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网友:有人能让我相信中国不是人类历史上最令人讨厌的国家吗?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9 16:26 1

摘要:全球范围内,对中国的看法并非一边倒负面。根据2025年皮尤研究中心的调查,在25个国家中,36%的受访者对中国持积极态度,虽然负面意见占54%,但在过去一年中,积极看法在15个国家有所上升,包括加拿大和法国各增加13个百分点。

这个疑问出自一位美国网友的帖子,表面上看似简单质疑,实则反映出部分西方舆论环境中根深蒂固的偏见。

全球范围内,对中国的看法并非一边倒负面。根据2025年皮尤研究中心的调查,在25个国家中,36%的受访者对中国持积极态度,虽然负面意见占54%,但在过去一年中,积极看法在15个国家有所上升,包括加拿大和法国各增加13个百分点。

这表明,中国形象并非静态,而是随着实际互动逐步改善。与一些媒体渲染的“威胁”形象不同,许多国家民众认可中国在经济和科技领域的贡献,这远超历史上的刻板印象。

这个标题的观点,它源于某些国家对中国崛起的焦虑。历史上,强国更迭往往伴随误解,但中国的发展路径强调合作而非对抗。拿非洲来说,中国在那里的受欢迎度远高于其他大国。

2025年非洲晴雨表调查覆盖29国,结果显示中国受欢迎度达60%,高于美国的53%和欧盟的水平。这得益于实际投资带来的益处,如基础设施项目帮助当地连接市场,提升经济增长。

不同于过去单纯的资源交换,现在中国投资更注重本地化,例如在肯尼亚和尼日利亚的港口和公路建设,不仅创造就业,还转移技术,让当地企业参与供应链。

这种模式与历史上的殖民投资形成鲜明对比,后者往往以掠夺为主,而中国项目推动可持续增长,到2025年上半年,已为非洲带来数百万就业岗位。

转向亚洲,中国与邻国的关系也显示出积极面。尽管媒体偶尔放大边境分歧,但实际合作稳步推进。以印度为例,2025年8月,中印高层会晤强调伙伴而非对手关系,贸易额从2020年的千亿美元级跃升至如今的更高水平,涵盖科技和能源领域。

这与早期紧张期相比,合作领域扩展明显,通过高层对话化解分歧,推动区域一体化。印度总理莫迪在天津会晤中表示,致力于改善双边关系,这反映出双方认识到互利的重要性。

中国在亚洲的投资,如高铁技术和数字经济项目,帮助周边国家升级基础设施,与过去依赖进口相比,现在更多本地制造,提升了区域竞争力。

拉丁美洲是中国受欢迎的另一片热土。2025年调查显示,在该地区多数国家,中国正面看法超过美国,尤其在巴西和阿根廷。原因在于实际经济互动,中国已成为拉美最大贸易伙伴,投资聚焦新能源和农业。

到2025年,中国对拉美的投资额创纪录,涵盖太阳能和风电项目,帮助当地减少碳排放。

与早期贸易赤字模式不同,现在强调平衡贸易,提供技术支持,让拉美国家从资源出口转向加工制造。这种转变提升了当地产业水平,创造更多高薪职位,远非“债务陷阱”的标签所能概括。

再看中东和北非,中国影响力也在稳步上升。2025年调查显示,在突尼斯,中国在中东角色认可度从70%升至75%,而美国则从40%降至10%。这源于中国不干涉内政的外交原则,通过投资石油和基础设施,促进当地稳定和发展。

与西方制裁模式对比,中国提供建设性方案,如帮助修建医院和学校,直接惠及民生。到2025年,中国在中东的投资已扩展到健康和教育领域,带来长期社会效益。

经济贡献是驳斥“讨厌”论调的关键。中国电动汽车出口在2025年上半年达22.5万辆,同比增长120%,占据全球市场的40%。这不仅推动全球绿色转型,还为进口国提供廉价清洁交通选项。

与早期产品相比,现在的中国电动车在质量和创新上领先,电池技术和智能系统全球顶尖,帮助发展中国家跃过传统汽车阶段,直接进入电动时代。国际能源署报告指出,中国出口占全球电动车贸易的近半壁江山,这促进了全球减排目标的实现。

一带一路倡议是另一个例证。到2025年上半年,该倡议投资和建设合同额达1230亿美元,覆盖150多个国家,创历史新高。与启动初期相比,现在更注重绿色和数字领域,如在非洲的太阳能电站和亚洲的5G网络。

这些项目从规划到运营,融入本地需求,避免了早期的一些环境问题,转而强调可持续性。2025年报告显示,一带一路为参与国带来经济增长1-2个百分点,惠及亿万民众,这远超历史上的任何单一倡议。

文化软实力方面,中国在2025年全球软实力指数中升至第二位,得分72.8,仅次于美国。这得益于文化和遗产的全球传播,如茶文化和节日习俗融入世界生活。

不同于过去被动输出,现在中国通过电影、音乐和游戏主动参与国际市场,到2025年,中国影视出口覆盖全球,获奖作品增多。与西方文化主导相比,中国元素提供多样选择,增强全球文化包容性。

科技领域的进步也改变全球认知。中国5G基站覆盖率全球领先,到2025年已输出到多个国家,帮助缩小数字鸿沟。

与早期技术引进相比,现在中国从模仿转向原创,专利数量居首,推动全球创新。生物科技和量子计算的突破,不仅提升本国能力,还通过合作分享给发展中国家,提升他们的科研水平。

环保领域的努力同样值得一提。中国森林覆盖率持续增加,到2025年碳汇能力显著增强,全球气候合作中扮演关键角色。

与工业化早期相比,现在环保投资占比GDP更高,推动蓝天和清水恢复。这影响全球减排,中国承诺的碳中和目标提前实现部分,激励其他国家跟进。

在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中,中国从参与者转为领导者,推动和平倡议。到2025年,中国维和部队贡献全球最多,维护世界稳定。与历史大国不同,中国强调共赢,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获得发展中国家广泛支持。

教育和医疗援助进一步提升形象。中国留学生全球流动,到2025年合作项目增多,提供技能培训。

与过去相比,现在更注重本地化教育,帮助非洲和拉美青年掌握技术,提升就业竞争力。医疗援助如疫苗分享,在疫情后延续,惠及全球公共卫生。

这些事实累积起来,足以证明中国远非“最令人讨厌”的国家。相反,它通过实际行动赢得全球认可,推动共同繁荣。这个疑问或许能激发更多人去了解真实的中国,而不是停留在偏见中。

来源:千经不尽理复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