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金明理事长:薪火相传 接力奋进,助力中国临床肿瘤学与创新成果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9 18:06 1

摘要:2025年9月10日-14日,由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北京市希思科临床肿瘤学研究基金会主办的“第28届全国临床肿瘤学大会暨2025年CSCO学术年会”在山东济南召开,本届年会以“规范诊疗,创新引领”为主题,秉承CSCO的一贯宗旨,汇聚全球肿瘤领域知名专

编者按:2025年9月10日-14日,由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北京市希思科临床肿瘤学研究基金会主办的“第28届全国临床肿瘤学大会暨2025年CSCO学术年会”在山东济南召开,本届年会以“规范诊疗,创新引领”为主题,秉承CSCO的一贯宗旨,汇聚全球肿瘤领域知名专家学者,分享前沿研究成果与临床经验,推动我国乃至全球肿瘤诊疗水平的进步。

自1997年成立至今二十余年来,CSCO持续引领我国临床肿瘤学发展,一批批专家学者深入参与了CSCO的发展,也借助CSCO平台实现了自我进步。《肿瘤瞭望》在本届CSCO学术年会期间继续设置“我与CSCO共成长”专栏,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共同回顾与CSCO共成长的故事,本期特邀中国工程院院士、CSCO理事长、山东省肿瘤医院院长于金明教授讲述与CSCO共同成长、共同进步的历程,并盘点本届CSCO学术年会及近期肺癌治疗与放射治疗领域的最新进展。

01

《肿瘤瞭望》:作为CSCO第五届理事长,您对CSCO成立至今的成长和发展有怎样的评价?

于金明 理事长:CSCO首先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从事肿瘤基础研究、转化研究和临床研究的专家和科学家,包括我在内的许多同行都是在吴孟超院士、孙燕院士等CSCO前辈的培养下成长的;其次是规范了我国临床肿瘤诊疗,目前CSCO指南已成为国内最受欢迎的诊疗指南,伴随着一代代临床工作者不断成长,今年CSCO也推出了十几部新版指南,且指南不断更新和高端化并与国际接轨,指导临床规范诊疗;第三则是创新,本届CSCO年会就以创新为主题,中国临床肿瘤学学者在国际舞台上的声音正越来越大,例如今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年会上,来自中国研究者的口头报告已达到73项,是报告数量第二多的国家,仅次于美国,同时我们也与民族药企协作并进行指导,对帮助已走到世界前列水平的国内生物制药领域实现出海功不可没。

同时,CSCO的队伍也在不断壮大,例如在ASCO年会期间我会见了已有5万多名会员的ASCO候任主席,在本届CSCO年会期间也会见了到访的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候任主席,ESMO同样是拥有4万多名会员的庞大组织,我们CSCO也希望在严格规范的前提下继续扩大规模,这将是下一步的重要工作方向。

02

《肿瘤瞭望》:以您长期深耕放疗领域和肺癌治疗的经验,您如何看待本届CSCO学术年会期间分享的肺癌和放疗领域成果,特别是国产创新药的临床研究最新数据?

于金明 理事长:过往肺癌放疗主要依赖X光定位、也无特定的治疗计划,直至后来CT、核磁共振等影像学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的升级,使三维放疗、适形放疗、调强放疗、立体放疗及影像学引导放疗等“从二维到三维的”治疗模式成为可能;放疗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是细胞和分子层面的精准放疗,例如将靶向治疗、基因检测和分子影像融入放疗实现精准放疗;第四个阶段则是人工智能(AI)指引下的智慧放疗,将AI大数据、5G/6G通讯及区块链等众多新技术与系统生物学精准融合,产生各种创新融合发展后的技术。

同时,放疗的发展应分为两个方面来看待,一方面是新设备、新技术的不断出现,例如已在国内获批应用的质子放疗、重离子放疗等,放疗是一门设备依赖性学科,需要人才+设备+技术实现发展;另一方面则是放疗与其它学科的有机融合,如放疗与手术、化疗、靶向和免疫治疗的融合,近些年我们在这方面的工作越来越多,例如对于年龄和身体状况不允许,无法手术切除的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立体定向放疗的疗效已经与肺叶切除术切除相媲美,多项相关研究发表在《柳叶刀》《柳叶刀·肿瘤学》等知名期刊;对局部晚期即III期不可切除NSCLC,采用同步放化疗后免疫维持治疗的PACIFIC研究,也使患者5年生存率提高10%,研究结果连续登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被称为“太平洋海啸”,后续采用相同模式治疗局限期小细胞肺癌的ADRIATIC研究同样取得佳绩,也再次登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我国也为研究贡献了相当多的入组患者,联合治疗也将成为放疗新的突破点。

03

《肿瘤瞭望》:在快速发展的国产抗肿瘤创新药中,抗体偶联药物(ADC)表现非常亮眼,您认为ADC类药物在肺癌治疗中的应用前景如何?能够满足哪些治疗需求?

于金明 理事长:ADC现阶段还未常规用于NSCLC一线治疗,获批临床使用或在开展临床研究的ADC,主要靶向HER2、Nectin-4等少见靶点,与“有靶打靶”、疗效出色且副作用小的靶向药物,以及现有免疫治疗、双免、双抗、组合抗体等免疫疗法相比,仍有所不足;但对于缺乏有效靶点、免疫治疗失败或属免疫“冷肿瘤”的患者, ADC有望填补治疗空白。因此未来ADC极有可能成为晚期NSCLC治疗的良好补充,未来可期。

04

《肿瘤瞭望》:展望未来,您认为我国临床肿瘤学研究应该如何兼顾“立足国情”与“走向世界”,以不断呈现重要成果,造福国内外癌症患者?

于金明 理事长:我国临床肿瘤学治疗已经有着出色的硬件条件,例如我院已经引进了国外的机器人手术系统,也在放疗设备方面是全球唯一集质子放疗、重离子放疗和中子放疗设备于一处的医院,每日接受放疗及质子放疗的患者数量可能是世界第一,且国产设备的水平已不逊色于西方设备。而在肺癌内科治疗方面,我国患者接受免疫治疗的比例也不逊色于美国,高于欧洲国家,我国临床工作者的聪慧和勤奋也是许多国家无法比拟的。

因此,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尤其是肿瘤学发展非常迅速、形势大好,正如此前提到,来自我国的ASCO年会口头报告数量越来越多,因此需要国家大力鼓励创新,包括药物创新和器械创新,抓住这一难得机会。目前我国研究成果正在不断改写美国和欧洲诊疗指南,受到全世界的关注,我认为未来不需要多久,也许十年以后甚至是三五年以后,我国临床肿瘤学就将站在世界舞台的中央,我对此充满自信。

于金明 理事长

来源:肿瘤瞭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