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沧源佤族自治县人民法院驻村工作队而言,扎根班老乡营盘村的日子里,既有月光下走村串户的民情走访,也有田埂间俯身忙碌的产业帮扶。这两件事,一头连着乡亲们的柴米油盐,一头系着村里的发展希望,处处都浸透着为民服务的赤诚初心。
与群众心贴心,从来都藏在实打实的行动里。
对沧源佤族自治县人民法院驻村工作队而言,扎根班老乡营盘村的日子里,既有月光下走村串户的民情走访,也有田埂间俯身忙碌的产业帮扶。这两件事,一头连着乡亲们的柴米油盐,一头系着村里的发展希望,处处都浸透着为民服务的赤诚初心。
当暮色漫过村头的竹林,白日里忙着下地、务工的乡亲们,终于能围坐在院中的木桌旁歇口气。这时,驻村队员便会约上村干部,揣着民情笔记本往村民家走。
不用刻意寒暄,先听肖哥聊聊今年豆子的长势,再问问李叔在外上学的孩子的近况,家常话一拉,心与心的距离便瞬间拉近。趁着这热乎劲儿,队员们把“两险”缴费政策、防汛提醒“揉”进话里,村民听得认真,还会主动追问细节;遇上谁家为看病犯嘀咕,或是担心雨季老房漏雨,就当场记在本子上,承诺第二天就协调解决。
没有会议桌的隔阂,只有月光下的坦诚相对,村民愿意把心里话、烦心事“掏”出来,队员们也摸清了村里的 “活情况”。
夜色渐深,走访的脚步仍不停歇,每到一户都是一次心的贴近,每解决一个问题都是一次信任的积累,这走出来的是民情,暖起来的是民心,让政策落地有了温度,也让基层治理有了准头。
而到了清晨,营盘村的热闹便从那片翠绿的豇豆田开始。露水还凝在豆叶上时,村里的男女老少就挎着竹篮、拎着布袋下了地。
翠绿的藤蔓爬满支架,像一道道绿帘,伸手一捋,尺把长的豆荚便“簌簌”落进袋里,脆嫩的声响里满是丰收的欢喜。这豇豆是村里的“短平快”增收产业,两天一摘的节奏,既掐住了豆子最鲜嫩饱满的时节,又能最大化提升采收总量,成了乡亲们眼里实打实的“金豆角”。
尹姐一边摘豆一边笑着说:“以前种庄稼靠天等收成,现在种豇豆,两天就能见回头钱,心里踏实!”
为了让村民种得好、卖得易,村里早早就引进了豆子收购企业,把收购点设在了村口。村民刚从田里摘完豆,拎着新鲜的豆荚过来,过秤、算账、领钱,全程不过十分钟,在家门口就解决了销路难题,再也不用愁“豆子熟了没处卖”。
“绿畦过骤雨,细束小虹霓。锦带千条结,银刀一寸齐。”如彩虹般细长、如银刀般整齐的豇豆,“结”的是营盘村的特色产业路,“连”的是乡亲们的增收梦。如今的营盘村,摘豆忙、销路畅,五谷丰登的喜悦,正顺着翠绿的豆荚,悄悄装满村民的钱袋子。
下一步,沧源法院驻村工作队将继续紧紧依靠村“两委”,以更实的举措深耕基层治理,把群众的“急难愁盼”放在心头、落在实处,用真心换民心,用实干促发展,让为民服务的脚印深深印在营盘村的每一寸土地上,既护万家灯火暖,也助千亩田园富。
来源:临沧政法
责任编辑:字亚雪
来源:云南政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