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19日,重庆市政府新闻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 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七场,介绍“十四五”时期重庆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成效。发布会邀请市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情况,并回答提问。
9月19日,重庆市政府新闻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 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七场,介绍“十四五”时期重庆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成效。发布会邀请市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情况,并回答提问。
新闻发布会现场。
发布人
李春奎 市委农业农村工委书记、市农业农村委主任,市乡村振兴局局长(兼)
陈 勇 市委农业农村工委副书记,市农业农村委新闻发言人
周 松 市委农业农村工委委员、市农业农村委副主任
王仕杰 市委农业农村工委委员、市农业农村委副主任,市乡村振兴局副局长(兼)
秦大海 市委农业农村工委委员、市农业农村委副主任
主持人
何 涯 市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处处长
会上,市委农业农村工委副书记,市农业农村委新闻发言人陈勇介绍,重庆农业发展虽然有“巴掌田”“鸡窝地”等先天制约,但也有大山大水、大城大乡等优势。
奉节县永乐镇大坝村脐橙基地。
今年上半年,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715亿元、同比增长3.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845元、同比增长6.2%。这张成绩单的背后,产业发展很关键。
聚焦特色布局,加快构建生态特色产业体系。
石柱,村民正在采摘莼菜。吴新民 摄
根据不同区域的自然环境、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条件,推动优势特色产业因地制宜、精准布局。比如在三峡库区,依托立体气候和生态屏障,在海拔500米至1000米区域发展脆李,500米以下区域发展柑橘,并且通过多年的努力,把早、中、晚熟柑橘品种结构调整为27:22:51,实现“一山多用”和果品错峰上市,有效避免了产业同质、“价格踩踏”“增产难增收”等问题。近年来,库区果农比一般农户年均收入高20%左右,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得到了实在好处。
巫山县曲尺乡权发村脆李花开时。
聚焦全链条打造,加快培育巴渝名优土特产“金名片”。
董宇辉“与辉同行”团队在奉节县开展直播带货现场。
统筹食品及农产品加工、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等有关支持政策,集中资金资源,集聚先进要素,全链条助力“小特产”成长为“大产业”。以巫山脆李产业集群发展为例,围绕生产、加工、品牌、科技、市场等关键环节补短强链,实施了205个项目,夯实了产业升级和农户增收的基础。如今,巫山脆李、涪陵榨菜、奉节脐橙已成为全产业链产值、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双百亿级”的强村富民“大产业”,成为响当当的重庆“三大宝贝”。
涪陵榨菜种植景象。
聚焦绿色转化,加快推动“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果树满山的奉节县永乐镇大坝村。
充分发挥生态本底优势,推动绿色、有机、名特优新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达2626万吨、平均售价比普通农产品高20%左右,促进“绿值”变“产值”。在山区库区,大力发展林下经济,让座座青山成为群众的“致富靠山”。
