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好吃不贵”到“群嘲风暴”:贾国龙和西贝,输在不会说话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9 16:19 1

摘要:预制菜之争,把西贝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一场原本可以轻松带过的小风波,最后却演变成品牌信任的全面危机。这不是简单的“道歉没到位”或者“回应不及时”,而是贾国龙和西贝长期以来忽视公众沟通的必然结果。

预制菜之争,把西贝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一场原本可以轻松带过的小风波,最后却演变成品牌信任的全面危机。这不是简单的“道歉没到位”或者“回应不及时”,而是贾国龙和西贝长期以来忽视公众沟通的必然结果。

在这个信息爆炸、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品牌不再只是广告和产品,而是一个“会不会说话”“愿不愿意交流”的人格化存在。而西贝,恰恰输在了这一点上。

在西贝陷入“预制菜”舆情危机之前,贾国龙其实一直都有在做“创始人IP”:拍短视频、直播讲理念、探店给建议,看上去很热闹。但问题是,这些内容本质上仍然是“单向输出”,带着老板的高高在上和品牌的权威语气,用户完全没被考虑在内。

他讲的,是自己想讲的,消费者想听的、想问的、想吐槽的,他压根没回应。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当老乡鸡面对同样“预制菜”质疑时,董事长束从轩第一时间发公开信、列明供应商、标注现做与预制比例,甚至不忘搞点抽奖互动、评论区“咯咯哒”玩梗,拉满互动感。而贾国龙呢?一句“我要起诉罗永浩”,直接把所有好感打个稀碎。

你可以说这是风格问题,但在社交平台上,“风格”就是“人设”,人设一旦翻车,品牌信任就会雪崩。

微博、抖音不是电视广告,它们的逻辑不是“告诉你我是谁”,而是“拉你一起玩”。而西贝至今仍活在“我说你听”的旧时代,哪怕开了社交账号,也只是发一些自说自话的内容,评论区干净得像个展览馆。

所以当舆情爆发,贾国龙才猛然发现:原来自己一个“朋友”都没有,没人替他说话,也没人愿意听他说。

我们必须承认,预制菜本身并不是原罪。从供应链效率、出餐速度、成本控制等角度看,预制加工几乎是中大型连锁餐饮不可逃避的选择。问题不在于“用不用”,而在于“敢不敢说清楚”。

消费者不是傻子,他们要的是知情权、选择权和被尊重的感觉。而西贝的问题在于,一边喊着“25分钟上齐”“闭眼点菜”,一边又不肯直说“我们用了预制菜”,甚至在面对质疑时第一反应不是解释,而是“告你”。

这就像一段关系中,你一直装得完美无瑕,突然被揭穿了小秘密,第一反应不是解释而是冷暴力,谁还愿意相信你?

对比之下,小米汽车预售28万辆背后,是雷军和高管在微博上日复一日的互动、回应、解释,哪怕是负面评论,也认真回复。不是每一个回复都能解决问题,但每一个回应都能传递出“我把你当回事”。

而西贝的问题在于,它把自己当品牌,却没把消费者当人。

其实这场风波真正伤害西贝的,不是“预制”这个点,而是长期以来品牌和用户之间缺乏信任的后果。

公关不是危机公关,而是“关系管理”。危机只是放大镜,放大的是你平时的疏忽。

如果贾国龙平时在微博上哪怕发点“幕后厨房”“原材料溯源”的内容,多花点时间互动评论区,哪怕是偶尔“听劝”、转发网友建议,在这次风波中,舆论也不会一边倒。

看看桃李面包,遇到负面争议,立刻把账号交给年轻人运营,发微博、开玩笑、抽奖、听反馈,最终不仅避开危机,还顺带涨了一波粉。

再看看周云杰,海尔的董事长,一个老国企的老大哥,居然在微博上“听劝”火了,甚至靠网友建议开发出爆款洗衣机。这说明什么?不是你身份多高、企业多大,就可以忽视沟通,而是只要你愿意说话,网友就愿意听你讲。

西贝的问题,不是在风波中输了,而是日常就没有在“交朋友”的路上积累过信任。

品牌的核心,从来不是广告、不是定位,而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当消费者愿意为你解释、为你辩护、为你出头,那才是真正的护城河。

贾国龙不是做不好公关,而是从没真正理解“公关”的本质——不是危机中的一纸声明,而是日常生活中的一句“我在听”。

西贝,菜还是那个菜,但人心,已经走远了。

来源:亓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