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直播间下单的阳澄湖大闸蟹,日料店里的三文鱼,旅游带回来的名贵特产……在这些本该畅快享受的美食面前,我们心底却不时埋着怀疑的种子——这到底是不是真的?
直播间下单的阳澄湖大闸蟹,日料店里的三文鱼,旅游带回来的名贵特产……在这些本该畅快享受的美食面前,我们心底却不时埋着怀疑的种子——这到底是不是真的?
在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今天,仿佛有一个个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踩中的坑。为了避免被坑,我们甚至得化身“福尔摩斯”,通过自学攻略对比各种蛛丝马迹来辨别真伪。
但防不胜防。
从大型商超到学校食堂,从连锁餐饮店到街边档口,以次充好、虚标产地、掺杂掺假等乱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似乎无孔不入。
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问题一旦发生,小则坑了钱包、消耗信任,大则“祸”从口入,威胁健康。
如何让食品质量名副其实,让食品安全真假易辨,是每个人都关心的问题。
9月9日,华大集团旗下华大鉴正正式发布其自主研发的“一头一尾”食品安全DNA溯源检测解决方案,意在借助先进的DNA技术守护食品安全,让每一口食物都经得起“基因级”检验。
极简流程:
从“N次抽检”到“一头一尾”
所谓的“一头一尾”,指在食品检测产业链条中,仅需精准锁定最初源头(生产端)和最终尾端(消费端)。
传统的食品安全检测模式,需在食品生产、运输、质检、分销、零售、消费终端等各个节点逐一进行抽检。这种全链条监管模式,流程繁琐、耗时长、溯源复杂,且容易出现重复检测、多环节失控等弊端。
而华大鉴正本次发布的食品安全检测方案,是基于生物唯一标签DNA条形码进行检测,具有无法篡改、无法造假的特点。
在生产端,通过采集生产商、供应商的食材样本进行DNA检测,给食品生成专属的“基因身份证”,明确标示其成分信息,并纳入数据库建档。到了消费端,如消费者或市场监督管理部门需要二次验证,也可对食品样本进行DNA检测,与数据库中的基因序列比对实现精准溯源。
这样一来,检测流程直接省去了中间环节,把原来的“多点多次抽检”简化为“一头一尾”或“一次源头检测”,通过基因身份证进行全程溯源。这种极简、高效的闭环模式,实现了食品安全的简单化管理。
技术天花板:
从“有限物种”到“万物可鉴”
传统的食品检测方法,一般仅能检测单一或几种常见物种,如果是添加冷门食材掺假,或多种成分混合,难以通过一次检测完成精准鉴定。
本次华大鉴正发布的方案,则轻松打破了传统技术的天花板。首先,其检测范围覆盖1.4万余种动物源性物种,包括常见家禽家畜、海鲜食材及部分野生动物。其次,该方案只需要单管单次检测,即可全景解析多物种混合成分,大幅提升检测效率。
此外,该方案可运用于生鲜、肉类品种、掺假肉源、熟肉等多种样本,不管是未知成分食材还是混合食材,均可采用DNA条形码技术,通过一次测序精准鉴别食品中物种的DNA信息。
从有限物种到“万物可测”,从“一物一测”到“一次解决”的全景解析,这样的成分“照妖镜”,不仅弥补了传统检测方法仅能针对单一或已知物种进行靶向检测的不足,更将有效遏制掺杂掺假、以次充好、标签不符等恶劣行为。
全自动化操作:
食品DNA进,检测报告出
这套检测方案要如何落地?华大鉴正给出了多种选择——可提供技术服务,即接收食品样本,由华大实验室出具检测报告;也可提供整套解决方案,包括设备、试剂等,以赋能市场监督管理、海关、食品药品与环境犯罪侦查部门、第三方检测公司或实验室等。
整套解决方案通过整合华大自主研发的DNBelab-D4RS数字化样本制备系统与DNBSEQ-E25ARS高通量测序平台,建成全自动化食品检测体系,实现从提取食品DNA,到完成检测、生成报告的一站式闭环管理。
除了操作全自动化,系统还自带海量数据库、设备占地面积不到1平方米,任何单位或实验室有了这套检测方案加持,即可“足不出户”完成从食品DNA到鉴定结果的全流程。
依托华大在动植物基因组研究领域长达20余载的成果沉淀,华大鉴正还构建了五常大米、阿拉比卡咖啡、武夷山马头岩肉桂等丰富品种的DNA数据库及鉴定技术体系,让名特优新产品真正做到“实至名归”。
目前,华大鉴正已完成多例动植物源性食材检测。比如,在一款包装标示“100%纯牛肉”的牛肉饼中,检测出牛、猪、鸡三种肉源DNA;抽检市场10款主流酸辣粉,发现其中一款原料标签为红薯粉的实际成分为木薯;消费者在某果汁中喝出刺状物,经DNA检测鉴定为大菱鲆(多宝鱼)。
长久以来,食品安全是一道亟待多方解答的责任考题。华大鉴正本次发布的“一头一尾”食品安全DNA溯源检测解决方案,为这道难题给出了一个新的解答思路,为政府监管、企业合规及消费者信任搭建了技术桥梁,让餐桌食品健康状态更透明,让监督管理更简单高效,让老百姓买得放心、吃得安心。
让我知道你“在看”
来源:科学有点意思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