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机场广告王到舆论笑柄:华与华是怎么把自己玩崩的?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9 18:32 1

摘要:本来西贝被质疑预制菜,舆论火头正旺,这时候,顾问公司按理说该掏出灭火三件套:承认问题、解释逻辑、安抚情绪。

6000万买来的,不是品牌增长,而是一场舆论处刑。

这事换谁,谁都得心塞。

最近“西贝论战:的戏码真的很抓马:

本来西贝被质疑预制菜,舆论火头正旺,这时候,顾问公司按理说该掏出灭火三件套:承认问题、解释逻辑、安抚情绪。

结果华与华创始人华杉偏偏倒油:高调喊话“这不是危机”“要硬杠网络黑嘴”,还怂恿甲方硬刚。

结果呢?罗永浩当场开炮:收了大钱还出馊主意?脑子是不是有坑?

一句话把战场彻底点燃了。

消费者本就对预制菜有火气,这下顺势把火力对准了华与华。

最后,硬气不到两天,华与华就夹着尾巴道歉了。

可这事没完,

这几天,行业里一股子积怨爆发:“老登营销”“机场广告王”的讽刺铺天盖地,原来大家早就膈应他们那副“爷傲奈我何”的劲儿。

这次终于捅破了窗户纸。

说到底,这就是华与华的老套路:所谓“超级符号”,丑也好、怪也罢,只要能记住就是胜利。

被骂?没关系的,也能当成“话题红利”。

让我们来复习一下他们的名场面:

•书展摆“血腥尸体”做话题,换来的是官方点名与公众反感;

•“晒足180天”的酱油口号被质疑拼配,舆论反噬直接砸在信任上;

•“得到”那版争议LOGO火是火了,留下的却是员工抵触、用户群嘲。

试问屏幕前的你,看了之后脑子里第一反应是:“哇,华与华太会营销了!”

还是直觉涌上来一句:“这也太恶心人了吧?”

或许在PPT里,这些案例还能被包装成大胆、创新,可一旦落到现实,对于品牌而言,这就是实打实的黑历史。

归根到底,消费者真正想要的“超级符号”,不是猎奇,不是洗脑,而是最朴素的三个字:透明、诚意、信任。

可华与华偏偏反着来,硬是把自己一步步玩成了“反面教材”。

从西贝这次翻车,我们也能清楚看到他们的三条致命软肋:

首先,是把声量当信任。

在他们的逻辑里,硬杠=争议,争议=流量,流量=成果。

可这是顾问的闭环,不是用户的闭环。

其实这次西贝翻车,消费者的真实情绪只有一句话:“我花钱吃饭,你给我上预制菜。”

面对核心关切不解释,反而加码对抗,等于往伤口上撒盐,信任就直接崩盘了。

其次,是把老板当观众,把消费者当空气。华杉喊“要硬杠”,听上去像给甲方打气,实际上是给老板灌鸡汤:“看,我们很有底气”。

但问题是,用户的情绪成本、品牌的口碑成本,这些代价谁出?结果是顾问刷存在,甲方背口锅,用户转身离场。

最后,就是老方法、旧世界。

二十年前,“争议=传播”还能奏效,毕竟广告位稀缺,骂声里也能混点记忆度。

可在今天,机场大字报的时代早过了,短视频和社交媒体会把任何争议无限放大、二创成梗,结果不是出圈,而是出丑;传播没留下,黑历史却能咏流传。

这也是为什么在西贝这次事件里,双重情绪会一起爆发:

一方面,消费者最怕被当傻子。吃预制菜也就算了,还要被硬杠教育,这谁能忍?

另一方面,企业最怕花钱买灾难。砸了巨款,换来的不是市场信任,而是一场公关处刑,这谁不火大?

所以“老登营销”“机场广告王”的群嘲才会像宣泄一样。

行业不是突然变脸,而是忍了很久,正好借西贝这波,一脚把门踹开。

说到底,顾问可以帮你在PPT里整口号,但无法代替品牌在消费者心里积累信任。

这次华与华的事件,也给整个行业两则提醒:

其一,消费者要的是真话和尊重;

其二,对企业而言,最关键的不是一时的噱头,而是能长期积累的信任。

把流量换成复购,把曝光换成口碑,把话术换成改进。

记住这几点,或许比任何“超级符号”都更重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新浪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新浪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