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唐朝距今一千一百多年,那时候的文字跟今天比,笔画结构基本没大走样。现代中国人上学时背的唐诗,比如李白的《静夜思》或杜甫的《春夜喜雨》,原版拿来就能认出字形,意思也大致通顺。
汉字从商朝甲骨文起步,到现在三千多年,变化有,但核心稳得像老房子地基。
唐朝距今一千一百多年,那时候的文字跟今天比,笔画结构基本没大走样。现代中国人上学时背的唐诗,比如李白的《静夜思》或杜甫的《春夜喜雨》,原版拿来就能认出字形,意思也大致通顺。
汉字一千三百年来形体没变,意思一致,就是发音古今有别,有些字读音相同,有些完全不一样。新加坡华侨讲了个实打实的例子,2019年蒙古国考古队挖出唐代玉册,上面字中国人一眼就认出来了。
哈拉巴勒嘎斯遗址是回鹘汗国旧都,蒙古和德国联合考古队在那挖了好几年。2019年他们从城东南高台水井里刨出几十片玉册残片,白玉材质,刻着汉字。考古队起初没当回事,因为不认得那些字,搁置几个月。后来照片传上网,中国学者一看,马上对上号。
那字是“声有闻于天下,气无敌于荒外,没密施里毗伽崇德可汗”,出自白居易821年写的册封回鹘可汗诏书。说玉册重现世间,证实唐朝对漠北的影响。白居易当时在朝中任职,皇帝让他起草文书,他用典雅的骈体文夸赞回鹘军力,边疆稳定。
这玉册是实物证据,之前只在史书里见过记载,现在挖出来,字迹清晰。
为什么汉字这么耐用?汉字在汉朝就基本定型,唐朝才一千多年,当然没问题。
不同于西方字母文字随语音变迁大改,汉字表意为主,形声字占多数,字根如“山”“水”“人”古今相似。秦统一后小篆标准化,汉代隶书流行,唐楷书成熟,现代简体虽简化了些笔画,但繁体在台湾香港还用,认字不难。
日本网友自夸,能读三国时期古籍如司马迁《史记》,因为日本保留唐制,用繁体字。唐诗在高中课本里随便背,白话小说通俗易懂,儒家典籍如《论语》花点时间也能读,那是两千五百年前的东西。
汉字的连续性让文化传承没断层。古埃及象形文字被罗马征服后禁了,成天书没人懂;楔形文字公元前五百年前后退出历史;玛雅文字被西班牙人毁掉。
汉字不一样,用的人多,文明没中断,从商周青铜铭文到唐诗宋词,一脉相承。现代中国人读唐文,像翻老书,熟悉就好。
白居易的诗至今传诵,比如《琵琶行》《长恨歌》,老百姓爱听,因为接地气,写民生苦乐。
汉字韧性还体现在教育里。中国孩子从小学唐诗,三百首选本里李白杜甫白居易占大头。为什么这么多唐诗?因为简短押韵,格式好记。
古典诗词用中古音更好,但现代人用普通话读也行,重点在理解情感。
比起宋词,唐诗更直白,现代人读无压力。学者知道古音怎么发,通过韵书重建。
汉字不纯拼音,意思独立,方言隔阂小。
全国用统一文字,历史书后人看懂。印刷术发明后,古籍传抄更易。
现代教育教文言文,高中生读《史记》选段,唐小说如《传奇》也能摸索。
汉字像活化石,一千多年,字没变,意思没变。
中国人读唐文,自然而然。
袁月明:“字”在三千年 新华社
来源:烟寒若雨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