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亿人口,这是今天东南亚的真实数据,4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养活了全球十分之一的人口。
文:水木史记
编辑:水木史记
——《前言》——
6.8亿人口,这是今天东南亚的真实数据,4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养活了全球十分之一的人口。
可在古代中国人眼中,这片土地是禁区。
汉唐盛世,北可到漠北,西能通西域,南下却止步于此, 为什么?
——《壹》——
东南亚只是些小岛国?大错特错,印度尼西亚,全球第四人口大国,2.68亿人, 比巴西还多,菲律宾,1.1亿人, 比日本还多,越南,马上破亿。
这些数字打破了多少中国人的认知。
站在地图前,很多人第一反应是:"东南亚不就是些破岛吗?"错得离谱,爪哇岛,全球人口密度最高的岛屿之一,1.45亿人挤在13万平方公里上。
这个密度,比中国东部还恐怖。
湄公河平原,面积不输华北平原,红河平原,土地肥得流油, 水稻一年三熟,渔业资源丰富,热带水果遍地,古代中国人看到了这些吗?
看到了一部分,但他们看到的,更多是死亡。
公元43年,马援征交趾,这位东汉名将,带着2万精兵南下,战斗胜利了,人却死了一半,不是死在刀剑下,是死在看不见的敌人手里,瘴疫。
马援的部下,一个个倒下,发烧、寒战、呕吐。
症状看似简单,却是索命符,军医束手无策,将军无计可施,2万人南下,1万人北归, 这就是古代中国对东南亚认知的起点。
不是不想要,是要不起。
汉武帝时期,征讨闽越,结果呢? 士兵大批死于瘴疫,清朝乾隆年间,多次进攻缅甸, 每次都因为瘴疫大流行而撤军。
中国古人不傻, 他们知道那里有好地,有资源。
但命比什么都重要,古代军队进入东南亚,死亡率常常超过40%, 这不是战死,是病死,现代人坐飞机3小时到达,古人走路要死一半人。
这就是技术差距带来的认知鸿沟。
——《贰》——
马援是个硬汉,这位东汉名将,62岁还要上战场, "男儿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豪言壮语至今传颂,但在东南亚,豪言救不了命。
建武十八年春,马援军队抵达浪泊。
现在的越南河北省仙山县,山高水险,毒雾弥漫,战斗很顺利, 斩首数千,降者万余,征侧、征贰两姐妹被击败,首级送往洛阳,胜利了,却高兴不起来。
军营里,士兵一个个倒下。
先是发烧,体温飙升到40度以上,然后是寒战, 身体抖得像筛子,接着是头痛、呕吐, 有人开始说胡话,军医见过这种病, 瘴疟,但见过不代表能治。
马援着急了, 他问当地人怎么办。
老百姓告诉他,吃薏苡, 一种当地常见的植物果实,马援试了, 确实有效果,病情稍有缓解,但效果有限, 十之四五的士兵,还是死了,这不是个案。
《后汉书》记录得很清楚:马援部队因瘴疫死亡率接近50%。
2万人的军队,1万人病死在异乡,这就是古代中国军队面对的现实,你以为瘴疫是什么神秘毒气?其实就是疟疾,现代医学已经搞清楚了。
疟原虫通过蚊子传播,感染人体红细胞。
症状就是周期性发热、寒战、头痛,古人叫它"打摆子",在没有特效药的古代,疟疾就是死神,东南亚的气候,是疟疾的天堂。
高温高湿,雨季漫长,蚊子繁殖速度惊人,疟原虫传播迅速。
古代中国军队,没有任何防护措施, 没有蚊帐,没有驱虫剂,更没有抗疟药物,进入疫区,就是送死,这种死亡是成批的。
不是一个两个倒下,是整个军团垮掉,指挥官也不例外。
马援最终也没逃过瘴疫 建武二十五年,他在征讨武陵五溪蛮时病死,享年64岁,死在军中,"马革裹尸"的誓言,真的应验了。
——《叁》——
分裂的宿命东南亚为什么出不了大一统帝国?地理是原罪,打开地图看看, 中南半岛被山脉切得七零八落,安南山脉、长山山脉、伊洛瓦底江山脉。
一道道天然屏障,把平原分割成独立区块。
马来群岛更夸张, 两万多个岛屿,散布在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岛与岛之间,靠船连接, 古代航海技术有限,交流成本极高。
这种地理格局,注定了分裂。
对比一下中国, 华北平原一望无际,黄河长江贯穿东西,地理上的统一,为政治统一创造了条件,东南亚没有这个条件,每个平原,都被山脉或海洋隔开。
红河平原在北部,湄公河平原在南部,中间隔着崇山峻岭。
伊洛瓦底江流域,被若开山脉与其他地区分开,地理分割,必然导致文化分化,泰国信小乘佛教,马来西亚信伊斯兰教,菲律宾信天主教,越南受中华文化影响。
一个地区,四种文明, 如何统一?
