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广东艺术剧院内,一场原创舞剧《万家灯火》正在上演。观众席前排,不少年轻观众,伴随着演员的登台发出阵阵欢呼。这种场面并不陌生。前几年阿云嘎在参演《基督山伯爵》时,观众从演员一开口就开始欢呼,每一个动作都引发掌声。就有人质疑,剧场正在变成“演唱会”,观众的审美是不
广东艺术剧院内,一场原创舞剧《万家灯火》正在上演。观众席前排,不少年轻观众,伴随着演员的登台发出阵阵欢呼。这种场面并不陌生。前几年阿云嘎在参演《基督山伯爵》时,观众从演员一开口就开始欢呼,每一个动作都引发掌声。就有人质疑,剧场正在变成“演唱会”,观众的审美是不是真的“下线”了?
但这在编剧陈建忠看来,这样的质疑,是一种“偷懒”。他直言,问题不在观众,而在于创作者是否真的用心做出了好作品。
近年来,舞剧频频“出圈”,《只此青绿》《杜甫》等作品收获大量的年轻观众。其中不少演员也因为舞技和外貌受到追捧,粉丝纷纷走入剧场“打卡”。令不少老观众感到不适。有人批评:舞剧变味了。
但如果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这类批评忽略了一个关键点:这些粉丝并没有抵制舞剧,他们只是在用自己的方式参与和传播。
所以,陈建忠并不认可“年轻人审美差”的说法。在他看来,当前舞剧的兴盛,恰恰得益于这一代年轻观众的成长和文化积累。
20年前,城市家庭开始普遍重视美育,尤其是舞蹈教育。到了2020年代,这一代人成了具有消费能力和审美判断的主力观众。
陈建忠指出,“她们对舞蹈并不陌生,甚至能看懂很多技术动作。”这几年得益于《舞蹈风暴》这些节目的加持,出现了像舞剧《只此青绿》这样的成功例证。这部作品不仅有视觉美感,更有文化深度。让舞剧这样一种处于艺术尖端、专业性强的艺术形式变成了青年人触手可及的消费产品。这种现象也说明:观众的审美没有问题。
陈建忠指出,与其责怪观众,不如先问问创作者自己是不是在“复制粘贴”。
他观察到,近年来的不少舞剧在妆造、动作、结构上都出现了雷同。比如《李白》《杜甫》《天工开物》等多部作品,都采用了类似的“宫廷踏青”式段落,节奏相近,身体语言雷同。
“如果作品只是停留在宣传层面,没有真正进入创作,观众当然会疲惫。” 陈建忠强调,真正有感染力的作品,靠的是内容、人物和情感,而不是形式上的堆砌。
陈建忠创作的电视剧《丑角爸爸》。这部作品由李保田主演,讲述一个戏曲丑角的一生。为了写好剧本,陈建忠专门拜访了李保田,深入了解他对戏曲的热爱和生活细节。
这种创作态度也体现在他的另一部作品《王牌》中。故事以一位普通女性为主角,讲述她被历史洪流裹挟后命运的改变。陈建忠表示,他是带着对生命的心疼去写作的,而不是完成任务。
除了技巧和内容,陈建忠始终强调创作者要保持敏感。他从宁夏到河北再到广东,三地的文化和生活差异,成了他写作的重要素材。
在采访和写作过程中,他接触了大量南粤地区的移民故事和乡情记忆,体会到了漂泊与归属的复杂情感。这也让他的作品更具有共鸣。
他感慨:“艺术家要像孩子一样保持好奇心和敏感度。”因为只有这样,创作者才能真正理解当代青年的情感和选择,从而写出能与他们对话的作品。
再回看这些年舞剧的发展,观众并没有背弃艺术,反而是以一种新的方式在表达热爱。所谓“剧场变演唱会”的现象,也不意味着审美的坍塌,而是文化传播方式的变化。
陈建忠的回应也不是在为观众辩护,而是提醒创作者要反思。
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表达多元的时代,艺术创作要想争夺注意力,要靠的不是外壳,而是内核。
来源:晓霞医生健康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