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记者走进安顺市关岭自治县民族文化产业园岭绣坊,只见几位绣娘正低头捻线,针起针落间,一朵朵石榴花在布面上悄然绽放。一壁之隔,在关岭自治县党外人士活动中心,关岭自治县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以下简称“关岭新联会”)会长赖先红正和参会企业家交流促进社会发展和公
近日,记者走进安顺市关岭自治县民族文化产业园岭绣坊,只见几位绣娘正低头捻线,针起针落间,一朵朵石榴花在布面上悄然绽放。一壁之隔,在关岭自治县党外人士活动中心,关岭自治县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会(以下简称“关岭新联会”)会长赖先红正和参会企业家交流促进社会发展和公益民生的新点子、好办法。
这座看似寻常的建筑,正成为关岭35个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暖心巢”和“活力源”,也是全县共同的文化家园、产业工坊和团结纽带。
今年8月,关岭新联会荣获“贵州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这个年轻的集体,由民营企业家、社会组织负责人、自由职业人员等共同组成。多年来,他们在民族团结一线默默付出,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自成立以来,关岭新联会始终以“凝聚新力量·共筑中国梦”为己任,积极探索“党委政府指导+实体经济运营+统战组织参与”模式,建成跨区域、跨行业、跨民族的统战平台。2021年以来,他们促成省内外多地统战组织与关岭建立互动机制,举办各类会议、洽谈和联谊活动136场,真正成为党政联系各族群众的桥梁。
“民族团结,关键在‘心’融。”这是赖先红常挂在嘴边的话。会员们组建“同心宣讲团”,用快板、山歌等鲜活形式,让政策宣讲“活”起来;“爱心妈妈、爱心爸爸”志愿服务队持续走进移民社区、乡村小学,开展助学、陪伴、文化教学等活动,把温暖送到孩子身边。一位受助学生写道:“长大后,我也要回来建设家乡。”——这句话,至今激励着新联会每一个人。
文化是认同的根基。关岭新联会成立“同心公益艺术团”,深入村寨公益演出百余场;打造“非遗名家工作室”,引进多名省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采用“楼上创意设计、楼下产品生产”模式,推动蜡染、刺绣、青瓷等非遗项目活态传承和市场化开发。他们开设国学班、茶艺课、诵读会,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心田。原创节目多次获《人民日报》等央媒点赞。
在促进产业发展方面,关岭新联会建立起“联结两端、抓好中间、带动两头”的共赢模式,全力推动“黔货出山”。2024年,通过新联会直接销售和促成的农特产品销售额近亿元,特色手工艺品达1600万元,带动500余户农户增收。“凡化茶”“岭头牪”“岭绣坊”等一批特色品牌从关岭走向全国,小黄姜黑茶等创新产品深受市场欢迎。
通过“聚力谈心室”,关岭新联会广泛听取民意、协调矛盾、建言献策;通过“岭上商城”线上平台和省外专柜,关岭牛、板贵花椒等走进千家万户。从文化传播到产业共创,从政策宣讲到民生服务,新联会始终与各族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
谈及荣誉与未来,赖先红说:“‘贵州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这份荣誉,让我们既心潮澎湃,又深感责任重大。我们将一如既往发挥所长、竭尽所能,团结带领各族同胞勇闯‘脑袋口袋一起富’新路,在‘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新征程中,为关岭添上一抹绚丽的色彩!”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苑庆磊
编辑 梅世桂
二审 范力
三审 聂娜
来源:天眼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