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之间历史上五次大规模战争,为什么只有甲午之战惨败伤国本?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13 15:00 1

摘要:(前言:历史的伤痕总是那么的直白,正视历史,铭记历史,吸取历史教训,才能改变历史的伤痛,本文参考资料均来自公开权威资料,文末有备注!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谢谢!)文、图、编辑/微尘

(前言:历史的伤痕总是那么的直白,正视历史,铭记历史,吸取历史教训,才能改变历史的伤痛,本文参考资料均来自公开权威资料,文末有备注!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谢谢!)

文、图、编辑/微尘

背景:彼时朝鲜半岛的三个政权高句丽、百济、新罗成鼎立之势,百济与高句丽结盟,进攻新罗,新罗向唐朝求助,派苏定方率军渡海。

百济联合政权被唐朝与新罗联军灭亡后,唐朝设熊津都督府,日本应百济遗臣请求出兵干预。经历大化改新后(倭国)国力提升,意图恢复在朝鲜半岛的势力。

地点:朝鲜半岛白江口(今韩国锦江入海口)。

经过:日军4万余人号称千余艘战船,实际400余艘战船(还有很多是渔船充当战船)与唐军约1.3万人,170艘战船激战,唐将刘仁轨利用火攻战术焚毁日船,日军惨败。

结果:668年,唐军灭高句丽,一统朝鲜半岛,日本全面臣服唐朝,开启大规模遣唐使学习制度,奠定东北亚千年格局。

图片来自网络

背景:元朝灭南宋后,忽必烈试图通过外交手段迫使日本臣服,但镰仓幕府(实权者北条时宗)拒绝通好,并斩杀元使。

于是忽必烈派人两次跨海东征。

其中高丽作为元朝附属国,一同元兵东征日本。

地点:日本九州沿海及对马岛、壹岐岛。

幕府在九州沿海修建“元寇防垒”(也就是石墙工事),并动员武士阶层拼死抵抗,战略目标明确:拖住元军至台风季节。

经过

文永之役(1274年):元军约3.2万人(含蒙古、高丽、汉军),战船900艘;日军以九州武士为主,战术依赖单骑作战。元军攻占对马、壹岐岛后登陆博多湾。

初期凭借火器(震天雷)和集团战术压制日军,日军重伤元军汉将刘复亨,元军因补给不足撤回海上,遭遇台风损失过半。

弘安之役(1281年):元军约20万人(含新附南宋降军),战船4400艘元军分两路进攻:东路军(高丽出发)与江南军(宁波出发),因内部矛盾未能协同作战;

日军依托石墙工事多次击退登陆,元军被困海上两月后遭台风袭击,损失约70%兵力。

结果:日本称台风为“神风”,强化本土防御;元朝放弃征日计划。

图片来自网络

背景:日本丰臣秀吉统一后,为转移国内矛盾并实现扩张野心,提出“假道朝鲜,征服明朝”的战略,试图建立亚洲大帝国。

彼时的朝鲜李氏王朝,长期重文轻武,武备松弛,党争激烈,全国300多郡县大多未设防,成为日本首要目标。

而作为朝鲜宗主国的明朝,自然不可能让日本得逞,此时明朝刚经历张居正改革,国库充盈,明朝认为有能力协助朝鲜抵御倭寇。

地点:朝鲜半岛及辽东海域。

经过

第一次入侵(1592年):日军20万(实际大概15.8万人左右)仅用二十天占领朝鲜汉城,朝鲜八道沦陷,国王李昖逃至义州。

明军初期失利,祖承训率5000骑兵轻敌冒进,在平壤遭日军火器伏击溃退。

1593年1月,明军李如松率4万人入朝,以“虎蹲炮”“佛郎机炮”摧毁日军防线,歼敌1万余人,自身伤亡仅800人,成为战争转折点,取得平壤大捷。

第二次入侵(1597年):丰臣秀吉不满明朝册封其为“日本国王”,日军14万再攻朝鲜初期攻陷南原、全州,明军调整战略:

邢玠、刘綎率11万援军入朝,采取水陆协同、分兵合击战术;

1598年11月,中朝联军水师(陈璘、李舜臣)在露梁海峡拦截日军撤退舰队,击沉敌舰200余艘,歼敌万余人。

李舜臣与明将邓子龙壮烈牺牲,日军主力覆灭,后来丰臣秀吉病逝后日军被迫撤退(主要是倭国内部德川家康崛起,在内外交困中丰臣秀吉就是不死也没有多余的力量继续打下去)。

结果:中朝联军胜利,日本元气大伤;东亚和平维持至19世纪末。

图片来自网络

背景:日本明治维新后推行大陆政策,争夺朝鲜控制权。

地点:黄海、辽东半岛、山东半岛。

经过

丰岛海战(1894年):日军偷袭清军运兵船,战争爆发。

平壤战役:清军溃败,撤出朝鲜。

黄海海战:北洋舰队损失惨重,丧失制海权。

威海卫之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结果: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台湾、赔款2.3亿两白银,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

图片来自网络

背景:日本侵华野心膨胀,制造九一八事变全面侵华。

地点:中国全境及东南亚。

经过

局部抗战(1931-1937年):日军侵占东北、华北。

全面抗战(1937-1945年):淞沪会战、太原会战、武汉会战等消耗日军,敌后战场开展游击战。

战略反攻(1945年):日本投降,台湾回归。

结果:中国伤亡超3500万人,日本战败;中国国际地位提升,奠定战后秩序。

战争特点:五次战争均以朝鲜半岛为跳板,日本三次主动进攻(白江口、万历、甲午),两次防御(元日战争)。

胜负规律:中国在冷兵器时代两胜(唐、明),近代两败(甲午、局部抗战),最终通过持久战取得全面胜利。

兵力规模与动员能力

日本战前的陆军规模约7万人,通过动员预备役扩至24万人,另有15万后勤夫役支持。

清朝虽有百万绿营、八旗兵,但实际参战兵力分散,临时招募的新兵缺乏训练,辽东战役中甚至出现“临时募兵3000人,用于对抗2万日军”的荒诞局面。

装备与战术

日军装备统一制式的村田步枪、野战炮,采用散兵线战术;

清军武器混杂(部分士兵仍用冷兵器),战术停留在密集冲锋阶段。

日军士兵接受了现代测绘、工事构筑训练,清军甚至依赖传统目测射击。

总之两者之间,一个已经步入热兵器时代,另一个试图用冷兵器战胜对方。

图片来自网络-定远舰纪念舰

舰队规模与质量

吨位:日本的联合舰队总吨位达到了7.2万吨,远超北洋水师的3.5万吨。

航速与火力:日军主力舰(如吉野)的航速达23节,配备速射炮;

北洋水师定远舰最大航速仅14.5节,主炮射速为5分钟/发。

两者差距也不是一般的大,速射炮的速度比定远舰快太多了。

日本装备的英国阿姆斯特朗公司生产的40倍径120、152口径的速射炮理论上每分钟可发射8发和6发!