田园综合体环线资料图。
充分利用山地景观资源、农业基地,发展乡村休闲旅游,春观潼南油菜花海、夏摘武隆高山蔬果、秋赏三峡红叶长廊、冬往温泉生态农场……“奔县”“乡游”保持年均8%左右高速增长,成为市民休闲好去处,绘就增收致富新图景。
打造一个品牌,带活一个产业
重庆计划评选百款名优“土特产”
会上,市委农业农村工委委员、市农业农村委副主任周松介绍,重庆已经构建起以“巴味渝珍”“巫山脆李”“涪陵榨菜”“奉节脐橙”等市级公用品牌为龙头,城口老腊肉、石柱黄连、巫溪老鹰茶等区县公用品牌为支撑,“汇达柠檬”“丰都肉牛”等企业品牌为主体的农业品牌体系,走出了一条“打造一个品牌、带活一个产业、闯出一方市场、富裕一方农民”的品牌赋能现代农业新路子。
目前,全市有绿色食品企业1136家、产品2649个,有机农产品企业59家、产品115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156个,重庆名牌农产品599个。
石柱六塘乡三坪村黄连种植基地。
今年6月,重庆启动了巴渝“土特产”名优百品评选活动,计划用3年的时间评选100款巴渝名优“土特产”,今年评出40款,在明年、后年各评30款。
目前,评选活动已经完成了自荐初选、大众评选、专家评审等环节。入选的“土特产”将优先享有LOGO授权、媒体宣传、地标展示、消费券支持、文旅赋能、直播带货、金融支持等多重政策支持。
城口老腊肉。
计划到2027年,通过“名优百品”的评选,实现入选“土特产”年销售额提升10%以上,综合溢价率提升15%以上,推动“土特产”从“提篮小卖”向“品牌溢价”跨越,从而全面提升巴渝“土特产”的竞争力、影响力和美誉度,让“土特产”真正成为强村富民的“金名片”。
图为中益乡华溪村第四届分红大会。
良田、良种、良机、良法
重庆粮食生产
增效成果显著
会上,市委农业农村工委委员、市农业农村委副主任秦大海介绍,重庆以良田、良种、良机、良法“四良”融合为抓手,扎实推进新时代“巴渝粮仓”建设,不断夯实粮食生产基础。
市委农业农村工委委员、市农业农村委副主任秦大海回答记者提问。
建好良田,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宜机宜耕、能排能灌、高产稳产、旱涝保收。改造后的农田可增产10%以上,全市粮食播种面积常年保持在3000万亩以上,有效保障了粮食产能的稳定。
2024年9月14日,重庆市南川区石溪镇盐井村的田野间,农民在欢声笑语中参加丰收节活动。甘昊旻 摄
育好良种,持续推进种业振兴行动,筛选培育了“渝优”系列水稻、“庆油”系列油菜、“渝单”系列玉米等一批高产高质良种。水稻、油菜、玉米总产量分别比“十三五”增加0.6亿斤、2.0亿斤、2.3亿斤。
梁平区丰收景象。华文峰 摄
用好良机,以减轻农户购机负担为目标,加大农机购置和报废补贴力度,“十四五”期间,补贴资金3.7亿元。通过推广适合丘陵山地作业的收割机、旋耕机、插秧机等农机具,缩短了农民的作业时间,降低了生产成本。例如,在水稻收获季节,一台收割机每天可以收割稻田50亩,效率是人工的数十倍,生产成本亩均节约了200元左右。
推广良法,以水稻、玉米、油菜等主要作物为重点,示范推广种粮新技术新模式。比如,玉米的合理密植、再生稻的蓄留技术等,可有效提升粮食的单产;稻虾、稻鱼种养模式可实现“一田双收”“水稻—再生稻”种植模式可实现“一种两收”“马铃薯+玉米+大豆”套作模式可实现“一地多收”。
潼南区崇龛镇油菜种植基地。
同时,围绕重要农时,开展“春耕服务100天”“夺秋粮丰收奋战100天”“秋收秋种服务100天”3个“百日攻坚”,以及防病虫灾害为主的“虫口夺粮”和防气象灾害的“龙口夺粮”行动,有效提高了粮食产量、增加了种粮效益。
涪陵区蔺市街道连二村欢乐迎丰收。鞠瑞生 摄
再过几天,就是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忠县将举办重庆市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主会场庆祝活动,各个区县也将相继举办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为农服务和庆祝活动。借此机会,诚邀广大市民朋友,来到乡间、走进田野、融入自然、共享丰收的喜悦!
