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大峪镇天熊山(又名女娲山)女娲文化传承基地,81岁的基地创办人和守护者樊忠义放下扫帚回望心清亭,那里有他和同学们为恩师许心清立下的功德碑。每逢中元节、寒衣节、清明节这样的日子,他的心就回到了几十年前和老师许心清朝夕相处的美好时光。
许心清
许心清1956年5月的工作日记
许雷在家中院子里建立的清心园
阅读提示
2025年9月10日是我国第41个教师节,主题是“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华章”。
9月6日,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雨雾在峰顶徘徊,将汝州大峪镇黛青色的山体晕染成水墨画。雨雾缥缈中,心清亭顶上的尘灰被雨水冲下,落在润湿的土地上。
在大峪镇天熊山(又名女娲山)女娲文化传承基地,81岁的基地创办人和守护者樊忠义放下扫帚回望心清亭,那里有他和同学们为恩师许心清立下的功德碑。每逢中元节、寒衣节、清明节这样的日子,他的心就回到了几十年前和老师许心清朝夕相处的美好时光。
许心清是临汝县(今汝州市)解放后,于1948年8月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的。当时,他被分配到白衣堂小学,任五年级班主任兼语文老师。
每到祭祀日,前来祭拜、追思的,还有许心清的孩子和孙辈,以及他那已届耄耋之年或年过半百的学生。
当日上午,汝州市第二高中教师张向和他已经退休的同学王俊梅,再次来到这里。与二人一同前来的还有许心清的六儿子许雷。
中元节是中国传统四大祭祀节日之一,同时具备儒、释、道三家的历史渊源,时间为农历七月十四或十五。中元节带有祭祖和感恩的双重功能,孝文化是其精神内核,是中国传统民俗节日中特殊的存在,是中国人对已逝父母、亲人表达孝敬、思念的重要节日。
心清亭记
2012年,在许心清逝世5周年之际,大峪镇学生樊忠义、王国政等人提议,在大鸿寨景区为老师树一通功德碑,得到了各时期同学的赞同,并成立了筹备组。
作为筹备组成员之一,尚自昌和大家考察了拟定的立碑地点,均感到不合适,遂采纳了在景区修建碑亭立功德碑、用老师的名讳“心清”作为亭名的建议。“心清”这个亭名,反正念均可,可理解为“清静养心”。
这一建议也赢得了许心清的六儿子许雷的赞同。在碑亭建造的日子,许雷等人多次到登封、新密考察碑刻的用料、碑亭的风格。在碑亭建设过程中,考虑到周围环境,把北面的土崖加固后成为天然的照壁,上嵌中华儒家伦理品德中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廉耻勇、慎刚直节恕”等25字。亭边有护栏,亭周植有松柏竹等常青绿植。功德碑用产自新郑的上好石料,南面刻有许心清老师工笔正楷大字,小字为许心清生平,附有彩色遗照。碑阴为立碑人和捐款人名单。碑亭坐北面南,亭楣悬“心清亭”木匾,由离休干部李三昌手书,面南的亭柱上是一副楹联,上联为“天熊伏乾地佑护华夏文明”,下联为“黄涧流坤域传颂贤师恩德”。
汝州是女娲文化之乡,心清亭所在地是女娲文化传承基地,碑亭北面有女娲雕像。2016年以来,基地每年都要举行祭拜活动。作为汝州市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尚自昌是这项活动的组织成员之一,每年祭拜女娲后,他都会到碑亭下的功德碑前上香跪拜,“每一次跪拜,都会增进我对过去特别是与许老师之间的友情,让我珍惜一份师生同学情愫。”
孝行承传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这句话在无数人心中引起共振,尽孝一定要趁早。
2025年是许心清逝世18周年,由刘钰山采编撰写的许心清老师传记《心清如许》一书正式出版,并于农历三月初三这个老师的忌日举办了首发式和追思会。
9月6日这一天,我们来到许家老宅。许雷在院子里因地制宜建造了一处精致园子,有树、有花,有黄瓜、丝瓜等,一块卧石上有”清心苑”三个红色大字。
尚自昌说,这个创意一定来自清心亭,也是许家孝文化传承的教育园地。的确如此,在许雷家宅中的二楼,是过去农村叫作中堂的家祭堂,墙上挂有叫“爷奶奶柱子”的先祖灵位图,图前是条几供桌,摆有香炉。这里是家人逢年过节或先人忌日上香祭拜和追思的地方。许雷将这个中堂进行了升级改造,称为“许心清纪念馆”。四周墙壁上按时间顺序挂了不少老师生前的照片,包括与毕业班学生的大合影;墙拒上摆有老师留下的10多本笔记本、生前学习的书籍和用具,存放有许老师生前的衣物,包括学生送给许老师的一件老皮袄。
在外边一间更大的屋子里,一面墙上张贴着许家后人写下的28篇《心清如许》读后感。
尚自昌说,他读了《心清如许》一书,才知许老师是远近有名的孝子,书中记载了许多老师孝敬双亲的实例。
许雷兄弟传承了许家敬老爱幼的家风,让许老师的晚年享受到让人羡慕的幸福。许老师78岁时,许雷以“欺骗”的手段让一生节俭的父亲坐飞机到海南旅游了一次。
心清如许
《心清如许》的作者刘钰山曾是一名高中教师,后转行到梨园矿务局任办公室副主任,主管文秘工作。
刘钰山先生在介绍《心清如许》采写过程时,眼里含着泪水说,他采访了许老师的100多位学生,年龄从50多岁到80岁左右。一提起许老师,大家都交口称赞,特别是受过许老师资助的学生,禁不住失声痛哭、潸然泪下,像谈及自己过世的亲人一样伤心。许老师是爱的使者,是爱的播撒者,是爱的传递者。他笃行自己的“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教学箴言,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在学生中建立起“信用体系”。在许老师眼中,没有优秀生和差等生之分,他是一个真正走进学生内心世界的优秀教育工作者。
许心清的学生记得,老师对待学生像父亲对待儿女一般,爱的雨露滋润了每一个学生的心。在当时那个年代,交通基本靠走,老师去学生家家访要走几十里山路,他的脚步踅进了每一个学生的家门,熟知每一个学生的家庭状况。
《心清如许》是许心清的传记,记录了许心清从出生到辗转求学,从在私塾在学校学习到1948年8月进入学校走上三尺讲台,从退而不休到安享晚年的全过程。
《心清如许》是一部家史,简述了许家在许庄村建村扎根到五世同堂的历程,重点叙述了许心清孝敬前辈的虔诚和养育儿女的辛酸。
《心清如许》是一部村史,简述了许庄村的地理环境,重彩浓墨地记录了许庄人筑村寨、挖地道御防土匪的壮举。这些都是鲜为人知的。
《心清如许》是临汝县(今汝州市)从民国到新中国成立后至90年代的教育史:从私塾开蒙到新学岁月,从西安求学到豫西高中,从走上讲台到武巡十年,从扎根山区到还乡建校,从公社高中到尚庄乡中。许心清是临汝县(今汝州市)1947年解放后第一批加入教育队伍的人民教师,终生没有离开讲台,直到离休,整整40个春秋。
尚自昌说,《心清如许》让他深度认知了恩师,明白了他爱生如子的源由,升华了对老师的敬仰。
《心清如许》是部好书。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张鸿飞)
来源:河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