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1》才刚上映1天,恶心一幕还是发生了!网友:严查祖上三代!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19 16:56 1

摘要:电影《731》上映不到24小时,就遭遇了超过180万条模板化差评,其中60%的投诉IP地址集中在日本东京。

电影《731》上映不到24小时,就遭遇了超过180万条模板化差评,其中60%的投诉IP地址集中在日本东京。

“挨打的人都忘记了,打人的人还需要记得干嘛?”

石井四郎

这句话出自731部队头目石井四郎的后人之口,它刺痛了导演赵林山的心,也让所有渴望历史真相的人感到愤慨。

2025年9月18日,历经11年艰难筹备的电影《731》终于在全国公映。这部揭示侵华日军731部队反人类罪行的影片,选择在九一八事变94周年这个特殊日子上映,本身就具有沉重的历史意义。

但谁也没想到,影片才刚刚上映一天,恶心一幕就发生了。

电影《731》上映首日就取得了惊人的票房成绩,短短一天时间突破3亿大关,打破了内地影史单日排片纪录。

这部电影由姜武、李乃文、王志文等实力派演员主演,讲述了几个平民被强行抓进731部队“特设监狱”后遭受非人折磨却依然顽强抗争的故事。

为真实还原历史,导演赵林山团队查阅了超过8000页史料,观看了长达423小时的供述影像,还按1:1比例复刻了731部队的“四方楼”基地。

然而与高票房和精心制作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影片上映后立即遭到大规模有组织的恶意差评。这些评论话术高度一致,主要集中在“剧情欠真实”、“煽情做作”、“特效粗糙”等方面。

更令人愤慨的是,有些评论甚至公然否认731部队的罪行,声称“罪行被夸大”或“细菌战并不存在”。

仔细观察这些差评,可以发现许多漏洞。有评论称“囚犯服装过于干净整洁,与历史背景不符”,但观众指出影片1:1还原了731部队实验基地,连服装都经过严格考证。

还有评论批评“特效僵硬、色彩失真”,但整部影片的特效镜头非常克制,更多依靠实景拍摄。

央视记者暗访发现,大量针对影片的网络举报IP来自境外,甚至出现同一账号跨平台重复举报的现象。

日本右翼势力联合部分媒体,炮制“731部队虚构论”“画面血腥影响中日关系”等谣言,试图混淆视听。

据数据显示,超过180万条投诉中,60%为模板化文案且IP集中于东京,引发了大众对于“日本右翼势力干预”的质疑。

面对《731》上映,日本媒体的反应堪称“疯狂”。日本外务省紧急发声,日本网民集体“破防”,推特上充斥着“反日宣传”“731不存在”的论调。

日本媒体《News On Japan》曾发布报道,声称《731》撤档是“为避免中日关系恶化做出的外交让步”,这种颠倒黑白的说法荒谬至极。

更令人震惊的是,日本外务省半年内递交23次外交抗议,要求删除“冻伤实验”“母婴实验”等镜头,甚至荒唐地提议将“731部队”改称“旧日军防疫部队”。

日本首相石破茂也曾轻描淡写地回应“需要验证731部队资料是否属实”,对日本防卫大臣所说的“资料已被隐瞒40年”视而不见。

但历史真相岂容篡改?731部队的罪行铁证如山,日军军医田村良雄供词中明确记载每月消耗400-600名“材料”。

导演赵林山为这部影片押上全部身家,耗时11年筹备,抵押房产筹资,主演零片酬出演

在取证过程中,导演赵林山曾遭遇日本右翼的冷嘲热讽。有日本人公然表示:“挨打的人都忘记了,打人的人还需要记得吗?”这话听起来实在令人心痛。

团队赴日取证时,竟遭731部队头目石井四郎家属嘲讽:“挨打的人都忘了,打人者何必记得?”

此前三位计划拍摄该题材的导演均离奇死亡(猝死、车祸、自杀),更添悲壮色彩。

为了平衡历史真实与观众接受度,剧组对影片内容进行了多次修改。36种实验场景从彩色改成黑白,再删减60%,连“人体实验”这四个字都经过反复推敲。

《731》不仅仅是一部电影,更是一份历史诉状,它不仅是对历史的还原,也是对记忆的抢救。

影片结尾将滚动播放3513名实名受害者名单,片中对活体解剖、冻伤实验等暴行的还原均基于历史档案1:1复刻。

2025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然而,时至今日,日本一些势力仍试图美化侵略、否认侵略、歪曲历史、篡改史实。

影片选择在9月18日全球上映,是希望警醒世人铭记历史、珍爱和平。毕竟,《731》不仅仅是一部战争题材影片,它更像是一面镜子,让我们直面那段惨痛而不容遗忘的历史。

“历史真相的揭露任重道远,这只是开始。”赵林山在总结影片时曾感慨,“它是一场与时间、与遗忘、甚至与有意掩盖之间的赛跑”。

长期以来,西方国家对731部队的暴行保持集体沉默,但今年情况有所改变。

美国四名高中生在“国家历史日”比赛中制作的纪录片,以详实的档案、解密文件及影像资料,揭露了731部队在中国进行人体实验及细菌战的罪行。

纪录片中呈现的冻伤实验、活体解剖、细菌武器投放等场景,令观众震惊不已。该片首次公开了战后美国与日本达成的肮脏交易。

为获取731实验数据,美国以25万日元换取8000多份病理标本,豁免了包括石井四郎在内的战犯战争责任。

这一“交易”不仅使731成员逃脱审判,更助长了德特里克堡实验室的生物武器研究,暴露出强权国家在道德与利益间的扭曲选择。

电影《731》的首映礼于9月17日在哈尔滨举行,这座城市曾是731部队罪行的实施地。

上映首日,许多观众自发组织观影活动,有的学校甚至将观影与历史教育结合,呼吁年轻人铭记国耻。

在成都试映会上,影片获9.2分高分,中学生反馈“痛感是历史的重量”。香港宣布将于7月31日重映《黑太阳731》声援。

影片目的并非激发仇恨,更大的意义在于警醒与自省:曾经的苦难是真实存在的,民族的伤痛不能被淡忘。

铭记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前行;传递真相,是为了让悲剧不再重演。

猫眼平台数据显示,《731》想看人数曾突破164万,断层领跑暑期档。

网友自发发起“全网反对延期”话题,强调“若因血腥删减,才是对历史的亵渎”。

正如731遗址出口警示语所言:“文字无声,却震耳欲聋。”

来源:大国迷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