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31句名言:千年幽谷,一灯才照,则千年之暗俱除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13 19:13 1

摘要:《了凡四训》是一本教人改变命运的书。书中蕴含着许多深刻的人生道理。袁了凡先生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大家命运可以掌握在自己手里。行善积德能够带来福报。反省改过可以避免灾祸。

《了凡四训》是一本教人改变命运的书。书中蕴含着许多深刻的人生道理。袁了凡先生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大家命运可以掌握在自己手里。行善积德能够带来福报。反省改过可以避免灾祸。

此句点明人生际遇并非全由人力决定。万事皆有定数,时机未到强求不得。了悟世事常理,便能心境平和,如同《道德经》所言“知常曰明”。顺应自然,减少无谓烦恼,可以达到一种安然的状态。

圣凡之别,关键在于内心是否清净。人心若被各种杂念、欲望所困扰,如同《佛说四十二章经》提及去除心垢,便无法明心见性。修行之路,首要在于破除妄念,恢复心灵本来的澄澈明净。

人生中的重大节点,如荣耀、屈辱、生离死别,似乎有冥冥中的安排。认识到某些事情的不可强求性,能帮助人放下执念。《庄子·大宗师》中安时处顺的思想,与此有相通之处,劝人坦然面对命运安排。

人心有思虑、有情感,便落入阴阳五行的运转规律之中。如同《黄帝内经》论述人与天地相应,人无法超脱自然法则的约束,命运轨迹因此有迹可循,受到定数的影响。达到无心境界方能超越。

命运的束缚并非绝对。大善大恶的行为具有强大的力量,足以改变原有的命数轨迹。正如《太上感应篇》所言“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强调了行为对命运的决定性影响,鼓励人为善去恶。

此语是《了凡四训》的核心观点,振聋发聩。打破了宿命论的消极思想,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命运并非全然天定,个人的努力、德行的积累能够创造福祉,改变人生。孟子讲“求则得之,舍则失之”,亦有此意。

此句阐述通过积德行善、转变心念,可以达成心之所愿。并非凭空许愿,而是强调善因结善果。如同《尚书》所言“作善降之百祥”,种下善的种子,自然能收获相应的福报,心诚则灵。

福报的根源在于自心。“方寸”即指内心。内心纯善,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便是耕耘福田。佛家常说“万法唯心造”,向内求索,修养心性,自然能与天地大道感应相通,获得无量福德。

若不反躬内省,而徒向外驰求,则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

强调修身的重要性优先于外求。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若只知向外奔逐,不懂得反思己过、提升德行,纵有方法,所得也只是命中注定那部分,心性未改,终究难获真实利益。

世间享千金之产者,定是千金人物;享百金之产者,定是百金人物;应饿死者,定是饿死人物;天不过因材而笃(dǔ),几曾加纤毫意思。

此言人的福报与其德行、心量是相应的。并非天道不公,而是各人承受福报的“器量”不同。《中庸》亦云“大德必得其位”,说明德行是获取福禄的基础。天道酬勤,更酬劳那些有德行之人。

提出了修身立命的四项要务。积累德行是根本,心量广大能容纳异见,与人和睦相处,同时也要爱惜自己的精力心神,不过度耗散。这些都是儒家强调的修养功夫,亦合道家养生智慧。

表达了彻底改过自新的决心和气魄。过去的错误一刀两断,未来的人生以全新的心态和行为开启。如同儒家讲“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是精神层面上的脱胎换骨,获得新生。

血肉躯体受到命运限制,但通过道德修养、践行仁义所成就的精神生命(义理之身),其力量无穷。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充塞于天地之间,正是这种精神力量的体现。德行足以感动上天,改变命运。

此句源自《尚书·太甲》,深刻揭示了个人行为后果的严重性。天灾尚有躲避或挽回的可能,但自己作恶多端,违背天理人心,最终将自取灭亡,无可逃脱。警示人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语出《诗经·大雅·文王》。教导人们要顺应天道规律行事,言行合乎道义(配命)。同时,幸福并非被动等待而来,需要自己主动去争取,通过积累善行来求得更多福报(自求多福)。体现了敬天与修己的统一。

扩充德性,力行善事,多积阴德,此自己所作之福也,安得而不受享乎?

