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未成年人要防范这4类网络陷阱!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9 18:21 1

摘要:新学期刚刚启程,当孩子畅游网络世界时,这些精心伪装的陷阱都能识别吗?9月11日,检察日报正义网邀请湖北省宜昌市葛洲坝人民检察院三级检察官张婷、未成年人办案组检察官助理秦雯开讲第56期检察官公开课,为孩子及家长带来一场生动又实用的法治教育课。

新学期刚刚启程,当孩子畅游网络世界时,这些精心伪装的陷阱都能识别吗?9月11日,检察日报正义网邀请湖北省宜昌市葛洲坝人民检察院三级检察官张婷、未成年人办案组检察官助理秦雯开讲第56期检察官公开课,为孩子及家长带来一场生动又实用的法治教育课。

理性追星

别让“热爱”冲昏头脑

网络为未成年人打开广阔世界的同时,也暗藏诱惑与风险。追星沉迷、网络充值问题需要警惕。

张婷提到一个案例:13岁的初中生小雨痴迷某男团,后援会以“冲销量保出道位”为名号召大家集资买专辑。为助偶像“C位出道”,小雨偷偷将妈妈支付宝中的6万元转到后援会账户。所幸家长及时发现,联系平台和后援会,最终通过法律途径追回大部分资金。

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明确规定,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当采取措施,合理限制不同年龄阶段未成年人在使用其服务中的单次消费数额和单日累计消费数额,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与其民事行为能力不符的付费服务。

秦雯指出,追星本身并非坏事,关键在于偶像能否成为个人成长的“助推器”。她提出“追星清醒三连问”:

➤ 追星所花费的钱是否靠自己劳动挣来的?

➤ 自己的行为是否给偶像带来困扰?

➤ 追星过程中是否变得更加优秀和积极?

想清楚这三个问题,就不容易陷入非理性追星的误区。

此外,未成年人网络充值打赏问题同样不容小觑。15岁女孩小芳使用家长身份证注册微信上网课,因独自在家感到孤独,逐渐沉迷上网看直播。主播的“嘘寒问暖”让她获得情绪满足,为维持这种“被关心”的感觉,她开始给主播刷礼物,金额从几块、几十块,到最后完全失控,短短三个月时间竟刷了46万元。家长发现银行卡空了,报警后才得知真相。

根据民法典规定,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未成年人保护法也明确规定,网络游戏、网络直播、网络音视频、网络社交等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当针对未成年人使用其服务设置相应的时间管理、权限管理、消费管理等功能。

张婷表示,与其事后补救,不如提前预防。建议家长做好手机管理、关闭小额免密支付,并加强对孩子的陪伴与财商教育;未成年人则应树立正确消费观,在充值前理性判断“需要”与“想要”,养成与主动父母沟通的习惯。

警惕“轻松赚钱”背后的

“帮信”陷阱

电信诈骗形式多样,未成年人因社会经验不足,更易成为目标。更有甚者,因出借、出售银行卡成为犯罪分子的帮凶。

秦雯提醒,刷单诈骗往往以“甜头”开场,制造轻松赚钱假象,继而诱骗更大投入直至无法提现。切记:所有刷单都是诈骗!

骗子还常冒充客服,以“双倍退款”或“订单冻结需保证金”等话术,诱导点击链接骗取银行卡信息;甚至盗用老师QQ号,在班级群内发布虚假缴费通知,令学生防不胜防。

更有未成年人因贪图小利成为诈骗犯罪“帮凶”。秦雯举例:李四在网上看到“高价收购手机卡银行卡”广告,声称高价收购银行卡和手机卡,附带身份证复印件即可获得3000元报酬。虽然他心里产生疑虑“办张卡才几块钱工本费,这价格翻了几百倍,会不会有问题?”但面对高额报酬诱惑,他先后办理了7张银行卡,连同手机卡和身份证复印件一起卖给了对方,总共获利两万多元。最后,警察找上了门。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犯罪,为其犯罪提供支付结算帮助,情节严重的,构成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简称“帮信罪”)。

秦雯指出,李四为不法分子提供了犯罪活动的支付结算支持,涉嫌“帮信罪”。她强调,法律里说的“明知”,不一定是你明确知道对方在诈骗、洗钱,但只要你意识到这事可能违法,还继续干,就可能被认定为“明知”。

如何远离帮信罪?秦雯提出“三不原则”:

不出售、不出借、不转让自己的银行卡、手机卡、身份证、支付宝、微信等账号。遇到“办卡赚钱”“租号返利”等诱惑,不论回报多高,都坚决拒绝。

向隔空猥亵说“不

除现实生活中可能遇到的侵害,未成年人还需警惕虚拟网络中的侵害——“隔空猥亵”。不法分子通常伪装成同龄人或可信身份,骗取信任后诱导发送私密照片、视频或要求裸聊。

张婷表示,“隔空猥亵”虽然没有直接与被害人进行身体接触,但对他们的人格尊严和心理健康造成的严重伤害,与实际接触身体的猥亵行为具有同等的社会危害性。

那么,如何防范“隔空猥亵”?张婷建议:

➤ 不轻易添加陌生好友,不随意发送私人照片,更不和网友裸聊;

➤ 如被提出拍摄隐私部位或发送敏感内容,坚决拒绝,并立即告诉家长或老师;

➤ 遇到可疑账号或不良行为,及时拉黑并向平台举报。

对网络暴力喊“停”

有些伤人的话搬到网上,用键盘敲出来、发出去,就会变成了“网络暴力”。张婷强调,网络不是法外之地,每个人都需为自己的言论承担法律责任。在网络群体诽谤案件中,不管参与人数多少,只要其行为对他人名誉造成了实质损害,就需承担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若情节严重,还可能触犯刑法中的诽谤罪、寻衅滋事罪等,面临刑事处罚。

秦雯分享了一起案例:陈女士因发表相声演出观后遭粉丝“开盒挂人”,其个人信息被公开,遭到辱骂、威胁,甚至抑郁。最终,陈女士向杭州互联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判决相关账号的使用人侵犯了陈女士的名誉权,要求删除相关信息,公开赔礼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等费用共计12000元。

张婷建议同学们要保护好个人信息,在网上不随意透露姓名、学校、住址、电话等;如遇网友恶意攻击,不要冲动地去回怼,保留截图、录屏等证据,然后告知家长、老师或报警;同时可以向相关网络平台举报,要求平台采取措施,比如删除不良信息、屏蔽施暴者账号等。

除了上述的网络陷阱外,检察官张婷、检察官助理秦雯还结合真实案例,深入剖析了未成年人成长中面临的其他风险及陷阱,如学生欺凌、“校园贷”陷阱、“哥们义气”陷阱、新型毒品陷阱等,并且提示了应对这些风险及陷阱的方法。愿每一位未成年人都能在法治阳光下健康成长,学会用法律筑牢自我保护之墙,辨别风险、远离伤害。

来源:吉安市人民检察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