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北京西二旗地铁站,每天早上7点半都会上演一场“人体挤牙膏”——年轻人背着电脑包,像沙丁鱼罐头一样塞进地铁13号线,有人手里还攥着没吃完的包子,袖口沾着昨晚加班的咖啡渍。他们中的大多数,每月要花掉工资的三分之一甚至一半,在五环外租一间10平米的隔断间,马桶对着
在北京西二旗地铁站,每天早上7点半都会上演一场“人体挤牙膏”——年轻人背着电脑包,像沙丁鱼罐头一样塞进地铁13号线,有人手里还攥着没吃完的包子,袖口沾着昨晚加班的咖啡渍。他们中的大多数,每月要花掉工资的三分之一甚至一半,在五环外租一间10平米的隔断间,马桶对着床,窗户外面是别人家的墙。这就是2025年北漂青年的日常:工资没涨多少,房租倒是每年涨5%,“通勤两小时,房租占一半”成了新的生存咒语。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京东突然扔出了一颗“炸弹”。9月15日,京东北京总部JD YOUNG实习生公寓正式启用,实习生凭offer就能免费入住:双人间带全套家具家电,5000平米商业空间配咖啡店、理发店,人脸识别闸机+24小时安保,步行到地铁10分钟——最关键的是,不要钱。消息一出,微博热搜瞬间沸腾,评论区里“酸了”“想重新实习”的留言刷了20万条,有人甚至翻出三年前的实习offer问:“现在激活还来得及吗?”
反观两个月前小米推出的青年公寓,同样在北京,同样面向年轻员工,月租1999元的价格却被骂上热搜。有人说“1999元在北京是慈善”,也有人怼“南京1999元租个单间,不如住城中村”。两相对比,网友们直接玩梗:“京东是给实习生发房子,小米是给员工发优惠券”。但这真的是“良心企业”和“抠门老板”的对决吗?当大厂开始在员工住房上“内卷”,我们看到的可能不只是福利竞赛,更是一场关于青年生存、人才争夺和社会资源分配的深层博弈。
免费的京东公寓:用70亿买“人才入场券”
京东这次的操作,狠就狠在“免费”二字戳中了实习生的命门。刚毕业的学生,实习工资普遍在3000-5000元,在北京五环内租个像样的单间至少3500元,相当于“工资全交房租,倒贴钱上班”。而京东的JDY公寓,不仅解决了住宿,还提供了房补选项——想自己租房?公司给钱;想住公寓?拎包入住。这种“双向选择”的底气,来自70亿的前期投入。
70亿是什么概念?相当于京东2024年净利润的3%,够建10个中型产业园。但京东算的显然不是短期账。互联网行业有个潜规则:实习生是“人才储备池”,30%的正式员工来自实习转正。尤其是算法、产品等核心岗位,优质实习生往往被多家大厂争抢。京东用免费公寓卡住“实习入口”,相当于提前锁定了一批“零成本试错”的人才——你住我的房,用我的设施,甚至可能在共享厨房和导师偶遇,这不就是“沉浸式入职培训”吗?