语言更是五花八门,南岛语族、汉藏语族、南亚语族、侗台语族,光是印尼,就有700多种语言,能统一吗?历史上,确实出现过几个强大王朝。
但都有明显局限,室利佛逝王国,控制海上通道。
但只是商业联盟,不是领土帝国,各个港口城市保持相对独立,只是在贸易上听命于巨港,一旦贸易受到冲击,联盟就会瓦解。
1025年,南印度朱罗王国突袭巨港,室利佛逝一蹶不振。
吴哥王朝,统一了湄公河流域, 但始终无法向外扩张,北面是崇山峻岭,南面是茫茫大海,东面是安南山脉,西面是暹罗高原。
地理限制了它的发展空间。
1431年,暹罗军队攻陷吴哥城, 高棉帝国轰然倒塌,为什么? 因为它无法整合周边资源,只能困守一隅,蒲甘王朝,统一了伊洛瓦底江流域。
但东边的掸邦高原,西边的若开山脉,都成了天然屏障。
王朝势力无法越过这些障碍。
——《肆》——
现代的逆袭2022年,一个数字震惊世界:6.78亿,东南亚总人口,比欧洲还多, 经济总量,超过3万亿美元,如果东南亚是一个国家,GDP全球排第五,谁能想到?
这个古代中国人避之不及的地方,现在养活了全球十分之一的人口。
印度尼西亚,2.68亿人,全球第四, 人口比巴西多,经济增速比德国快, 雅加达,2000万人的超级都市,比纽约还繁华。
菲律宾,1.1亿人,平均年龄25岁。
年轻人口红利,让经济连续增长20年, 马尼拉湾区,亚洲最大的呼叫中心聚集地,越南,9856万人,即将破亿, 从战争废墟到制造业强国,用了不到50年。
胡志明市,东南亚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
泰国,6040万人,人均GDP超过7000美元, 曼谷,全球最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 泰铢,东南亚最稳定的货币之一,这些数字背后,是什么?
技术革命,最关键的,是对疟疾的征服。
1820年,法国化学家首次从金鸡纳树皮中提取出奎宁, 1972年,中国科学家发现青蒿素, 疟疾,这个古代杀手,终于有了克星。
现在去东南亚,带一盒青蒿素就够了。
古代需要十万大军才能征服的地方,现在一个医疗队就能搞定,交通革命更彻底,1869年,苏伊士运河开通,1914年,巴拿马运河通航,海上航线缩短了一半。
20世纪,飞机普及, 从北京到曼谷,3小时直达。
古代要走半年的路程,现在半天就到,通信革命消除了信息壁垒,卫星、光缆、互联网, 东南亚不再是信息孤岛,新加坡,亚洲金融中心, 数据流量比纽约还大。
但最重要的,是思维革命。
古代讲究大一统,认为分裂就是失败, 现代讲究多元化,分工合作更高效,东盟模式,就是最好的例子,10个国家,保持独立,但深度合作。
贸易自由化,人员流动便利化,资本投资一体化,这种模式,比大一统更有效率。
来源:水木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