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眼病防治中心研究发现:运动本身就是近视防控关键因素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1 03:01 1

摘要:近视已成为全球性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大量研究表明,户外活动时间对近视防控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然而,关于体力活动与近视发生和进展之间关系的研究结果尚不一致,其主要原因在于当前缺乏能够准确区分室内外活动状态与体力活动强度的测量工具以及对长期纵向队列眼科数据的分析研

本文字数:3390|预计阅读9分钟

正文

近视已成为全球性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大量研究表明,户外活动时间对近视防控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然而,关于体力活动与近视发生和进展之间关系的研究结果尚不一致,其主要原因在于当前缺乏能够准确区分室内外活动状态与体力活动强度的测量工具以及对长期纵向队列眼科数据的分析研究。

近期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许迅教授及何鲜桂教授团队通过分析上海市户外时间干预研究(Shanghai Time Outside to Reduce Myopia, STORM)为期一年的腕表监测的体力活动数据,探究了体力活动对近视的保护作用,研究结果发表在期刊BMC Medicine(Chen D, Wang J, Chen J, Lu M, Du Y, Zhu Z, Sankaridurg P, Zhu Z, Zhang B, Du L, Yang J, He X, Xu X. Smartwatch-monitored physical activity and myopia in children: a 2-year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BMC Med. 2025 May 21;23(1):294. doi: 10.1186/s12916-025-04136-5. PMID: 40399891; PMCID: PMC12096555.)。

Part.1

研究结果

本研究纳入4306名儿童(近视组271人,非近视组4035人)。

近视组基线年龄更高(7.6±0.5岁 vs 7.2±0.6岁,p

近视组表现出更显著的屈光进展(2年SE变化:-1.78±0.78 D vs -0.82±0.69 D)和眼轴增长(0.96±0.31 mm vs 0.54±0.30 mm,p

近视组户外轻度活动时间显著更少(54.84±16.40 min/day vs 59.40±17.76 min/day,p

图1显示4306名儿童在数据清洗前智能手表佩戴的时间分布特征。 通过热力图可视化可见,佩戴依从性呈现显著时间波动:在校时段(8:00-16:00)依从率最高(深红色集中带),而早晨(6:00-7:00)及傍晚(17:00后)依从性明显下降。该图证实了在校期间监测数据的可靠性,为后续活动分析提供了质量基础。(注:22:00-5:00无数据记录)

图2展示了数据清洗后(符合≥6小时/天且≥90天标准)3330名儿童智能手表平均佩戴依从率。 柱状图显示:在校时段(8:00-15:00)依从率稳定高于90%(峰值93.8%),证实核心活动监测数据的高可靠性;离校后依从率逐时下降(17:00:78.8%→21:00:1.7%),与生活作息规律一致。该结果验证了日间监测数据的代表性,为后续活动负荷分析奠定质量基础。

表2的多层次回归分析表明,室内外活动负荷与近视进展存在显著剂量-效应关系: 户外活动负荷在完全校正模型(Model 3)中仍显示强保护效应,每增加1加权小时/天可减缓屈光漂移0.18 D(95%CI: 0.10–0.27, p

图3通过四分位分组直观呈现活动负荷与近视进展的剂量-效应关系: 随着室内外活动负荷升高(Q1→Q4),屈光漂移量显著减小而眼轴增长减缓,其中户外活动负荷的保护效应呈现更强梯度(如户外Q4组较Q1组屈光漂移减少0.47 D,眼轴增长抑制0.32 mm,p

表3的多因素分析显示,活动负荷与近视缓慢进展(2年屈光漂移≤-0.50 D)存在显著剂量-效应关系: 户外活动负荷Q4组(≥1.78加权小时/天)实现缓慢进展的校正后概率最高(OR=1.77, 95%CI 1.32–2.36),较Q1组提升77%,且从Q3组(≥1.47加权小时/天)即达显著保护阈值(OR=1.34, 95%CI 1.01–1.80);室内活动负荷虽在Q4组(≥3.02加权小时/天)亦显现保护效应(OR=1.22, 95%CI 1.00–1.50),但其强度仅为户外的1/3且趋势检验显著性较弱(p=0.048)。值得注意的是,户外Q4组中51.1%的儿童实现近视缓慢进展,显著高于Q1组的32.2%(p

图4的亚组分析揭示室内外活动负荷保护效应的异质性: 户外活动负荷在多数亚组中呈现显著且稳健的保护作用(总效应β=0.18,p

Part.2

研究结论

这项2年前瞻性队列研究通过智能手表监测4306名儿童活动模式证实,整合运动时间与强度的"活动负荷"对近视进展具有独立于光照的保护作用,其中户外活动负荷(≥1.47加权小时/天)可显著延缓屈光漂移(β=0.18 D)并降低34-77%的近视快速进展风险,且对户外不足(

该研究首次揭示运动本身(非仅光照) 是近视防控的关键因素,为制定精准化"运动处方"(如优先提升户外活动强度)提供了循证依据。

许 迅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视觉健康中心(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治技术中心)主任、国家眼部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管理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专家宣讲团副团长,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副主任委员、眼底病学组组长。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科技进步一等奖。入选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政府特殊津贴和卫生部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科技精英等。

主任医师,教授,博导。现任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临床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卫健委和教育部综合防控近视专家,国际近视研究院亚太学术大使,WHO 2030全球屈光不正行动工作组成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儿少卫生分会/眼公共卫生学会委员等。主持科技部课题、国自然基金等省部级课题10余项。列入全球领域内前2%顶尖科学家。授权发明专利5项,牵头/参编国家行标、地标4项。获中国女医师协会五洲女子科技奖、上海市银蛇奖、上海市科学技术普及奖一等奖(排2)、上海市预防医学科技二等奖(排1)等。

第一作者简介

陈玳西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眼科学博士生,师从许迅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儿童青少年近视研究。

来源:眼健康管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