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初,在山东能源集团一处地下300米的煤矿,矿工李师傅坐在宽敞明亮的控制室里,像玩电子游戏一样操控着摇杆。屏幕上实时显示着井下采煤机的作业画面,每刀割煤量、设备运行状态等数据在屏幕两侧跳动。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刘昱汝 徐芸茜 北京报道
2025年初,在山东能源集团一处地下300米的煤矿,矿工李师傅坐在宽敞明亮的控制室里,像玩电子游戏一样操控着摇杆。屏幕上实时显示着井下采煤机的作业画面,每刀割煤量、设备运行状态等数据在屏幕两侧跳动。
“以前在井下,脸上都是煤粉,一天下来只剩牙是白的。现在通过5G和AI技术,我们可以在地面远程操控井下设备,不仅安全了,效率还提高了20%以上。”李师傅对《华夏时报》记者说。
这一变化源于中央企业“AI+”专项行动的深入推进。“十四五”期间,国资央企抢抓人工智能发展机遇,推动AI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让传统产业焕发新生机。
“‘人工智能+’绝对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一场全方位的范式变革。”近日,国资委副主任李镇在国新办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当前人工智能技术确实加速迭代演进,深刻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重塑了全球产业格局。作为长期扎根传统产业领域的中央企业,更要积极拥抱AI、科学运用AI,善于把“激动人心的概念”转化为“产业升级的大脑”,以AI新技术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从“制造”到“智造”的跨越
人工智能是引领央国企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抓手,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央国企在“十四五”期间的核心功能使命。国资委主任张玉卓表示,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AI+”专项行动累计布局应用场景超过800个,数字化转型行动打造了智能工厂1854个,万元产值能耗、万元产值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下降12.8%、13.9%,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正在成为中央企业的鲜明特征。
在电力行业,AI正在改变传统的发电方式。国家能源集团旗下国电电力的智能发电系统,通过AI算法优化锅炉燃烧参数,使煤耗降低3%—5%,每年单台机组可节约燃料成本约千万元。“我们开发的AI视觉识别系统能够实时监测设备状态,提前预警故障,将非计划停运次数降低了50%。”国家能源集团负责人告诉《华夏时报》记者。
钢铁行业同样经历着智能化变革。中国宝武宝信软件自主研发的“钢铁大模型”已实现105个典型场景的深度应用,在钢铁行业覆盖高炉诊断、炼钢优化、设备维护等18类核心业务,关键工序覆盖率突破85%,成为行业首个全场景集成式AI解决方案。
交通运输行业也迎来智能化升级。中国中车研发的智能驾驶系统已在全国多地地铁线路应用,实现全自动运行;中国东航引入AI调度系统,航班准点率提升8个百分点,每年节省燃油成本超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从多家央企密集发布的半年度业绩报告看,人工智能赛道发展动能强劲、发力成效明显,人工智能行业生态更加完善。例如,中国电信半年报显示,上半年,公司智算数据中心(AIDC)收入同比增长7.4%,天翼云收入达到573亿元。公司累计推出80余个行业大模型、30余个行业智能体,服务行业客户超2万家。中国联通半年报显示,公司算网数智业务上半年收入达454亿元,占比提升至26%,AIDC签约金额更实现60%的同比增长。
“AI+”专项行动效果初显
李镇认为,“十四五”期间,国资委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对产业颠覆性变革的作用,组织深入实施中央企业“AI+”专项行动,推动央企勇当我国智算基础设施的重要供给者、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的重要破题者、产业体系化布局的重要组织者。
据李镇介绍,“十四五”期间,中央企业“AI+”专项行动实施已取得一定成效:行业场景应用加快落地,在能源、制造、通信等16个重点行业打造了800多个应用场景;数据共建共享稳步推进,成立了交通物流、绿色低碳、智慧能源3个行业数据产业共同体,建设行业数据集超过1000个;通信运营商加快向AI基础底座供应商转变,累计投资超百亿元,建成4个“万卡集群”,智算规模比“AI+”行动实施前增长超过2倍;突出产业特色,加快建设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基础大模型,目前“九天”“星辰”“元景”等大模型,已在能源电力、工业制造等领域加快应用;发起设立了“焕新社区”,汇聚了244个垂类行业模型、近160个高质量数据集,有效助力人工智能技术普惠应用。
事实上,今年以来国家多次部署“人工智能+”行动。2月,国资委已经召开了中央企业“AI+”专项行动深化部署会,要求加快推动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更多标志性成果和突破性进展。北京、上海、广东、山东、深圳等多地也陆续发布政策措施,推动“人工智能+”在产业赋能、终端应用、场景培育等方面取得突破。
全国两会之后,国家数据局、国资委和工信部等多部门对“人工智能+”进行部署,包括推动高质量数据供给、建设数字新基建、打造“人工智能+消费”场景、深化央企AI+专项行动、实施“人工智能+制造”行动等多个方面。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现场,AI+文旅、AI+教育、AI+工业、AI+金融、AI+办公等一系列与人工智能融合的场景和各类AI终端应用产品。
值得一提的是,记者从国资委获悉,8月底,首批40个央企人工智能战略性高价值场景正式发布。此次发布的人工智能战略性高价值场景覆盖工业制造、智慧能源、钢铁冶金、矿产勘查、材料研发、医药医疗、交通物流、信息通信、智慧建筑、智慧农业以及其他重点行业。
作为AI创新“主力军”,央国企正以示范场景先行、开放生态共建为核心,加速推动AI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落地。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关键技术和重大应用上率先突破,打造国家级标杆;开放核心高价值场景和资源,搭建创新平台,降低社会创新门槛;带动产业链升级,构建行业共性能力,孵化新业态;汇聚产学研用各方力量,构建繁荣生态;保障安全可控,推动负责任AI和可持续发展。
“央国企要真正发挥好这些作用,需要克服内部机制、数据壁垒、跨部门协同等挑战,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市场化的机制和长远的战略眼光拥抱AI变革。这不仅关乎央国企自身的转型升级,更对推动国家整体AI战略落地、提升产业竞争力具有决定性意义。”李锦补充道。
李镇表示,下一步,国资央企将积极落实国务院近期发布的《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结合企业自身优势和发展实际,持续深化“AI+”专项行动,推动中央企业在人工智能领域实现更好发展、发挥更大作用。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