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到中山大学(简称 “中大”),很多人会联想到 “华南第一学府” 的标签 —— 它扎根广州,左手握着 “百年侨校” 的人文底蕴,右手攥着 “文理医工” 的综合实力,文科生能在康乐园里研读岭南文化,医学生能在附属一院攻克疑难杂症,工科生能在实验室研发人工智能,活
提到中山大学(简称 “中大”),很多人会联想到 “华南第一学府” 的标签 —— 它扎根广州,左手握着 “百年侨校” 的人文底蕴,右手攥着 “文理医工” 的综合实力,文科生能在康乐园里研读岭南文化,医学生能在附属一院攻克疑难杂症,工科生能在实验室研发人工智能,活脱脱一所 “全能型顶尖高校”。
可很少有人知道,这所 “华南标杆” 的起点,是 1924 年孙中山先生亲手创办的 “国立广东大学”(1926 年更名中山大学)。从最初的 “文理法商农工” 六大学院,到如今的 “5 个校区、53 个学院”,中大用近百年时间,走出了一条 “文理为基、医工突破、全面发展” 的顶尖之路。
2025 年《中山大学发展报告》里的数据足够亮眼:41 个学科进入 ESI 全球前 1%(其中 10 个进入全球前 1‰),科研经费突破 180 亿元(华南地区高校第一),附属医院年接诊量超 3000 万人次,培养的院士、企业家、政要数量在全国高校中名列前茅。今天就用 “唠嗑 + 数据” 的方式,扒一扒中大如何从 1924 年一路走来,成长为 “文理医工齐辉” 的顶尖高校。
中大的 “基因”,从建校时就注定不一般。1924 年,孙中山先生创办国立广东大学,提出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的校训,核心目标很明确:“培养既懂人文、又懂科技,能为国家建设出力的综合型人才”。
1. 初创时期:“六大学院” 打底,不偏科的 “全能苗子”
跟当时很多 “单科性高校” 不同,中大建校初期就讲究 “全面发展”:
设立文、理、法、商、农、工六大学院,覆盖 “人文、社科、理工、农学” 等领域,孙中山先生特意强调:“办大学不能只重某一科,要让学生既懂诗书,也懂技术,才能应对国家的复杂需求”;师资阵容堪称 “华南顶配”:聘请了鲁迅、郭沫若、郁达夫等文坛巨匠教文科,邀请留洋归来的科学家教理科,连校长邹鲁都是 “既懂教育、又懂实业” 的全才;当时的中大还有个 “特色”:特别重视 “侨生教育”,专门设立 “侨生班”,吸引东南亚、美洲的华侨子弟来读书,这些侨生后来成了 “中外交流的桥梁”,也让中大早早有了 “侨校” 的底色。1926 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学校正式更名为 “国立中山大学”。到 1930 年,中大已成为华南地区规模最大、学科最全的高校,学生人数超 3000 人,有 “华南高等教育摇篮” 的说法。
2. 抗战时期:“颠沛流离仍办学”,守住教育火种
1937 年抗战爆发,中大被迫西迁,从广州到云南、再到粤北,颠沛流离中却没停过课:
师生们背着书本、仪器,在山洞里上课,在破庙里做实验,鲁迅的学生许广平还在流亡中坚持给学生讲 “中国文学史”;就算条件艰苦,学校还新增了 “医学院”(后来发展为中大附属第一医院),因为当时华南缺医生,师生们说:“国家危难,不仅需要文人提笔救国,更需要医生救死扶伤”;抗战 8 年,中大培养了 5000 多名毕业生,其中很多人投身抗日救亡运动,或去西南大后方搞建设,真正践行了 “笃行” 的校训。如果说中大是一棵大树,那 “文理学科” 就是它的 “根基”。近百年来,中大的文科和理科始终保持 “华南领先、全国顶尖” 的水平,尤其在岭南文化研究、历史学、数学、生物学等领域,更是形成了独特的 “中大优势”。
1. 文科:从 “鲁迅授课” 到 “岭南文化标杆”
中大的文科,从来不是 “死读书”,而是 “接地气、有特色”:
