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冀以尘雾之微,补益山海;荧烛末光,增辉日月。”每每读到这句话,我的内心都会泛起一阵波澜:哪怕力量微小也应当做一些实事。今年7月,我有幸借着选调生基层锻炼的机会,怀揣为民服务的初心,走进勐腊县瑶区乡,当目光落在山间错落的村寨、田埂里沉甸甸的玉米还有山坡上连片的
“冀以尘雾之微,补益山海;荧烛末光,增辉日月。”每每读到这句话,我的内心都会泛起一阵波澜:哪怕力量微小也应当做一些实事。今年7月,我有幸借着选调生基层锻炼的机会,怀揣为民服务的初心,走进勐腊县瑶区乡,当目光落在山间错落的村寨、田埂里沉甸甸的玉米还有山坡上连片的橡胶林时,我忽然就懂了:这段驻村之旅,意义就在于把“微小实事”一件件办进村民心里。
初入乡野:在质疑与迷茫中锚定方向
初次进村入户,因前期准备不足,我对重点户信息掌握零散、对帮扶政策理解不深,访谈时频频语塞、陷入被动。村民一句直白地质疑“你们下来驻村是来镀金的吧?”如警钟在耳畔敲响——它既戳中了我初期工作的浮躁,也点醒我:真情和信任要用时间来换,更让我产生的“切实为民办实事”念头愈发强烈。
然而,面对陌生的乡村环境、繁杂的基层工作,我曾一度陷入迷茫:村干部口中的“重点户”具体指哪些群体?各项帮扶政策该如何精准落地?一个个陌生的词汇、一连串待解的问题,让“我该怎么做”“我能做什么”成为那段时间的心头难题。
为尽快补齐能力短板,我尝试用“边学边干、学用结合”的方法推进工作。一个月里,我揣着笔记本跟在村干部身后,带着问题学、对着实践练,从梳理重点户档案到跟进帮扶需求,就这样,慢慢褪去了“学生气”,多了些“乡土气”。
展开剩余57%直面恐慌:在实践磨砺中拉近“书乡距离”
驻村日久,我愈发真切地感受到“从书本到乡野”的距离——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在复杂的基层实践中显得格外单薄,“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无力感时常涌上心头。
为尽快破局,我理清了3点工作思路:一是从政策学习破冰:沉下心研读乡村振兴、民生保障等相关政策文件,梳理重点条款,确保吃透政策精神。二是向基层取经:跟着村干部走村入户,多和村民唠家常、问需求,在交流中学习基层工作方法。三是靠总结实践提能:结合走访情况撰写半结构式访谈提纲,实地勘察,记录村情民情,绘制村民社会关系地图,让工作逐步从“无从下手”走向“心中有数”,努力从“门外汉”向“局内人”转变,一步一个脚印走进基层,融入群众。
不知不觉中,那些曾堆砌在纸上的文字资料,在我脑海里与村民们一张张鲜活的面庞、真切的诉求紧紧相连;那些动态更新的数据,也不再是冰冷的数字符号,而是关乎每一户家庭冷暖、每一位村民切身利益的“民生清单”。从“手足无措”到“渐入佳境”,这让我真正体会到,到基层工作不仅需要热情,更需要体力、眼力与脑力。
墩苗成长:以青春之我赴奋斗之约
如今,我逐渐适应了驻村节奏,走在乡上的田埂上,我已经能叫出很多村民的名字,聊起家常时也少了青涩,多了些熟络。但我深知,这段扎根基层的旅程才刚刚开始——村里的产业发展还需找对路子,特色农产品的销路还需进一步拓宽,村民技能培训的需求也亟待满足,眼前的挑战和考验还有很多。
未来,我会继续以“墩苗壮骨”的心态沉下心、俯下身,把青春的汗水洒在瑶乡的土地上,用实际行动践行“青春奋斗正当时”的誓言,努力在补益山海、增辉日月的平凡坚守中,书写属于自己的基层答卷。
来源:云贵高原生活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