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年纪大了,耳朵背一点,其实没什么丢人的。真正让医生揪心的,是很多老人为了“听得见”,强撑着在不合适的状态下戴上助听器,结果本来还能用的耳朵,反而越戴越糟。
年纪大了,耳朵背一点,其实没什么丢人的。真正让医生揪心的,是很多老人为了“听得见”,强撑着在不合适的状态下戴上助听器,结果本来还能用的耳朵,反而越戴越糟。
助听器不是万能钥匙,它是工具,不是药,更不是重启听力的魔法。尤其过了72岁,身体的恢复能力、神经敏感度、脑部处理声源的能力,都已经不像年轻时那样了。
这个年纪,戴助听器要讲究“天时地利人和”,用错了场景,轻则耳鸣烦躁,重则听觉神经退化加速,有人甚至出现听觉过敏——就像耳朵“过劳死”一样。
今天想跟你认真说说,有4种状态下,72岁以上的老人,宁可暂时听不清,也别勉强戴助听器。
第一种状态,是刚得中耳炎或耳道感染的时候。我们在门诊经常看到这种情况:老爷子前几天游了泳,耳朵进水后开始闷痛,没当回事,回家还是照常戴助听器。几天后耳朵肿得像发面馒头,耳道里一股脓腥味,助听器都拔不出来了。
中耳炎或外耳道感染时,耳道已经处于高敏状态,戴助听器相当于在伤口上反复摩擦。一项2022年发表于《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的研究指出,在感染期佩戴助听器,会显著增加耳道真菌感染和鼓膜穿孔的风险。
这不是危言耸听,是真真切切地看到很多老人就因为“舍不得摘”,最后耳朵变得又聋又疼。
这类情况,一定要先控制感染,等耳道干燥、无痛、无分泌物后,再由听力师评估能不能恢复佩戴。切记,不舒服的耳朵,别硬塞助听器,那不是“适应”,那是在折磨自己。
第二种状态,是脑供血不足发作的时候。72岁之后,很多老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表现为头晕、走路飘、眼前发黑,严重时甚至会突然栽倒。这个时候,还戴着助听器,就像在头脑混乱的时候戴上了扩音喇叭——声音会变得刺耳、断续,甚至让人产生眩晕加重的错觉。
有一位83岁的阿姨,和我说她戴助听器一听电话就头晕,我让她做了个听觉诱发电位检测,结果提示她的听觉通路反应时间延长。简单说,就是耳朵听见了,但大脑“处理不过来”。这类老人,需要的是听力康复训练和脑血流改善,而不是一味地“加大音量”。
特别提醒一句:当老人出现明显头晕、走路不稳、注意力下降时,助听器暂时要摘下来,别给大脑添堵。等症状缓解后,再重新调试音量,不要“套用以前的程序”,每一次发作后都可能需要调整。
第三种状态,是情绪激动或精神亢奋时。你可能想不到,情绪和听觉,其实是“连着神经”的。内耳有个很敏感的结构叫耳蜗,它不仅管听觉,还受到交感神经系统调节。当人情绪激动、焦虑、生气、紧张时,交感神经兴奋,耳蜗供血会受到影响。
这个时候戴助听器,很多老人会觉得“特别吵”“耳朵炸了”,甚至会产生幻听——听到别人没说的话,误以为有人议论他。这不是迷信,是医学上叫“听觉过敏”或“听觉扭曲”,在高龄老人中并不少见。
2021年《中国老年学杂志》有研究指出,老年听障人群中有超过30%合并不同程度的焦虑或抑郁倾向,而在精神状态波动剧烈时使用助听器,会加剧情绪失控,反过来又影响听力稳定性。这是个恶性循环,很多家属以为是“老人闹脾气”,其实是大脑真的“受不了了”。
老人如果刚吵完架、刚哭过、或者明显焦虑烦躁,就别急着戴助听器,哪怕听不见,先让情绪降温。可以听听舒缓的音乐、晒晒太阳、做做缓慢的伸展运动,等情绪平稳下来,再戴上助听器,耳朵舒服,大脑也才跟得上。
第四种状态,是长时间安静环境后突然暴露在噪声中。这点非常关键。很多老人早晚在家很安静,突然出门逛菜市场、坐公交、赶集,戴着助听器一下子“迎面而来”的吵杂声,会让听觉系统像被泼了一盆冷水,反应过度,出现短暂耳聋甚至耳鸣。
这不是设备坏了,是大脑没反应过来。研究显示,高龄人群的听觉适应时间明显延长,从安静到嘈杂的转换,年轻人可能几分钟能适应,老人要几十分钟甚至更久。
门诊有个老爷子,前一天在家听戏还好好的,第二天去赶庙会,回来就说耳朵“嗡嗡响”,检查没啥问题。其实就是听觉神经“短路”了。
这类情况,建议在出门前20分钟戴上助听器,先在家里放点背景音适应过渡,比如收音机、轻音乐。不要等到了人多的地方才临时戴上,那叫“硬上”,耳朵受不了。
还有一点要提醒:助听器不能整天戴着不摘。72岁以上的老人,最佳每日佩戴时长是4~6小时,并非越久越好。耳朵也需要休息,就像眼睛不能一直盯着手机一样。
很多老人怕摘下来听不见,其实真正该做的是——根据环境灵活使用。安静时不戴,热闹时提前适应,身体不适时主动暂停。助听器是帮手,不是主宰,你得“用得了、收得住”。
说到底,助听器不是万能钥匙,它也不是越贵越好、越戴越灵。真正的智慧在于:知道什么时候该戴,什么时候该收。耳朵是你跟世界沟通的桥梁,可别让它在不合适的时机,被“好心办坏事”的工具给伤了。
如果你身边有72岁以上的老人,正在用助听器,请转给他看看。有时候,把耳朵摘下来休息,是对听力最好的保护。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杨立新.老年人助听器使用误区与干预策略[J].中国听力语言康复杂志,2022,30(5):420-423.
[2]李瑞华.中老年人耳聋与脑供血不足的关联性研究[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21,56(8):678-682.
[3]王洁.老年听力障碍与心理状态相关性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1,41(15):3752-3755.
来源:老张健康说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