更聪明的是,京东把“免费”做成了社交货币。实习生在朋友圈晒公寓照片,配文“北漂第一晚,公司报销房租”,自带传播属性。这种“被大厂重视”的荣誉感,比单纯涨薪更能打动Z世代。有网友调侃:“以前实习比工资,现在实习比谁的公寓带健身房。”京东这波,既省了招聘费,又赚了口碑,70亿花得像精准投放的广告。
1999元的小米公寓:被误读的“长期主义”
小米的1999元公寓被骂,多少有点“冤”。北京的房源离小米科技园100米,步行到地铁5分钟,同等条件的市场价至少4000元,1999元相当于打了五折;南京的公寓虽然被吐槽“不值”,但步行到地铁+100米到公司,周边租金确实在3000元以上。雷军当时说“为年轻工程师打造”,定位很清晰:给正式员工的长期福利,不是短期引流工具。
但网友不买账,核心矛盾在于“预期差”。小米的品牌标签是“性价比”,消费者习惯了“1999元买旗舰机”,自然会用同样的标准要求公寓:“为什么不免费?”“能不能出个红米版,月租999元?”这种期待背后,是青年对“住房福利”的认知已经被抬高——当京东抛出“免费”,其他企业的“低价”就成了“抠门”。
不过小米的模式也有其合理性。正式员工需要长期稳定的住所,企业不可能一直“免费供养”,低价租赁反而是可持续的方式。华为松山湖的员工房、腾讯的“安居计划”都是这个逻辑:用低于市场价50%的租金绑定员工,既降低离职率,又避免短期福利带来的成本压力。小米的问题可能在于没讲清楚“1999元”的价值——如果直接标注“市场价4000元,员工补贴2001元”,或许骂声会少一半。
大厂住房内卷:从“抢人”到“养人”的战争
京东和小米的对决,只是大厂住房福利竞赛的缩影。华为在东莞松山湖建了3万套员工房,以成本价卖给员工;字节跳动给应届生发“安家费”,北上广深每月补3000元;阿里在杭州搞“亲橙里”社区,员工租房享8折;就连国外的谷歌、微软,也在总部周边建低价公寓。这场竞赛的本质,是人才争夺从“薪资战”升级为“生存战”。
为什么现在大厂突然扎堆搞住房?因为青年的“痛点清单”变了。十年前,毕业生找工作看“工资+期权”;现在,他们更关心“房租占工资比”“通勤时间”“有没有户口”。智联招聘2025年报告显示,62%的应届生把“住房福利”列为求职首要考虑因素,超过“薪资水平”。高房价、高房租下,“能省房租”比“多涨工资”更实在——毕竟涨薪要扣税,房租却是“纯支出”。
企业也在算另一笔账:住房福利比涨薪更“划算”。涨薪是刚性成本,每年都要涨;而住房是一次性投入,还能绑定员工。比如京东的70亿公寓,产权属于公司,员工离职就得搬走,相当于“福利跟着人走,人走福利收”。这种“可控成本”,比普涨工资更适合当前的经济环境。
当企业开始“接盘”住房:是福利还是枷锁?
大厂的住房福利看似美好,但细想之下藏着隐忧。最直接的问题是“福利依赖”——当员工的住宿、通勤都被企业“包办”,会不会失去议价能力?比如你住公司的公寓,敢不敢提离职?会不会因为“搬家麻烦”而忍受不合理的加班?
更深层的矛盾是“企业替代政府职能”。住房本是民生保障的一部分,现在却成了企业的“招聘工具”。这背后是年轻人对保障性住房的失望:2024年北京公租房申请轮候期超过5年,廉租房只覆盖低收入群体,刚毕业的大学生根本排不上号。当政府保障缺位,企业福利就成了“救命稻草”,但这终究不是长久之计——企业不是慈善机构,70亿投入总有回本的要求,今天能免费,明天会不会突然涨价?
还有公平性问题。京东的公寓只给实习生,正式员工怎么办?小米的公寓优先应届生,老员工有没有份?现实是,大厂福利往往向“高潜力人才”倾斜:算法工程师住单间,客服岗可能连申请资格都没有。这种“福利分层”,本质上是把住房资源变成了“人才筛选器”,进一步拉大了职场差距。
结语:我们需要的不是“免费公寓”,而是“不被房租绑架的人生”
京东的免费公寓和小米的1999元月租,与其说是“企业良心”的对决,不如说是时代的一面镜子。当年轻人需要靠企业福利才能在大城市立足,当“住得起房”成了职场的“奢侈品”,我们更该反思:为什么一个月薪8000元的实习生,要为3500元的房租发愁?为什么工作十年的老员工,还在为房贷焦虑?
或许有一天,我们不再需要讨论“京东免费还是小米1999元”,因为年轻人无论在哪家公司上班,都能租到 affordable 的房子;通勤时间不超过45分钟,房租不超过工资的20%;企业不用靠“包住宿”吸引人才,而是靠创新环境和成长空间。到那时,“北漂”不再意味着“牺牲”,“奋斗”也不再需要“用房租换梦想”。
而现在,我们能做的,或许是在为京东的免费公寓欢呼时,多问一句:“下一个十年,我们还能靠企业福利活下去吗?”毕竟,真正的安全感,从来不是某家公司的“免费公寓”,而是一个让普通人不用“为住房拼命”的社会。
来源:我为机狂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