从“粗加工”到“精深制造”
重庆农产品加工比率
首超全国平均水平
会上,市委农业农村工委书记、市农业农村委主任,市乡村振兴局局长(兼)李春奎介绍,“十四五”以来,市委、市政府围绕做好“土特产”文章,将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作为实施千亿级生态特色产业培育行动的主抓手,纳入全市“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的3大五千亿级支柱产业集群强力推进。
克服市场形势影响,总体规模保持稳步增长。
2024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全口径总产值超过3300亿元。主要产品产量增长明显,粮食加工、植物油、果蔬加工等9个细分行业,产值均超过百亿元。其中,产值过亿的企业达到538家,超过10亿元的达到46家。今年1—8月,全市规上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超1600亿元;全市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356家,较2020年增加207家、增长18%。
把培育壮大经营主体作为首要任务,企业带动作用更加突出。
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贷款贴息超过4亿。助力打造恒都牛肉、天友百特牛奶等十多个“爆品”。比如,我市培育的涪陵榨菜集团、万州鱼泉、丰都三和等龙头企业,生产了全国一半以上的榨菜,带动全市青菜头种植面积近200万亩、超过60万菜农增收。
把建强园区平台作为重要载体,产业发展更加集聚。
会同金融机构积极探索支持园区改革发展的新模式,累计向江津、梁平、万州等农产品加工园区提供意向“整园授信”超过200亿元。目前,已打造8个百亿级、9个五十亿级加工园区,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的加工集聚区。比如大渡口区2021年开建的小面产业园,如今已集聚近百家产业链企业,以重庆小面为主导的加工产品,累计销往30余个国家和地区,实现年营收近百亿元。
把科技创新作为重要抓手,产品竞争力全面提升。
推动成立重庆市农产品加工业技术创新联盟,联合西南大学等科研院所,攻克50多项行业共性技术。比如,潼南区培育科技型企业檬泰生物,获批了全国唯一柑橘类精深加工重点实验室,其研发的柠檬六分离提取技术全球领先,柠檬果胶年产量世界第一。通过这一系列的举措,2024年,我市的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例,首次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
会上,市委农业农村工委委员、市农业农村委副主任周松介绍,重庆“三农”领域的数字化应用场景特别丰富,智慧农业和数字乡村建设前景特别广阔。主要从三个方面来推进“数字三农”建设。
市委农业农村工委委员、市农业农村委副主任周松回答记者提问。
夯实一个“三农”数据底座。
聚焦农业农村核心业务,构建农业领域“产业+行业+企业”三级数据仓,推动农业高质量数据集建设。目前,已经归集数据资源292类、数据项4430个、数据4.08亿条,初步形成农地“一张图”、农事“一张网”、农信“一本账”、农品“一码通”的“三农”数字基础,从而夯实了农业领域数字要素支撑能力,解决了过去数据标准不统一、贯通难、赋能应用少的问题。
探索一种智慧农业发展模式。
聚焦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以“四侧四链”高效协同为基本逻辑,探索“产业大脑+未来农场”耦合发展模式,推动农业从传统经验驱动向数据智能驱动转变。目前全市已上线生猪、脆李、柑橘、柠檬、肉兔等5个产业大脑,建成未来农场15个、智慧农业试验示范基地310个。在此基础上,推进AI智能体开发,建成农业领域AI模型154个。
比如最近上线应用的“脆李产业大脑”,已经覆盖脆李种植面积25万亩,上线种植主体3885个、经销商181家、供应链企业15家,通过生产和管理方式变革,为生产主体提供产业、技术、金融等相关服务,2024年脆李全产业链综合产值增加3亿元以上,脆李亩产平均增收2000元,带动6万户果农增收致富。同时,通过脆李AI大模型构建风险预警机制,自然灾害受灾面积减少4.8万亩。
开发一批“数智三农”应用场景。
按照多跨协同、实战实效的思路,开发“长江治渔”“渝农快票”“渝悦防贫”“渝农牧”“巴渝良田”等数字化应用,以数字化赋能乡村高效治理。比如开发的“长江治渔”应用,通过“AI+物联感知”,实现常见涉渔事件自动预警固证,事件平均处置时长从过去的24小时缩短至2个小时,闭环办结率从74.5%提升至95%以上。
何涯主持新闻发布会。
来源:重庆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