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丨甘肃农耕文化中的非遗之光④临洮“洮香”, 700多年的芬芳文化记忆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13 14:15 1

摘要:甘肃临洮洮香制作技艺起源于元代,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2024年12月,洮香制作工艺,名列第五批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甘肃临洮洮香制作技艺起源于元代,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2024年12月,洮香制作工艺,名列第五批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01

制香,这一古老的工艺,仿佛是一次时光的旅程。通过精湛的技艺,将岁月凝练成缕缕烟气,再化为沉香,让人在品味中感受时光的流转与香气的沉淀。空气中,那缕温婉幽玄的香气不经意却动人,或清雅,或浓烈,古意盎然,抚慰人心,此行出兰州南去往百公里外的临洮寻找“洮香”。

在临洮,传承700多年至今仍然兴盛的制香业与它的自然地理风貌大有关联。

临洮,位于甘肃省中部,地处古“丝绸之路”要道,古时称“狄道”,为西北名邑、陇右重镇。临洮地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交接地带,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出产榆树、崖柏,野生山梨木等硬杂木,丹皮、苦豆、玫瑰、牡丹、艾草等都是制香的优质原料。

黄河最大的支流洮河穿境而过,流经县内九个乡镇。这里自古山涧河谷小溪遍布,流水潺潺,为水磨的大量推广和应用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洮河流域成为我国最早使用水磨的区域之一。据史料记载,乾隆年间狄道有水磨962轮,足见其时水磨之盛。

古老的水磨房,不仅是依水就势、巧借自然、融汇古今的独特人文景观,而且也赋予了乡村以灵性和生命。几百年间,洮河以西十八里川的百姓,利用洮河百十盘水磨,日夜不停磨制香料,制作的香被称为 “洮香”。

如今,洮河岸边虽然很少见到水磨的身影,但“洮香”的制作技艺却延续至今。

02

洮香的制作工艺,有选料、磨制香料、和香、压香、擀香、翻箩、晾晒等七道工序。

——选料。制作洮香以当地的榆树、崖柏为主要坯料,柳树、杨树为助燃辅料,松香、当归、党参、白芷、三艾、丹皮、苦豆、玫瑰、牡丹、艾草等为香料。制作工具主要有石碾、石磨、香槽、香床、香板、起子、香搓、香刀、香箩等。

——磨制香料。天气好的时候,制香人家要晒树皮、磨树皮。用料主要是,先要将榆树皮在木马上用斧子砍成小节,然后在水磨上磨成榆木面。将柏木、梨树、果木等硬杂木在木马上砍成小片,在水中浸泡,使其柔软后在水磨上磨制成梨木粉。将木炭等在水磨上粉制成木炭粉。将香料用石杵捣成细粉。

——接下来就要和香,按照祖辈传下来的配方,将原料按比例在香槽中和好,然后用布盖住,根据使用量取出在香碾子上反复碾压,使各种原料匀称并具备一定黏度和柔性,之后取下来放置在阴凉处。和香料有一定的时间限制,时间太长,这些木粉也会像面粉一样发酵、发酸,失去香味和黏性。

——压香,将和好的香团放在香床的压桶里,用压子压成条状,接在香板上。

——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擀香。将盛有香条的香板移在放置有香案板的香桌上,手工擀制成均匀美观的直线。有功力的老艺人一手捋好香线迅速将线头甩在香案合适的位置,另一只手持擀香的木拍子,上下来回擀搓成型,并富有节奏地将擀好的线条推送到一边,循环进行下一根香的制作。

——之后翻箩,将加工成的线香块用启子挑到香箩上,排列好后用木刀在一侧割出马蹄状,使香呈片状,转移在晾晒专用的香箩上。

——最后,还要晒香,这个晒,不是在太阳下暴晒,而是把制好的香,放在香箩上。香箩一般呈长方形,用实木做成一个框,然后绷上细纱,香放在香箩上,一层一层码起来,香箩上下左右都通风透气,在大自然中自然风干,原理有点像新疆制作葡萄干的荫房。晾晒的时候根据天气不同程度翻晒香箩,要使香线干透又要避免因暴晒引起的卷曲不平。

03

目前洮香的品种、品名众多,有三大类四十多种。

其中大金大银药香、双龙盘香和熏香三种香特色鲜明,西北绝无仅有,具有代表性。

大金大银药香极有特色,它的奇妙之处在于一层香撒一层金粉(金色荧石粉)或者银粉(银色荧石粉)。敬佛时,粘着荧石粉末的香会爆出五彩火花,僧俗认为爆出火花神佛很愉悦,是吉祥的象征。

双龙盘香成了敬佛的最好香品。盘香挂在高处,状如盘在庙堂或屋椽上的龙,称之为双龙盘香。每盘30圈,一月内每天可燃一圈。盘香形态美观,燃烧时间久,富有趣味。

双龙盘香来自生活中的妙用。在乡村,人们用艾草捆扎成长长的草绳,盘成圈儿,挂在田间地头,熏跑庄稼地里的蚂蚱蝇蛾等害虫,很管用。后来制香的人得到启发,制成了盘香,用来驱蚊。

洮香中的花薰香最受人们的喜爱,是将当地盛产的玫瑰花、牡丹花收集后,阴干碾碎成粉末状,混入香胚中,制作成花香四溢、提神醒脑、避瘟驱疫的线香、香饼、香锭。

63岁的洮香制作省级非遗传承人李啟华,从12岁起跟着父亲学习制香到后来自己成立制香公司,至今已40多年。李啟华认为,洮香产业不仅是一种传统文化,也是一种人人都可参与的乡村产业,他带动500余人直接或间接从事“洮香制作”。

工艺在变、工具在变,匠心始终如一。几百年来,洮香制作技艺非但没有湮没在时代潮流中,反而在创新中发展,现在香品畅销国内20多个省,并远销马来西亚、印度等国。

临洮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立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着力宣传洮香制作技艺,鼓励制香人研发更多洮香系列产品,因为“洮河岸边的这一缕清香,不仅承载着无数临洮儿女的乡愁,更寄托着临洮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和期许……”

【奔流文化·非遗】甘肃农耕文化中的非遗之光①武都水磨坊营造技艺,“咿呀”转动的乡愁

【奔流文化·非遗】甘肃农耕文化中的非遗之光②成县沙坝烧造技艺:“龙窑”烧出的陶艺之美

非遗丨甘肃农耕文化中的非遗之光③古浪王氏镰刀:传统农具的精湛工艺与文化内涵

文丨 奔流新闻记者 刘小雷

图丨临洮县融媒中心提供

来源:眩目中国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