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些名字如同璀璨的星辰,永远闪耀在人们的心中。白克敬烈士,就是这样一位令人敬仰的英雄。他为了民族的解放和人民的幸福,英勇奋斗,无私奉上献,最终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他的事迹,如同一段不朽的传奇,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奋勇前行。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些名字如同璀璨的星辰,永远闪耀在人们的心中。白克敬烈士,就是这样一位令人敬仰的英雄。他为了民族的解放和人民的幸福,英勇奋斗,无私奉上献,最终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他的事迹,如同一段不朽的传奇,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奋勇前行。
作为白克敬烈士的女儿,她肩负着传承父亲精神遗产的重任。这本书的几个章节,正是她对父亲深切怀念和崇高敬意的体现。在这里,我们将一同走进白克敬烈士的世界,感受他的崇高精神,领略他的伟大人格。
前边这些话,旨在为读者揭开这段历史的序幕,引导大家走进白克敬烈士的内心世界。通过这些章节,我们不仅希望展现白克敬烈士的英雄事迹,更希望传递出他对祖国、对人民的深沉热爱和对信仰的坚定追求。
让我们带着对英雄的敬仰和对历史的尊重,开始这段心灵的旅程。相信在阅读的过程中,大家会被白克敬烈士的精神所感动,也会为他的英勇事迹而自豪。愿这些文字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让白克敬烈士的精神永远流传下去。——刘继胜
第一章 隐去的伤痕
原来我是烈士的女儿
1963年,我16岁,身高1米42,体重不足32公斤,而且常常因病缺课。在填报高中志愿后的一个星期天,爸爸外出开会,不在家。母亲不知从哪儿找来一个有着描金花边的黑漆盒子,我以前从没见过。看到我有些不解又期待的神情,母亲有些严肃却又温情的示意我坐下,然后慢慢打开,从里面取出一张折叠的方方正正有些泛黄的厚纸,轻轻展开,放在我面前。
我看到那是一张有些像我见过的奖状,上面正中是国徽,国徽两边各有四面红旗,花边的两侧是两个像天安门前的华表。中间毛体的“永垂不朽”四个金色大字非常醒目,左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之印”。下方印着主席毛泽东的签名。原来这是一张《革命牺牲工作人员家属光荣纪念证》。我隐隐感到,这份看着就很珍贵的纪念品莫非和我有点什么关系,便抬头望着母亲。母亲于是缓缓地说,这张纪念证上面写的那位白克敬烈士正是我的生身父亲。他在我出生不满七个月时,就牺牲了。看到我充满疑问的眼睛,她马上把头低下,轻声说:“如果体检你真的不合格,我想让你拿上这个去找找你们校长,看看组织能不能照顾一下?其实你的咳嗽病根就是被敌人追得跑时落下的。”我听后大脑一片空白,原来一直被众人视为父母偏爱的我,竟然不是爸爸亲生的!当时,虽然我也想知道有关生父的一切。可看到母亲滴在手上的泪珠,我不知道为什么有些害怕,竟言不由衷地说:“噢,没事儿,您放心吧,气管炎一般是检查不出来的。”
也许真的太突然,也许是那个年龄的孩子,还很难把一个只写在纸上的陌生的名字和心中活生生的爸爸联系起来。
其时,我对生父的印象,只能是那张悄悄收藏的纪念证,再加上对董存瑞、黄继光那样革命影片中英雄形象的联想和想象。那种空洞的想象,无论是美好还是崇敬,但真的无法代替亲情。所以,我并没有按照母亲说的去找校长,而且体检也没有检出我的支气管炎。可是,从那以后,每当父亲这个词出现在我的脑海时,竟让我感到时而虚幻,时而真实,是那样变幻不定。而确切的是,面对曾经亲爱的爸爸,似乎从些变得隐隐多疑。不知不觉中,我对爸爸的感激中多了些许客气。以前,弟妹们有谁做错事,或写错作业,我说他们不听,或不改,我就会告诉爸爸。后来我就只是提醒他们哪儿错了,他们不听,我就不再坚持,也不再向爸爸告状了。
人的感情有时真是特别复杂,又不好理解。在这之前,十六年来,爸爸待我和其他几个弟妹从未不同,甚至关爱有加。在我大约三、四岁那年,得了百日咳。妈妈说,很严重,是那种连续的、喘不过气来的咳,甚至咳得鼻子、耳朵都出了血。当时也没有特效药。妈妈急得不知怎么办,当时爸爸齐学曾任大同县县长,组织领导了打击一贯道的工作,情急之下他不怕误会,专门打报告,请求组织把当时没收“一贯道”的一些盘尼西林批给“烈士遗孤”的我用。当时组织上很容易确认这个事实,因些同意了爸爸的申请。那些日子,我只记得刚打完一针,能睡一会儿,一睁眼又是那个穿白大褂的胖医生。四小时一针,儿时的我对那位胖医生的恐惧远远超过“百日咳”。妈妈说,那一年流行的“百日咳”,真是能要了小孩儿的命。那时还是供给制,1954年,我上小学之前,爸爸和妈妈都没有现金工资,只有米票,基本都交给单位食堂,所以妈妈总说我的一切都是党给的。
母亲抱着我看的第一部纪录片是《开国大典》。当镜头中出现那位身材魁梧,面容慈祥的老人向台下亲切挥手时,我惊喜的呼喊了一声“姥爷!”就被母亲急忙捂住了嘴。因为在那之前,我只见过照片上慈祥的姥爷。“别喊,那是毛主席。”从那以后,母亲又说我的一切,包括后来上托儿所,午餐后有我爱吃的各种水果,都是毛主席给的。因为解放初期,国家鼓励多生孩子,父母发的是米票,给我们孩子发的却是现金,不知道具体是多少,反正一定够缴入托费。加上我“看到”的毛主席是那样亲切,而且对一个刚刚记事的孩子来说,“党”还是太抽象了。
现在我知道,妈妈和爸爸的爱心呵护对我生命的成长,同样有着无可替代的意义。(图文:刘继胜提供)
作者简介:
齐淑英,曾用名白虹如,齐虹如,白克敬烈士的小女儿,1947年5月岀生在浑源县道巷街。1968年参加工作,197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5年参加山西广播电视大学考试毕业。退休前曾在大同矿务局雁崖矿、大同市矿区、大同市第三人民医院供职。
来源:满天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