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麦赤霉病,是典型的气候型病害,一般流行年份不仅造成小麦减产,而且病麦中还产生对人畜有毒的物质,严重影响小麦品质和产量。目前我县小麦已进入抽穗扬花期,小麦赤霉病也同步进入发生危害高峰期和预防的最佳关键窗口期。
小麦赤霉病,是典型的气候型病害,一般流行年份不仅造成小麦减产,而且病麦中还产生对人畜有毒的物质,严重影响小麦品质和产量。目前我县小麦已进入抽穗扬花期,小麦赤霉病也同步进入发生危害高峰期和预防的最佳关键窗口期。
小布提醒广大农户
小麦赤霉病可防不可治
只有提前预防
才能控制病害流行发生!
一、发生程度
2025年我县小麦赤霉病将呈现中等(3级)发生,病害发生期主要集中在4月上旬至5月中旬。
二、主要依据
1、菌源基数充足,田间带菌量偏高。2025年3月下旬,在城关镇、武安镇等镇区调查稻桩带菌率平均为8.12%,田间菌源量较去年(6.1%)有所上升。
2、气候条件较有利于赤霉病流行。小麦赤霉病是典型的气候性病害,如抽穗扬花期遇到连阴雨天气,日均气温在15℃以上,就可能造成大流行。我县小麦抽穗扬花期主要集中在4月上中旬,据气象部门预测,4月份降雨量为50-90mm,与常年相比偏少1-2成,平均气温为17-19℃。
3、栽培管理措施存在短板。一是田间密度过高,导致麦田通透性差,湿度偏高,形成“适病微环境”;二是全县小麦因品种和播期等原因导致部分区域小麦生育期参差不齐,导致抽穗扬花期持续时间较长;三是水肥管理粗放,植株贪青晚熟,抗病性下降;低洼田块排水不畅,雨后积水加速病菌传播。
4、品种抗性不高。全县小麦主栽品种的抗赤霉病能力较弱,有利于赤霉病的传播流行。
三、防治意见
1、抓好农业防治。加强田间排水管理,开沟疏渠,确保低洼等易出现渍害田块雨后及时排水,减少穗部湿润时长和高湿环境。
2、防治时间。4月中下旬。小麦扬花初期(开花5-10%)是赤霉病防控的关键窗口期,需严格执行“主动预防、见花施药、一喷多效”策略。若抽穗扬花期遇连阴雨天气,首次施药后5-7天应进行二次施药,巩固防效。
3、药剂防控。药剂应优先选用高效低风险的化学药剂,如氟唑菌酰羟胺、醚菌·氟环唑、丙硫菌唑·戊唑醇、氰烯·戊唑醇、戊唑·咪鲜胺、井冈·戊唑醇等药剂,或选用多粘类芽孢杆菌、井冈·枯芽菌等生物农药。施药时可结合叶面肥、芸苔素内酯等植物生长调节剂协同使用,借助植保无人机等高效器械,抢抓防控最佳窗口期(扬花初期)施药,实现“防病、增产、抗逆”的综合效益。
4、适时收割。小麦成熟后要抢晴收割,及时晾晒或烘干,避免赤霉病菌二次侵染。
春耕不容易,防病需聚力
让我们以科学防控守护“麦浪金黄”
共筑粮食安全防线
来源:南漳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