指明了创造福报的具体途径。提升道德修养,积极实践善行,尤其是不求人知的阴德,都是自己种下的福因。善因必感善果,享受福报是自然而然的结果,天理昭彰,公平不虚。

引用《易经》的功能来反驳宿命论。《易经》教人观察预兆,调整行为以求吉祥、避灾祸。假如命运完全固定不变,趋吉避凶就无从谈起。《易经》本身就蕴含了变与应变的思想,肯定了人的作用。

过有千端,惟心所造;吾心不动,过安从生?过由心造,亦由心改,如斩毒树,直断其根。

指明错误的根本源头在于自心。一切过失皆由心念不正而起,若能掌控心念,不起恶念,过错便无从发生。改过也要从心上改起,如同砍伐毒树要直接砍断根部,方能彻底清除,防止再生。此理与佛家“万法唯心”之说深度契合。

说明与上天沟通、转变命运的关键在于内心的状态。需要达到一种极其真诚、宁静、没有杂念的心境。如同《礼记》所言“致其诚信”,只有至诚纯粹之心才能感动天地神明,获得感应。

修身以俟(sì)之,乃积德祈天之事。曰修,则身有过恶,皆当治而去之;曰俟,则一毫觊觎(jì yú),一毫将迎,皆当斩绝之矣。

解释了“立命”的具体做法。一方面要积极修正自身过错(修),另一方面要内心平静地等待结果(俟),不存丝毫功利心或急切盼望。《中庸》“君子居易以俟命”正是此意,尽人事而安天命。

强调了“慎独”的功夫。君子修身,不只在人前,独处时更要小心谨慎,内心存有敬畏。如同《大学》所言“诚于中,形于外”,内心真正的敬畏,即使无人监督,也不敢有丝毫懈怠或恶念。

再次强调命运并非一成不变。天意高远难以完全预测,命运流转不定。此观点源自《诗经·大雅·文王》“天命靡常”,说明人的努力和德行可以影响命运的走向。正是因为命运不固定,积极修善才有改变的价值。

将“命由我作”的思想归为圣贤的教诲,而将完全听天由命视为凡俗见解。提升了主观能动改造命运学说的地位。孔子罕言命,但更重人事努力,可见圣贤重在“尽人事”,而非被动接受。

即命当荣显,常作落寞想;即时当顺利,常作拂逆想;即眼前足食,常作贫窭(jù)想;即人相爱敬,常作恐惧想;即家世望重,常作卑下想;即学问颇优,常作浅陋想。

这是一系列保持谦逊、警醒的修心方法。顺境时思危,富足时念贫,受敬时怀惧,位高时自卑,博学时觉浅。如同《易经》谦卦所倡导的,永保谦虚谨慎之心,才能持盈保泰,福慧绵长。

一息尚存,弥天之恶,犹可悔改。譬如千年幽谷,一灯才照,则千年之暗俱除;故过不论久近,惟以改为贵。

给人以极大的希望和鼓励。无论过去犯下多大、多久的错误,只要还有生命气息,就有机会彻底悔改。用灯光瞬间驱散千年黑暗作比喻,强调改过的力量可以顿然消除积弊,关键在于“改”的决心和行动。

强调了改过迁善的持续性与日常性。修行的功夫在于每天反省,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且立刻着手改正。正如曾子所做的“每日三省”,不断地自我更新,是走向完善人格的必经之路,功夫在平时。

深刻说明了不反省、不改过的危害。满足于现状,看不到自身问题,便会停止进步,固步自封。圣贤教诲如《大学》的“日新”精神,正是要人警惕自满自足的心态,永远保持学习和改进的动力。

天下聪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业不加广者,只为因循二字,耽阁一生。

点出了许多天资聪颖者最终一事无成的原因。不是缺少才智,而是败给了拖延和守旧。“因循”让人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最终耽误了宝贵光阴,浪费了天赋。警示人要勇于行动,克服惰性。

揭示了心念与外在表现、祸福之间的联系。内心的善恶厚薄,会自然流露于言行举止(动乎四体),并感召相应的吉凶后果。所谓相由心生,福祸也由心造。《大学》讲“心广体胖”,亦指心态影响外在状态。

指出了趋吉避凶的实践次序和基础。想要得到福报、远离灾祸,改正自身的缺点和错误是第一步,是根本性的工作。如同清理田地里的杂草和石块,然后播种(行善)才能有好收成。

提出了改过需要具备的三种心理要素。知耻是认识到错误的开端,孟子言“羞恶之心,义之端也”。畏惧果报和天理能产生警惕之心。鼓起勇气则能果断行动,彻底改正。三心具备,改过方能成功。

来源:混沌婴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