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6-7日,“2025甲状腺肿瘤和瘤样病变病理诊断培训班暨第七届甲状腺病理论坛”在我院顺利召开。全国200余位病理科、普外科、内分泌代谢科、核医学科同仁与会深度交流。
9月6-7日,“2025甲状腺肿瘤和瘤样病变病理诊断培训班暨第七届甲状腺病理论坛”在我院顺利召开。全国200余位病理科、普外科、内分泌代谢科、核医学科同仁与会深度交流。
我院病理科主任刘志艳教授主持开幕式。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北京医院国家老年医学中心刘东戈教授致开幕辞,刘教授强调病理诊断不仅要依靠传统的形态学观察,更需紧密结合分子病理、免疫组化等前沿技术,实现对甲状腺肿瘤及瘤样病变的精准分型与分级,未来将通过加强学术交流、开展多中心研究等方式,助力全国甲状腺病理诊断水平的均衡提升。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病理专业委员会前任主任委员、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刘艳辉教授受应建明教授委托致开幕辞,她指出在肿瘤诊疗领域,“精准”二字始终是核心要义,精准的病理诊断则是实现精准治疗的基石。CACA肿瘤病理专委会甲状腺癌工作组成立后,致力于通过多学科联动,在推动中国甲状腺癌规范化诊疗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并希望继续通过与各位同仁分享最新研究成果与临床经验,共同推动甲状腺癌病理诊断技术的创新发展,优化患者的全程管理,降低甲状腺癌的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上海市医学会病理专科分会主任委员、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唐峰教授致开幕辞,他提到,尽管我国在甲状腺病理诊断领域取得了显著进步,但不同地区、不同层级医疗机构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现通过开展远程会诊、举办基层医师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将先进的病理诊断技术与规范下沉到基层,加强区域内病理诊断的同质化建设,让更多甲状腺疾病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质量的病理诊断服务,为提升我国整体甲状腺疾病诊疗水平贡献力量。
我院副院长胡承教授致开幕词,他指出病理诊断作为疾病诊断的金标准,在临床诊疗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并高度评价病理科近些年来在医疗、教学、科研上取得的系列突破。近五年发表SCI论文20篇,获国家及省部级课题5项,刘志艳主任在2024年获评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资格,均将进一步推动科室全方位进展,并希望通过本次大会,推动甲状腺肿瘤病理诊疗领域的发展。
开幕式上,由以上各位专家、上海市医学会病理专科分会候任主任委员王立峰教授、CACA甲状腺癌工作组顾问Kennichi Kakudo教授、周庚寅教授;甲状腺肿瘤基础研究优秀代表、国家优青刘仍允教授共同举行《甲状腺细针穿刺细胞病理学诊断规范》团体标准发布仪式,标志着我国甲状腺癌细胞病理诊断规范又上新台阶。
唐峰教授主持、刘东戈教授梳理了甲状腺肿瘤诊断中易混淆的组织学形态、分子指标误区,通过少见病例分析,强调结合临床信息、影像学与多组学检测的重要性,助力规避诊断风险。
上海市医学会病理专科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王立峰教授主持、广东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关海霞教授聚焦妊娠特殊生理状态下甲状腺结节的良恶性鉴别、甲状腺癌诊疗策略调整,分析激素水平对疾病进展的影响,为孕期甲状腺疾病诊疗提供临床指导。
我院病理科苏旭玲博士主持、天津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赵丽教授阐述TBX3蛋白稳态调控机制,分享其团队在BRAF抑制剂耐药研究中的突破,提出靶向TBX3蛋白可能成为改善甲状腺癌治疗耐药的新方向,为科研转化提供思路。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王继纲教授主持、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家优青刘仍允教授解析了高危甲状腺癌中BRAF、TERT等关键基因突变的分子机制,说明不同靶点与靶向药物疗效的关联,为临床制定个体化靶向治疗方案提供分子层面支撑。
上海交通大学甲状腺疾病诊治中心主任、我院普外科副主任(主持工作)樊友本教授主持、CSCO甲状腺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王卓颖教授聚焦青少年分化型甲状腺癌,分析其独特免疫微环境特征与淋巴结转移规律,提出免疫细胞浸润程度或可作为预后评估指标,为该人群诊疗策略优化提供新视角。
CSCO甲状腺癌专业委员会前任主任委员、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南院(奉贤区中心医院)院长陈立波教授结合临床实践,讲解基因检测在甲状腺癌靶点筛选、药物选择及耐药监测中的应用,分享多例基因指导下靶向治疗成功案例,强调精准检测对提升疗效的关键作用。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甲状腺外科、国家优青罗晗教授介绍单细胞测序技术在甲状腺癌异质性研究中的进展,展示其团队将单细胞层面发现转化为临床诊断标志物的初步成果,为基础研究落地临床提供实践路径。
