件事情很重要,你要把所有的丑话说在前面。在引入新的伙伴之前,你要把对这个岗位的期待和目标讲清楚,在合同中写清楚,并给予足够的时间完成既定目标。如果达不到目标,你们可以收回股权、冷静分手。你作为一把手要足够冷静,能够清晰规划好这一切。
在这个过程中,你也可以得到历练,想清楚自己需要的人才画像。只有在快速迭代过程中,你才会更加理解人性,也会更有洞察力清楚地知道问题在哪里,并设定好争取的方向和预期目标。
关于品牌营销
Q:产品出海可以先做欧美和日本市场吗?如何在海外做品牌营销?
A:第一、想做海外市场那就去最大的市场,去啃最难啃的骨头,想好了就去干,先去欧美市场做自己的品牌,而不是先去东南亚、中东绕一圈,结果发现还是要去欧美,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第二、品牌营销的各个环节,如投流、计算ROI等等都有足够多的专业人才。你需要做的是,你必须身先士卒,先梳理清楚海外电商做得好的品类和公司,进而提炼出最靠谱的人才范围,找靠谱的中间人接触到最优秀的人才,马上聊起来。刚开始要抱着学习心态,给他们顾问费,问他们海外运营如何投流、如何从0到1做品牌、有哪些具体打法……
你可能聊10个人才会遇到3个靠谱的人。但你可以在沟通中建立自己的知识库,做好知识储备并形成自己的判断标准,知道如何辨别优秀的人才。与他们见面沟通,就是提炼人才的过程,不断把不靠谱的人挤掉,留下的就是优秀的人才和干货。
关于创始人成长
Q:一个有价值的好公司,最小的单元要素是什么?
A:第一是创始人的成长和迭代能力;第二是创始人单点突破的能力,可以说是认知的准确性,就是创始人能够精准判断大趋势并带领团队实现单点突破的能力;第三是创始人与同级别的创业伙伴、高管的能力是否互补,包括性格、能力、适配性,要知道这个创业伙伴能否帮助创始人变得更好、突破新高。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要素单元是新时代的最优组织架构。这个组织架构是能适应当下的环境变化,如突飞猛进的AI、复杂的政治环境和经济周期等要素,让团队的能力最大化发挥效用。在一定程度上,这些元素有可能组成了创建一家好公司的基本要素。
Q:创业者要对自己认准的商业方向有信念(conviction),可这事儿要验证清楚,往往得等挺长时间。在这期间,怎么判断自己没一头扎进死胡同里呢?
A:我觉得创业者有些底层因素是永远不会变的,比如做人做事要靠谱、善良的本性等等。但如果说商业方向的 conviction,坦白讲很少有人能把终局看得非常清楚,哪怕把终局看得非常清楚,在中间有摇摆、犹豫也很正常。
过程中,你要随时根据自身业务发展状况和营收数据,去判断当下阶段的正确性,不要陷入自嗨。此外,创始人最需要做的事情是要比别人更快去迭代自己,比别人更快纠错,比别人更快意识到自己的长板和短板,然后不断迭代自己的综合能力。不断尝试、纠错,慢慢找到正确节奏,才有可能比其他创业公司更快突出重围。
来源:经纬创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