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4月的上海新天地商圈,HOKA全球首家最大旗舰店正紧锣密鼓地筹备开业。这座占地超千平方米的门店,不仅将陈列全系列跑鞋产品,还计划设置跑步体验区和专业课程空间。这并非孤例——今年以来,lululemon亚太最大门店、始祖鸟“博物馆级”旗舰店、安踏“奥运
2025年4月的上海新天地商圈,HOKA全球首家最大旗舰店正紧锣密鼓地筹备开业。这座占地超千平方米的门店,不仅将陈列全系列跑鞋产品,还计划设置跑步体验区和专业课程空间。这并非孤例——今年以来,lululemon亚太最大门店、始祖鸟“博物馆级”旗舰店、安踏“奥运殿堂”等超级门店相继落地上海、北京等城市核心商圈,甚至取代了部分奢侈品铺位。运动品牌的“大店潮”,正以颠覆性的姿态重塑零售业态。
据《2024中国健身和健康生活方式行业报告》显示,52.3%的运动爱好者每周穿着运动服饰超4次,38%的用户每月至少购入一件新品。运动服饰早已突破场景限制,成为通勤、社交甚至时尚搭配的刚需。消费者需求的升级,推动品牌从“商品陈列”转向“体验创造”。例如,始祖鸟上海旗舰店内设置攀岩墙和山地景观模拟区,lululemon门店定期举办瑜伽课程,安踏“奥运殿堂”则陈列历届冠军装备,将购物转化为沉浸式运动文化体验。
二、接棒奢侈品:核心商圈争夺战背后的消费逻辑
运动品牌门店的扩张,直接体现在对黄金地段的抢占。纽约曼哈顿的Prada旧址变身为Nike旗舰店,东京涩谷的Burberry铺位由New Balance接手,上海淮海路爱马仕对面则矗立着始祖鸟阿尔法中心。这些曾被奢侈品占据的“核心中的核心”,如今成为运动品牌的战略高地。
这一转变背后是消费理性的回归。2023年中国运动鞋服市场规模达4926亿元,预计2025年突破6000亿元,年均增速10%。与此同时,奢侈品市场增速放缓,LVMH等集团面临增长压力,部分消费者转向“高质价比”的高端运动品牌。运动鞋服兼具功能性与时尚感,如lululemon瑜伽裤、HOKA厚底跑鞋等单品成为“新中产标配”,甚至被称为“奢侈品的得体平替”。
三、大店≠烧钱:精细化运营与生态构建
“大店潮”并非盲目扩张。安踏、李宁等品牌近年关闭低效小店,转向“高效大店”策略。以安踏为例,其计划5年内开设1000家“殿堂级”门店,单店面积超500平方米,并整合滑雪、攀岩等场景体验区,将坪效提升30%。国际品牌同样精耕细作:Nike在新加坡的亚洲最大门店设置定制工坊,GymShark伦敦旗舰店地下层打造健身赛事空间,通过差异化服务增强用户黏性。
社群运营成为关键抓手。lululemon以门店为据点建立瑜伽社群,迪桑特在北京三里屯开设“滑雪俱乐部”,始祖鸟则通过会员活动强化户外爱好者圈层。据调研,25%的女性消费者因社群活动增加复购。这种“线下体验—线上互动—消费转化”的闭环,使大店成为品牌流量入口与用户数据中心。
四、大店模式的可持续性思考
尽管势头强劲,大店模式仍面临考验。高昂的租金和运营成本是首要难题。上海静安嘉里中心、北京太古里等商圈年租金可达每平方米万元级别,而体验区的坪效利用率在非节假日可能不足50%。此外,消费者对“新鲜感”的追求迫使品牌持续创新。如安踏在“创动空间”引入冷冻室测试羽绒服性能,On昂跑旗舰店设置跑步机动态试穿区,科技与体验的融合成为突破点。
行业分析师指出,未来运动品牌或将进一步分化:头部玩家依托大店巩固高端形象,新兴品牌通过特色体验切入细分市场(如Vuori聚焦男性休闲服饰,icebreaker主打户外羊毛科技)。而如何平衡线上与线下、大店与小店的关系,仍是长期命题。
结语从“卖商品”到“卖生活方式”,运动品牌的“大店革命”折射出中国消费市场的深刻变迁。当门店成为连接产品、文化与社群的枢纽,这场变革或许才刚刚开始。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