历史学:是中大的 “王牌中的王牌”,有 “中国近现代史看中大” 的说法。团队编纂的《孙中山全集》《岭南文库》,是研究中国近代史和岭南文化的 “权威资料”;2023 年,中大历史系教授牵头的 “南海历史地理研究” 项目,为我国南海主权维护提供了关键历史依据;中国语言文学:继承了鲁迅、郭沫若等大师的文脉,现在更聚焦 “岭南文学” 和 “新媒体传播”。比如研究 “粤语文学”,整理《粤剧剧本集》;搞 “乡村传播”,帮广东清远的村民拍短视频宣传家乡,带动乡村旅游;经济学:紧扣 “粤港澳大湾区” 需求,成立 “粤港澳发展研究院”,提出的 “湾区产业协同发展方案” 被纳入国家规划;近 5 年,中大文科获得 “教育部人文社科奖” 28 项,数量居华南高校第一。2. 理科:从 “基础研究” 到 “科技突破”
中大的理科,不搞 “纯理论”,而是 “瞄准前沿、服务实际”:
数学:是全国首批国家重点学科,团队在 “微分几何”“密码学” 领域突破多项难题,研发的 “量子密码技术” 已在广东电网投入使用,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生物学:在 “植物学” 和 “海洋生物学” 领域独树一帜。团队培育的 “抗虫转基因水稻”,减少农药使用量 50%,在广东、广西推广超 1000 万亩;研究的 “珊瑚礁修复技术”,让南海部分受损珊瑚礁的覆盖率从 10% 恢复到 40%;数据说话:2025 年,中大的数学、生物学、化学等 7 个理科领域进入 ESI 全球前 1%,其中数学学科全球排名第 48,比 2010 年(全球第 120)提升 72 位,稳居全国前 10。如果说 “文理” 是中大的 “根基”,那 “医工学科” 就是它的 “新枝干”。上世纪 50 年代后,中大重点发展医学和工科,从 “华南缺医少药” 的困境中,硬生生闯出了 “医疗 + 科技” 的双领先之路。
1. 医学:从 “一间小医院” 到 “华南医疗航母”
中大的医学,起点是 1930 年成立的 “国立中山大学医学院”,现在已发展成 “5 所直属附属医院 + 2 所非直属医院” 的医疗集团,其中附属第一医院(简称 “中大附一”)更是 “华南医疗天花板”:
临床实力:中大附一的神经内科、肾内科、骨科连续 10 年稳居全国前 3,年接诊量超 600 万人次,相当于全广东每 10 个人里,就有 1 人去过中大附一看病;2024 年,附一团队成功完成 “全国首例猪心移植人体手术”,为终末期心脏病患者带来希望;医学科研:在 “传染病防治” 和 “精准医疗” 领域成果丰硕。新冠疫情期间,中大医学院团队率先分离出新冠病毒毒株,研发的检测试剂盒供应全国;研发的 “肝癌早期诊断芯片”,能在肝癌早期(无症状阶段)检测出病变,准确率达 95%;数据显示:2025 年,中大临床医学学科 ESI 全球排名第 35,比 2010 年(全球第 110)提升 75 位;近 5 年,中大医学院获得国家科技奖 15 项,其中 “肝癌诊疗技术创新” 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 工科:从 “追赶” 到 “领跑”,撑起 “湾区科技引擎”
相比文理和医学,中大的工科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堪称 “逆袭典范”,尤其在 “人工智能、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工程” 等领域,已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 “科技中坚”:
人工智能:中大人工智能学院研发的 “智能交通系统”,已在广州、深圳的 200 个路口投入使用,能实时优化红绿灯时长,让道路通行效率提升 30%;电子信息:团队研发的 “5G 射频芯片”,打破国外垄断,成本降低 40%,已被华为、中兴等企业采购;生物医药工程:研发的 “重组人白蛋白”,用于烧伤治疗和药物载体,比进口产品便宜 50%,每年惠及 10 万患者;2025 年,中大工科有 8 个学科进入 ESI 全球前 1%,其中工程学全球排名第 28,比 2010 年(全球第 150)提升 122 位,妥妥的 “逆袭王者”。中大的 “独特优势”,还在于它的 “侨校底色”。近百年来,中大一直是 “华侨子弟回国求学的首选”,现在更成了 “粤港澳大湾区连接世界的桥梁”。
