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问题背后藏着两个更深的叩问:评论者的笔锋如何永葆锐利?评论对象的价值如何经得起反复丈量?当我将三十余年的职业轨迹与韩建明的艺术人生并置观察时,忽然发现这两者早已在时光的褶皱里编织出某种奇妙的共振。
左笔钱诗贵
有人曾问我,为何能对着韩建明的书法世界连写十五篇评论而不觉枯竭,仿佛春日里涌动的泉水,总能在山石间找到新的流淌方向?
这问题背后藏着两个更深的叩问:评论者的笔锋如何永葆锐利?评论对象的价值如何经得起反复丈量?当我将三十余年的职业轨迹与韩建明的艺术人生并置观察时,忽然发现这两者早已在时光的褶皱里编织出某种奇妙的共振。
作为在新闻战线深耕三十余年的评论者,我始终相信文字是思想的犁铧。
当年在报社的铅字车间里,我们常说"好评论要像手术刀",既要精准切开现象肌理,又要具备缝合现实的力量。
这种职业训练让我养成了透视事物的双重视角:既要如考古学家般层层剥离表层砂石,又要似建筑师般在废墟上重构认知图景。
转战自媒体后,这份对深度的执着非但未减,反而在碎片化阅读浪潮中愈发凸显出思想锚定的价值——当多数人沉迷于追逐流量浪花时,我选择潜入深水区打捞文明的珍珠。
对我而言,如果说写作是向外探索的舟楫,那么书法便是向内修行的道场。四十岁前的笔墨生涯,像极了一场虔诚的朝圣之旅:右手执笔临摹二王法帖,在《兰亭序》的曲水流觞间寻找魏晋风度;以颜筋柳骨筑基楷书,于《玄秘塔碑》的森严法度中锤炼筋骨;又在赵孟頫的温润与董其昌的疏淡间揣摩行书气韵,更试图用怀素的狂草冲破规矩的藩篱。然而这场持续二十余载的苦修,终究让我看清了艺术最残酷的真相——有些山巅注定只能仰望,无法抵达。
命运的转折往往始于某个灵光乍现的瞬间。四十岁那年某日整理旧稿时,左手不经意间碰翻了砚台,墨汁在宣纸上晕染出奇异的纹路。这个意外犹如禅宗里的当头棒喝,让我想起自幼被"矫正"的左手书写本能。当笔杆重新交还左手时,那些在右手时代始终隔着一层薄纱的笔墨意趣突然变得真切可触。
左手书法特有的滞涩感反而成就了线条的苍劲,非理性运笔轨迹中竟暗合了金石碑版的古拙气象。这种"破壁"体验让我顿悟:艺术创造的本质,或许不在于对完美的无尽追逐,而在于找到与自身生命律动同频的表达方式。
正是这种从创作者到评论者的双重身份转换,赋予了我独特的观察维度。当为国内数百位书画家撰写评论时,我既能以"过来人"的身份体察他们的创作甘苦,又能以评论者的理性剖析其艺术价值。
这种双重穿透力,使得文字不再是浮于作品表面的赞美诗,而是深入艺术经脉的解剖报告。记得为某位获奖无数的书法名家撰文时,我直言其作品"技法精熟却气韵僵化",这份犀利的判断正源于自身在笔墨迷途中的切肤之痛。
而韩建明的出现,则像在评论生涯的坐标系上点亮了新的星辰。初观其作,扑面而来的是技法层面的震撼:篆隶真行草五体皆能而不落窠臼,既有北碑的雄强筋骨,又兼南帖的飘逸神采。但真正令人着迷的,是那些游走于法度边缘的创造性突围——他将青铜器铭文的斑驳质感化入行草,让现代构成意识与传统章法对话,甚至从敦煌写经的率真稚拙中提炼出当代书写精神。这种"戴着镣铐跳舞"的艺术智慧,恰似远在江南的金山寺塔,既恪守千年营造法式,又在时代风雨中生长出独特的岁月包浆。
但若仅止于此,或许三篇评论便足以穷尽其妙。真正让写作成为"挖井"过程的,是韩建明艺术人格中不断生长的新维度。他的书法工作室里永远摆着哲学典籍与科学论著,茶案上的话题可以从量子纠缠跳转到《书谱》品评。这种打破学科壁垒的思维特质,使得他的书法创作始终保持着知识分子的清醒自觉。当我们讨论"屋漏痕"技法时,他会用流体力学解释墨色渗透;分析章法布局时,又能引入黄金分割与混沌理论。这种将东西方智慧熔铸一炉的探索,让传统书法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当代性光芒。
更难得的是,韩建明在江苏书坛始终保持着"孤峰不与众山俦"的学术品格。当某些地域书风陷入集体无意识的重复生产时,他坚持"笔墨当随时代"的创新理念;当展览体书法盛行造作之风时,他主张"回归书写的本真状态";当市场炒作甚嚣尘上时,他默默将拍卖所得捐赠给贫困学子。
这种将艺术理想与社会担当合二为一的精神境界,恰似他笔下那些筋骨嶙峋的线条——既有破空而来的凌厉气势,又饱含着对大地深沉的眷恋。
十五篇评论的写作过程,恰似跟随韩建明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艺术远征。从帖学传统的当代转化,到书写媒介的实验探索;从书法教育的人文思考,到公共空间的美学介入,每次专题深挖都打开新的认知维度。
这让我想起明代董其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艺论主张,只不过今天我们要读的不仅是故纸堆里的法帖,更要读懂这个技术革命时代的文化脉动;要行的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旅途,更是精神层面的跨界穿行。
在这个AI绘画挑战人类创造力的时代,韩建明的书法实践给出了意味深长的回应:当机器算法可以完美复刻《祭侄文稿》的每个顿挫时,真正珍贵的恰恰是那些"不完美"的生命印记;当数字技术将书法分解为可量化的笔画参数时,人文精神的温度反而成为无法被替代的核心价值。
他的探索证明,传统艺术的当代转化不是简单的形式革新,而是要在技术理性与人文情怀之间找到新的平衡支点。
行文至此,忽然明白持续写作的源动力何在:韩建明如同书法长河中的摆渡人,既守护着千年文脉的古老船舵,又奋力划向充满未知的广阔海域。
而作为评论者,我的使命就是记录这些航程中的思想浪花,让更多人看见传统艺术在当代语境下的生长轨迹。这或许就是评论写作最本质的意义——不是为某位艺术家树碑立传,而是通过个案研究折射整个时代的文化光谱。当第十六篇文章画上句号时,新的思考已然在字里行间悄然萌发,正如韩建明笔下的墨迹,永远向着未完成的境界延伸。(左撇右辣日记)
来源:老左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