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黄淮海地区气温上升、降雨增加,全年光温水资源更加丰富。农业专家们发现,适应这种变化,适当推迟小麦播种时间,反而有利于培育壮苗,避免冬前旺长,减少水分消耗,实现安全越冬。
天气变暖了,咱种麦子的老习惯也得变一变。科学晚播,能让小麦安全过冬,来年收成更好。
今年秋分是9月22日,黄淮海地区的玉米陆续收获完毕,冬小麦播种季节即将到来。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黄淮海地区气温上升、降雨增加,全年光温水资源更加丰富。农业专家们发现,适应这种变化,适当推迟小麦播种时间,反而有利于培育壮苗,避免冬前旺长,减少水分消耗,实现安全越冬。
01 为什么提倡晚播?
过去,咱们农民朋友习惯“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但现在气候变暖了,这套老话不一定适用了。
早播的小麦问题多:苗情长势过旺,消耗过量养分,冬前可能出现“冬旺春不旺”的现象。
旺长的小麦植株高大、分蘖提前,抗冻能力降低,容易在寒冷天气中受到冻害。而且旺盛生长的植株更容易遭受病虫侵袭,面对恶劣天气也易倒伏。
晚播小麦虽然也有出苗不齐的风险,但只要掌握好技术,就能避免这些问题,实现安全越冬和高产稳产。
02 什么时候播种最合适?
确定播种时间不能光看日历,要看温度。黄淮海地区主要种植冬性和半冬性品种,适宜播期分别为日平均气温16℃~18℃和14℃~16℃。
具体到日期,不同地区有所不同:北方冬麦区适宜晚播期10月5日—12日、不迟于10月15日;黄淮海北片为10月7日—15日、不迟于10月20日;黄淮海南片地区为10月15日—25日、不迟于10月30日。
记住一个原则:“宁可适当晚播,也要造足底墒”。土壤墒情不足时,要先造墒再播种,或者先播种再浇“蒙头水”,确保一播全苗。
03 整地有讲究
好收成离不开好整地。秸秆还田要做到“切碎、撒匀、深埋、压实”,草土混匀。留茬高度10厘米以下,防止秸秆富集于播种层。
连续旋耕2~3年的麦田,最好深耕或深松一次,耕深以25~35厘米为宜。旋耕整地麦田,旋耕深度要达到15厘米以上,旋耕两遍后镇压耙实。
整地时要适墒镇压,特别是秸秆还田地块。墒情适宜时可在播种前后镇压,土壤过湿时应推迟镇压时间。镇压能踏实土壤,防止透风跑墒。
04 播种技术要点
播种量要根据播期来确定。一般北部冬麦区亩基本苗25万~30万、黄淮冬麦区北部和中部20万~25万、黄淮南片15万~18万。
播种时日平均气温低于15℃后,每推迟一天播种,基本苗增加1万。但最多黄淮冬麦区不宜超过35万、北部冬麦区不宜超过40万。
播种深度也很关键:一般3~5公分最为适宜。墒情较好、地力稍差、播种偏晚的地块,播种深度以3公分为宜;墒情稍差、地力较好的地块,播种深度以4~5公分为宜。
播种过浅(不足2公分)容易落干,影响发芽;播种过深(超过6公分)会使幼苗细弱,分蘖少而小。
05 选对品种很重要
没有最好的品种,只有最合适的品种。要根据自家地块的情况选择小麦品种。
黄淮海北部(河北中北部、北京、天津等地):冬季寒冷,春季回暖较晚,应选用冬性和半冬性品种为主,确保安全越冬。
黄淮海中部(山东、河南中北部等地):主要以半冬性品种为主,搭配部分冬性品种。
黄淮海南部(河南南部、安徽中部等地):冬季相对温暖,春季回暖早,应以半冬性品种为主,可搭配弱春性品种。
选品种时不仅要看产量,还要考虑抗病性、抗倒伏能力以及品质特性,根据销售渠道选择适合的品种。
06 冬前管理不能放松
播后镇压是抗旱、防冻和提高出苗质量的重要措施。对秸秆还田未耙实麦田以及播时未镇压麦田,可在播后墒情适宜时及时进行镇压。
浇好越冬水对小麦安全越冬很重要。对缺墒麦田和秸秆还田、旋耕播种、土壤悬空不实的麦田,一般在11月底至12月上旬浇水。
浇水时间要掌握在日平均气温稳定在3℃左右、水分可及时下渗时进行,灌水后及时划锄,松土保墒。
做好除草防虫。利用冬前麦田化学除草的有利时机,一般在11月中旬至12月上旬,日平均气温在10℃以上时进行。
07 遇到晚播怎么办?
万一因为前茬作物收获晚或者天气原因延误了播期,也不要着急,可以采取“四补一促”技术。
以种补晚:当播期超过适宜时期后,应选用适当早熟的高产品种。
以好补晚:采用精细整地、足墒下种、适当浅播、浸种催芽等措施,打好播种基础。
以密补晚:通常超出适期范围后,每推迟一天播种,基本苗增加0.5万左右。
以肥补晚:加大基肥比重,氮、磷、钾平衡施肥,促进小麦分蘖发生与根系发育。
科学种田不是搞复杂,而是用最简单的方法获得最好的收成。
适期晚播就是根据气候变化调整农事安排,让小麦生长更符合自然规律。
记住这些技术要点,结合自家地块情况灵活运用,相信大家都能种出苗壮穗足的好麦子,来年夏天有个好收成!
今年播种季节,不妨试试适期晚播技术,看看效果如何。欢迎大家在收获后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成果。
来源:鲸落三千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