而且他们装备这种炮管达到56门,也就是说理论上他们的舰炮能一分钟内投射432发炮弹。

图片来自网络-平远舰

铁甲舰

定远镇远:北洋水师核心主力,排水量7,220吨(满载7,670吨),配备305mm主炮,航速14.5节。

两舰装甲厚重,是亚洲当时最大吨位的铁甲舰。

平远:国产铁甲舰,排水量2,100吨,航速14.5节,配备260mm主炮。

巡洋舰

致远靖远:英国造穹甲巡洋舰,排水量2,300吨,航速18.5节,配备210mm主炮,是北洋舰队航速最快的舰艇。

经远来远:德国造装甲巡洋舰,排水量2,900吨,配备210mm主炮,舰体装甲较厚。

济远超勇扬威:早期向英国订购的巡洋舰,排水量1,350-2,300吨,航速较低(15节左右),火力较弱。

广甲广乙广丙:原属广东水师,1894年临时调归北洋,排水量1,000-1,296吨,广丙号配备速射炮。

鱼雷艇:包括福龙左一等,但实战中因技术限制未发挥作用。

图片来自网络-清廷水兵

吉野高千穗秋津洲浪速:均为英国造防护巡洋舰,航速18-23节,配备152mm速射炮,火力密集。

吉野号以22.5节航速成为战场机动核心。

图片来自网络

本队主力舰

松岛严岛桥立(三景舰):法国设计,配备320mm巨炮(主炮口径超过定远舰),但实战中射速慢、精度差,主要依赖速射炮。

千代田扶桑比睿:装甲较弱但航速较快(13-17节),配备中口径速射炮。

其他舰艇

赤城(炮舰)、西京丸(改装商船):战斗力较弱,主要用于侦查

图片来自网络

弹药与维护

北洋水师炮弹多为填充沙土的训练弹,爆破弹占比不足20%;

日军使用新型下濑火药炮弹,杀伤力极强。

清朝工业基础薄弱,军舰维修依赖国外,战时无法替换零件。

图片来自网络-清廷水兵2

指挥体系

日本成立战时大本营,它们天皇直接参与决策;

清朝则指挥权分散,李鸿章、翁同龢等派系内斗严重间接影响指挥协同。

日军战前就完成渤海湾得水文测绘,制定多套预案;

清军对日军动向一无所知,甚至因粮草断绝溃散的事情发生。

情报网络

日本间谍渗透至旅顺、威海卫,获取布防图;

清军情报系统瘫痪,平壤战役中误判日军兵力为实际7倍。

图片来着网络

后勤保障

日军建立现代化后勤体系,士兵每日配给定量干粮;清军依赖临时征粮,辽东战场出现“士兵饿死”现象。

清朝电报线路维护不足,战时遗弃线路被日军利用。

社会动员

日本发行战争国债1.7亿日元,国民认购率90%;清朝征税困难,被迫向外国高息借款。

日军士兵受军国主义影响,战斗意志很是顽固;

清军逃兵率超30%,甚至出现百姓为日军带路现象。

图片来自网络

核心差距在军事制度、技术应用、战争理念三个维度对比,日本的分别是义务兵+中央集权指挥;全面引进西方测绘技术、建造速射炮技术;主动进攻如丰岛偷袭,威海围歼等。

清朝这三个维度就有很多短板,募兵制+派系军阀;购买武器,缺乏配套工业基础,哪怕是最基本的维修维护都还要依靠供货商;最后是被动防御,李鸿章就担心战船打坏了而提出“保船制敌”的政策,两相对比就能够感觉到很明显的差距!

图片来自网络


日本通过制度重构实现军事现代化,而清朝仅学技术未改制度,注定了失败。
日军始终掌握战争节奏:

从丰岛偷袭到威海卫的围歼,每次进攻都精准打击清军的弱点,而清军被动防御导致处处受制。
日本战争期间发行国债1.7亿日元,国民认购率居然高达90%;清朝却因民众抵触导致征税困难,清廷被迫向外国银行高息借款应付战争。

图片来自网络

一个国家在面对外敌的时候,除了同仇敌忾之外,一定要在技术上先声夺人,现代战争更加的依靠先进的技术。

总的来说,战略层面还是战术层面,都要有足够的远见和认识,才能在竞争者获得胜利。

(参考资料来自公开权威资料,文中观点仅为个人观点,仅供娱乐!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以下为部分公开资料截图:《甲午战争130年|甲午战争赔款与晚清金融困局--澎湃新闻2024-11-18》;《甲午战争130年︱遗忘地带——甲午战争中的陆战澎湃新闻2024-11-09》;《钧正平:130年前的甲午之战中,大清王朝早已在另一个战场不战先败--中国军视网2024-07-25》;《北洋海军为何惨败?用文物还原甲午海战真相--北京日报客户端2024-06-26》;

来源:山中微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