我院病理科刘志艳教授介绍世界甲状腺联盟(WTR)的病例库资源与国际协作平台,通过WTR典型病例解析,演示如何借助国际经验优化复杂甲状腺肿瘤诊断流程,推动我国诊疗与国际接轨。
我院病理科周隽教授主持、刘志艳教授详细梳理有包膜甲状腺滤泡源性肿瘤的组织学特征,对比良恶性肿瘤的分子指标差异,提出“形态-分子-临床”三维鉴别体系,帮助临床避免误诊漏诊。
我院病理科唐娟主治医师总结DICER1基因突变相关甲状腺肿瘤的病理形态特点、临床预后,分享该类罕见肿瘤的最新研究成果,强调基因检测对明确诊断及遗传咨询的重要性。
我院病理科焦琼主治医师解读《甲状腺细针穿刺细胞病理学诊断专家共识(2023版)》,结合实操案例说明标本采集、报告规范及鉴别诊断要点,助力基层医院标准化开展细针穿刺诊断工作。
7日,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包芸教授主持、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感染组组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同仁医院病理科刘红刚教授解读WHO甲状腺肿瘤病理诊断的最新概念,包括肿瘤分类新增亚型、诊断术语更新,分析概念调整背后的临床意义,帮助同仁更新知识体系。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杨明教授阐述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等表观遗传机制如何调控甲状腺癌肿瘤微环境,说明其对肿瘤侵袭、免疫逃逸的影响,为开发表观遗传靶向药物提供理论基础。
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奚少彦教授主持、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鲁海珍教授结合术中实操经验,讲解甲状腺术中快速冰冻的诊断流程、时间把控要点,分析易误诊的交界性病变特征,分享快速鉴别良恶性肿瘤的实用技巧。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侯鹏教授通过实验数据,揭示p53失活状态下突变型TERT启动子激活的分子通路,说明该机制与未分化甲状腺癌恶性程度、预后的关联,为靶向治疗提供新靶点方向。
我院病理科陈维香教授主持、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王爽教授解读《甲状腺癌术后病理诊断专家共识(2025版)》,重点说明术后标本评估指标、分期更新及预后分层标准,为术后治疗方案制定与随访管理提供规范依据。
我院病理科白岳青主治医师主持、刘志艳教授解读第五版WHO高级别甲状腺癌的分类标准、病理特征,分析不同亚型的临床行为与预后差异,强调多学科协作对高级别肿瘤诊疗的重要性。
奚少彦教授、刘志艳教授主持7日下午第二部分青年菁英论坛。由6位来自全国各地青年才俊分享优秀病例,并由我院病理科陈春燕主治医师和胡诞洁住培医师对6个病例NGS检测结果及最终诊断进行解析,并进行文献复习。
辽宁省肿瘤医院李墨教授分享一例首次手术诊断为甲状腺乳头状癌,复发后根据形态、免疫表型和分子特征(ETV6-NTRK3融合)纠正诊断为甲状腺原发涎腺型分泌性癌的病例,强调分子检测在甲状腺肿瘤诊断中的“破局”作用。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姜慧杰教授分享了一例甲状腺滤泡癌伴牙龈转移病例,梳理了包膜侵犯及血管浸润的不同形式。我院病理科胡诞洁医师分享本科室对此病例所做出的工作,通过177基因检测发现NRAS点突变合并TERT启动子突变,属高分子风险分组,并对比总结了浸润性包裹性滤泡亚型甲状腺乳头状癌(IEFVPTC)和甲状腺滤泡癌(FTC)的形态学及分子特征。
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王维娜教授带来了一例极高分化、形似结节性甲状腺肿、伴ETV6-NTRK3/TPM3-NTRK1基因融合的甲状腺乳头状癌,警示要关注不典型RAS样肿瘤细胞核特征,提醒病理医生要避免因“良性表型”漏诊甲状腺癌。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李海凤教授分享一例极为罕见的原发于甲状腺的孤立性纤维性肿瘤,提示病理医生在关注上皮源性肿瘤的同时,勿忘罕见间叶源性肿瘤之可能。
陕西省人民医院张巍教授带来了一例诊断极具争议的、伴大片坏死的高度恶性肿瘤,免疫表型Syn(+)、Nestin(+),实验室检查降钙素阴性。经多家单位会诊意见主要有:小圆细胞间叶源性肿瘤和低分化神经内分泌癌两种方向。我院病理科NGS检测发现TRIM33-RET融合及DICER1 exon-25基因突变;RET基因融合主要见于甲状腺滤泡源性肿瘤,支持本例为甲状腺间变性癌伴神经内分泌分化。
浙江省肿瘤医院金娇悦教授分享了一例伴ETV6-NTRK3融合的碰撞癌(分泌性癌+高级别分化型甲状腺癌);两者形态学差异不明显,但具有不同免疫表型。我院病理科陈春燕医生就病例中提到的具有NTRK分子改变进行总结,介绍了不同伴侣基因融合的形态学表现和panTRK免疫表型的细微差别,指出甲状腺肿瘤诊断的“形态-分子-临床”整合思维,为青年医师提供学习方向。
我院病理科罗彦丽教授主持、余雅玲学硕分享全氟烷基化合物暴露与甲状腺肿瘤发生的关联性研究,为疾病预防提供环境因素参考;王怡住院医师解析双酚A(BPA)影响甲状腺癌细胞增殖、侵袭的分子机制,为探索环境污染物相关肿瘤防治靶点提供基础数据。
闭幕式中,刘志艳教授系统回顾大会核心内容,肯定本次会议在前沿知识传递、临床经验分享、青年人才培养方面的成果,呼吁同仁以本次会议为契机,持续推动甲状腺病理诊断精准化、规范化发展,为患者健康保驾护航。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