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时下,全球医药产业格局正在经历深刻变革,中国创新药出海已成为行业发展的关键议题。工银瑞信研究部研究总监谭冬寒指出,中国创新药出海已成为产业升级的“必选项”,这一现状的背后,具有深刻的产业逻辑和战略意义。
时下,全球医药产业格局正在经历深刻变革,中国创新药出海已成为行业发展的关键议题。工银瑞信研究部研究总监谭冬寒指出,中国创新药出海已成为产业升级的“必选项”,这一现状的背后,具有深刻的产业逻辑和战略意义。
今年以来,全球创新药交易数量与金额均呈现显著上升态势,中国正成为核心引擎。医药魔方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球医药交易数量达456笔,同比增长32%;交易总金额为1304亿美元,同比增长58%。其中,涉及中国的交易贡献了超过30%的交易数量和近50%的总金额。值得关注的是,上半年全球达成金额≥10亿美元的重磅交易共有40笔,其中中国药企对外授权(License-out)交易占比高达40%。
谭冬寒指出,在BD交易方面,中国已是全球最重要的市场之一。这种结构性变化不仅体现在交易规模上,更反映出中国创新药全球竞争力的本质提升。主流跨国药企已普遍在中国设立专职BD团队,将中国视为最重要的创新药来源地之一,相较于以往的孤立订单,这种系统性布局标志着中国创新药正式登上全球舞台。
从技术层面分析,中国在ADC、双抗等前沿领域的技术突破形成了强大的竞争优势。谭冬寒指出,中国的工程师红利使研发成本控制在欧美的40%左右,临床试验效率提升30%以上,这些优势吸引跨国药企主动寻求合作。特别是在某些细分领域,中国企业的研发进度或已领先全球,这种技术优势的积累不是偶然现象,而是长期投入和产业升级的必然结果。近年来,中国创新药企从开发PD-1等跟随性药物,转向具备全球竞争力的产品,形成显著的技术代际优势,这是出海浪潮兴起的重要基础。
对于出海的核心价值,谭冬寒强调其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对biotech企业而言,BD交易不仅是融资背书,更能缓解持续烧钱的现金流压力,通过授权获取融资支撑后续研发。另一方面,对行业整体而言,中国创新药仅占全球销售额3%-4%,与全球20%的人口与GDP占比存在差距,出海或成为具备全球竞争力产品的必然选择。然而他也提醒,药品作为专家型消费品,长期价值仍取决于产品力本身,中国药企要实现从全球参与者到规则制定者的转变,需要持续提升全球竞争力,同时也要加强基础科研的原创性突破,减少对结构优化类创新的依赖。
在出海路径的选择上,谭冬寒认为,需要根据企业特点和产品实力进行差异化布局。其中,自主出海或是高风险、长周期、高回报的选择,适合手握全球顶尖产品的企业;BD许可交易又分为两种类型,其一是授权后降低研发投入,获取一定的分成收益;其二是合作开发模式,通过授权获取合作伙伴、资金和经验。他特别指出,静态来看,尽管欧美市场较为成熟,但竞争也较为充分。新兴市场虽然人口基数大,但创新药支付能力有限,短期尚未成为出海主战场。然而,伴随着“一带一路”的持续发展,沿线更多国家经济不断得以发展,支付体量或同步提升,或可动态观察相关区域的市场潜力。
风险提示:
观点仅供参考,具有时效性,不构成投资建议或收益承诺,不代表基金未来具体配置方向。基金管理人依照恪尽职守、诚实信用、谨慎勤勉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财产,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基金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工银健康产业混合为混合型基金,预期收益和风险水平低于股票型基金,高于债券型基金与货币市场基金。基金若投资港股通投资标的股票,还需承担汇率风险和港股通机制下因投资环境、投资标的、市场制度以及交易规则等差异带来的特有风险。投资于权益类产品存在较大收益波动的风险。基金有风险,投资者投资基金前应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基金产品资料概要》及更新等法律文件,在全面了解产品情况、费率结构、各销售渠道收费标准及听取销售机构适当性意见的基础上,选择适合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品种进行投资,基金投资须谨慎。
来源:市场信息报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