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份长达134页的文件,详细规定了组合辅助驾驶的执行标准。从变道,到DMS驾驶员监测,再到特殊工况的安全性,事无巨细。
工信部昨天正式发布了《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安全要求》征求意见稿。
这份长达134页的文件,详细规定了组合辅助驾驶的执行标准。从变道,到DMS驾驶员监测,再到特殊工况的安全性,事无巨细。
下面我们就来挑一些重点内容做解读。
变道必须合规
首先,征求意见稿对辅助驾驶的变道功能提出了更加标准化的要求。例如,系统必须严格执行打灯 3 秒后才能进行变道操作。其实这也是法规对驾驶员的变道要求,但是大多数人不遵守。
其次,辅助驾驶系统不能进行连续两次变道。
另外,辅助驾驶还不能随意压线变道。《要求》中的原文是:“当系统执行车道边线障碍物绕行控制时,系统不应使车辆跨越实线车道边线”。
原文读起来可能有点拗口,简而言之,当系统在绕行路边的人、两轮车或障碍物时,不允许跨越车道中的实现。
这就意味着,在双向单车道,且中间是实线的小路上,辅助驾驶的绕行会被这条规则所抑制。
严抓DMS监测
辅助驾驶想要知道驾驶员在不在线,主要依靠两大传感器——DMS注意力监测和方向盘传感器,前者看你有没有在看路,后者看你有没有在握住方向盘。
但遗憾的是,目前大多数辅助驾驶系统的这两个传感器都形同虚设,甚至很多系统的DMS可以直接关闭。这就是为什么开车睡觉的现象层出不穷。
在《要求》中,对于驾驶员脱离监测也进行了规范。系统在激活状态下,要全程保持对驾驶员的手部脱离检测和视线脱离检测。
针对手部脱离检测,车速大于 10 km/h情况下,在驾驶员双手离开转向盘后5秒内,系统应发出HOR(手握方向盘提示),当提示超过10秒后,提示再升级,而且升级的 HOR 还应包括持续的语音提示或者是触感提示,例如收缩安全带或者座椅轻微震动提醒。
对于视线脱离检测则更为严格,视线脱离最迟5秒系统发出提示,提示超过3秒后提示升级。
最后根据触发情况,系统会被限制使用至少 30 分钟。
这条规则会严格限制驾驶员的使用规范,脱手回微信、开车低头看剧的现象将被遏制。
目前大部分车企在针对这方面功能的差异也比较明显。例如我们此前做的DMS评测发现,系统对于驾驶员的监测评判体系完全不一样,有些辅助驾驶会直接开到目的地,有些则是直接双闪停车自动拨打SOS求救电话。
当然也有车企在这方面做的更快一步,例如华为 ADS和蔚来都有应对驾驶员突然失能情况下的应对功能。
特殊工况要能应对
《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安全要求》对系统的设计运行条件(ODC)和设计运行范围(ODD)也提出了详细要求。
明确要求系统必须能识别施工标志、交通锥、防撞桶等设施,并在必要时采取减速、换道或绕行等安全策略。
这里针对日常会高频出现的工况,做了详细的试验通过标准。
例如上图的施工场景,系统的试验通过标准为“车辆未与其他目标物发生碰撞或碰撞速度不超过 10 km/h”。并且《要求》中对该工况的试验环境要求还是夜间。
不管是锥桶、水马还是护栏,系统都要具备检测和应对的能力。
这一条例或将会利好激光雷达的上车。众所周知,激光雷达具备感知障碍物距离、方位的能力,且不惧暗光,能够更加容易获取异形障碍物的信息。而视觉方案,在遇到上述场景时,要完全依赖感知能力和算法去做应对。
除了这样的施工场景,《要求》对隧道内存在故障车等极端场景都做了试验要求。
可以说,这些场景试验要求确保了辅助驾驶的安全兜底能力。
写在最后
《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安全要求》的推出,意味着组合辅助驾驶进入了标准化时代。
DMS监测、特殊工况的试验要求,使得辅助驾驶的安全标准得到了更加严格、规范的监管。但也有声音认为,对于变道等特殊要求,会让辅助驾驶在某些场景变得不可用。
但是本次仍是征求意见稿,具体实施要求还未落定。
在我看来,辅助驾驶发展到今天,虽然整个行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缺乏监管就会导致乱象丛生。
辅助驾驶应该在合理的监管下稳步前行,这份标准的出炉对于行业来说也有着重大的意义。辅助驾驶,安全大于一切。
来源:AutoL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