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3月10日-12日:赴北京拍摄视频,被指“无故旷课两天”以炒作“清华梦”;清明节期间:返回广西老家,但抖音IP地址显示其4月8日仍在广西,涉嫌超假逃课;4月7日-8日:英语课缺勤,被同学当场发现136。举报者强调,唐尚珺“一个月逃课4天”,并附上向华南师范大学
近日,曾因“16次高考”引发全网热议的唐尚珺,再次被推上风口浪尖。
4月9日,他刚因转专业失败公开表达遗憾,短短几日后,又被网友实名举报“多次旷课”,甚至要求华南师范大学“开除其学籍”。
事件迅速冲上热搜,舆论场争议不断。
据举报者称,唐尚珺在2025年3月至4月期间存在多次逃课行为:
3月10日-12日:赴北京拍摄视频,被指“无故旷课两天”以炒作“清华梦”;清明节期间:返回广西老家,但抖音IP地址显示其4月8日仍在广西,涉嫌超假逃课;4月7日-8日:英语课缺勤,被同学当场发现136。举报者强调,唐尚珺“一个月逃课4天”,并附上向华南师范大学校长信箱投诉的受理截图,要求校方严惩。
对此,唐尚珺在4月10日接受采访时逐一反驳:
北京行程:系周末出发、周一返回,且已向辅导员请假;清明节返乡:购票7日上午返校,请假手续齐全,抖音IP延迟属技术问题;英语课缺勤:因脚痛临时就医,事后已补交假条138。他直言举报者“没事找事”,并无奈表示:“每次投诉,辅导员都要写3000字报告回应,徒增老师负担。”
事件发酵后,网友观点呈现鲜明对立:
支持者认为:
质疑者则提出:
请假频率过高,若为普通学生,校方或早已介入处理;其“网红”身份是否影响学业专注度?商业活动与课堂出勤如何平衡?事件启示: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包容性?
唐尚珺的案例暴露出教育体系对非传统学生群体的适应性不足。
对学校而言:需探索兼顾制度与人文关怀的管理模式,例如为经济困难学生提供校内兼职岗位,减少其“请假谋生”的无奈。对社会而言:应理性看待“网红学生”,既不过度神化,亦不恶意揣测。教育的意义在于支持每个个体成长,而非制造“道德完人”。结语
从16次高考的执着,到大学课堂的适应之困,唐尚珺的每一步都折射出普通人对抗命运的真实挣扎。
逃课风波背后,不仅是个人与制度的碰撞,更是社会对教育公平与包容的深度拷问。
或许,比起争论“该不该开除”,我们更应思考:如何让教育真正成为照亮人生的光,而非束缚成长的绳。
来源:历史的感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