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虽然在南京读的大学,虽然知道他是叶圣陶先生的孙子,可我还真的不记得看过他的哪本小说。读大学的时候,国内读的是知青文学和伤痕文学,国外读的都是经典名著,那时候,他好像也不是很出名。
《从三流到一流作家》,这是一个讲座的名字,演讲者叫叶兆言。
虽然在南京读的大学,虽然知道他是叶圣陶先生的孙子,可我还真的不记得看过他的哪本小说。读大学的时候,国内读的是知青文学和伤痕文学,国外读的都是经典名著,那时候,他好像也不是很出名。
叶先生的讲座是茂谷兄给我推荐的,通常情况下,我对别人推荐的东西比较审慎,因为我有知识源洁癖,我怕来源太乱影响了我的判断。茂谷兄给我推荐,我还是相信他,便认真地听了。
讲座一开始,叶先生就解释了这个题目,说白了,名家也要“标题党”,他自己内心其实也不是很认同作家分出三六九等的说法。所谓的三流和一流其实也不是能力上的区分标准,更多的还是一种社会评判的态度。
现在国内很多所谓的一流作家,他的作品其实也不入流。别看获得这奖那奖,文章在这发在那发,那不过是说明,在文学圈里,他们比别人拥有更多的资源或者人脉而已。记得天津一个女作家,模仿《我的叔叔于勒》竟然获得国内的高等级文学奖项,由此可见,文学圈真的不是按照文学标准来评判作家和作品的。
听叶先生的讲座很受益,他的论点是从分析鲁迅先生、沈从文先生的作品开始的。他们两位都是民国年间的大作家,鲁迅先生虽然37岁才开始文学创作,可他凭着《狂人日记》一炮打响,沈从文先生的《边城》成为近现代年轻人喜欢的小说经典,可沈先生在西南联大受到的挤兑也是载入史册的,刘文典先生竟然说沈先生的月薪不值4块大洋。尤其是当年沈先生向郁达夫求教写作,结果还被郁达夫给奚落一番。你说人生到哪儿说理去,好在沈先生还是凭借出色的天赋,早早地就完成了很多人写一辈子也达不到的文学作品。
听叶先生的讲座,明显感觉到他是善于思考的人,这样的作家其实很难得。听过一些作家的讲座,大多没有思想,他们所谓的思考要么是没有逻辑,或者就是逻辑混乱的。假如一位作家说不出自己的思考,他的作品能不能读出好来,这是要存疑的。前阵子看过几位业余作家的文字,我没有看到太多感兴趣的内容,而字里行间显示的都是他的自信和自负,让我感到非常奇怪。明明是在对话,可他在介绍背景的时候,忽然加了很多抒情的文字,即便如此,他还在吹嘘,自己是多么注重思考和文字质量的人,看得我嘴张开了就合不上。
叶先生说,作家还是要多写,写完的东西假如没有出路,就先搁置起来。他不是很认同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说法,为此,他还举了一个例子说,孩子生出来了,就是这个样子的,尽管孩子有这方面或者那方面的缺陷,但这一点不影响一个有血有肉有个性的孩子的存在。这个比喻非常贴切。作家的内驱力是写作,写出来的东西不一定都能称为作品,只有不断地写,才可能出真正的作品。他举了他跟父亲写作的不同,他父亲有文字洁癖,一篇文章写到一半,一定要开始认真地修改,然后才能往前推进,这样反反复复,最后出来的东西,也没见得有多高的质量。
关于作家,勤奋与天赋到底哪个重要的问题,叶先生也有较多的论述。世界上确实有极具天赋的天才作家,我知道的就有前苏联的肖霍洛夫,人家20出头就写出了《静静的顿河》这样蜚声文坛的作品。但这样的天才只属于作家中的少数,作家中的绝大部分还是靠勤奋写出好作品的。换个角度说,天赋其实也是一个不明确的概念,每个写作者不会认为自己没有天赋,你都没写,怎么判断是否具备天赋呢?究竟什么叫天赋?就因为作品畅销了,就算是有天赋,好像天赋也显得太浅薄了。曹雪芹在世的时候,他会觉得自己是有天赋的人吗?他的天赋可是养活了后来很多自以为有天赋的人,即一群人靠着天赋当《红楼梦》的寄生虫。
叶先生的讲座中,还有一点让我感触非常的深刻。当别人问他,父亲和爷爷哪个对他影响更大的时候,他说是父亲,毕竟跟爷爷隔了一代人,但是,父亲和爷爷都给了他一个很好的影响是,爷爷和父亲定格在他脑子的印象是,他们一直属于书房,早晨起来,爷爷和爸爸都在书房里伏案工作,这是作家的工作场,也是培养作家的一个舞台。作家只有回归到书房,才能把写作事业日复一日地坚持下去。
三流和一流,其实就是一个隐和显的关系。
看见过一些在圈子里混得风生水起的,那些于我不过烟云。看见过一些在写作道路上孜孜以求的,虽然默默无闻,但是,我能从他们的作品获得思考和启迪,这是我期待的。
三流和一流有时候可能就隔了一层薄纸。就差有人点破的那么个机缘。
来源:古磨盘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