1. 侨生培养:从 “侨生班” 到 “国际化校园”
现在的中大,每年招收来自 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侨生、留学生,总数超 5000 人,占学生总数的 10%:
设立 “华侨华人研究院”,研究华侨历史和侨乡文化,帮侨生了解 “根在哪”;搞 “侨生创新创业大赛”,支持侨生在大湾区创业,比如来自马来西亚的侨生团队研发的 “东南亚水果保鲜技术”,已在广东、广西推广,带动侨商合作;2. 国际合作:从 “引进来” 到 “走出去”
中大的国际合作,不只是 “请外教、搞交换”,而是 “深度对接国际需求”:
与哈佛大学、剑桥大学等顶尖高校共建 “联合实验室”,在 “气候变化”“传染病防治” 领域开展合作研究;针对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开展 “农业技术培训”,帮越南、泰国的农民种 “高产水稻”,推广中大研发的农业技术;2025 年,中大与国外高校合作发表的论文数达 5000 篇,国际影响力稳居全国高校前 10。中大能成为顶尖高校,最根本的原因是 “懂担当”。从 1924 年 “为救国而办学”,到新时代 “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出力”,它始终把 “学校发展” 与 “国家需求” 紧紧绑在一起。
1. 服务广东:从 “地方高校” 到 “华南发展引擎”
扎根广东近百年,中大早已成了 “广东发展的智囊团和人才库”:
帮广东搞 “产业升级”:为广州汽车集团研发 “智能驾驶技术”,为深圳腾讯提供 “人工智能算法支持”;助力 “乡村振兴”:组建 “科技扶贫团”,帮广东梅州的农民种 “富硒茶”,帮湛江的渔民搞 “深海养殖”,近 5 年带动 10 万农户增收;数据显示:中大毕业生中 60% 留在广东工作,其中 80% 在 “金融、医疗、科技” 等广东支柱产业就职,有 “每 10 个广东高端人才,就有 1 个来自中大” 的说法。2. 服务国家:关键时刻 “挺身而出”
在国家需要的时刻,中大从来不含糊:
抗疫期间,中大附一派出 1000 多名医护人员支援武汉、上海,研发的新冠疫苗临床试验数据为全国疫苗研发提供关键支持;南海维权中,中大海洋学院团队常年在南海开展 “海洋科考”,为我国南海资源开发和主权维护提供科学依据;近 10 年,中大获得国家科技奖 68 项,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320 项,真正做到了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从 1924 年的国立广东大学,到如今 “文理医工齐辉” 的顶尖高校,中大用近百年时间证明:一所大学的 “强”,不是 “某一科独大”,而是 “全面发展、各有特色”;不是 “闭门造车”,而是 “扎根地方、服务国家”。
这对我们每个人也有启示:“优秀” 从来不是 “只在某一方面突出”,而是 “全面提升、找准定位”。就像中大,文科有底蕴、理科有深度、医工有突破,最终形成了 “1+1+1>3” 的效果;就像我们,既要提升专业能力,也要培养人文素养,才能在复杂的社会中立足。
未来,中大还在向 “世界一流大学” 冲刺,我们也期待看到更多像中大这样的高校,不被 “单一学科排名” 绑架,而是走 “综合发展、特色鲜明” 的道路,用实力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毕竟,真正的顶尖高校,从来不是 “靠某一科出圈”,而是 “靠全面实力和家国担当,赢得尊重”—— 这,就是中大近百年校史留给我们最珍贵的启示。
来源:唐sir期刊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