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按:内蒙古各系统各领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学细悟笃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的重大要求,推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都紧紧
按:内蒙古各系统各领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学细悟笃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的重大要求,推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都紧紧围绕、毫不偏离这条主线。连日来,自治区民委会同各委员单位总结梳理全面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的主要做法和成效,供各地各有关部门参考借鉴。
内蒙古自治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紧紧围绕“贯穿一条主线、办好两件大事、弘扬蒙古马精神、闯新路进中游”的目标任务,充分发挥民委委员单位的职能作用,协同推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各项工作始终聚焦主线、服务主线,为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扎实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了具有内蒙古特色的实践方案。
一、强化顶层设计与机制保障,构建齐抓共管工作格局。各委员单位将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推动主线要求落到实处、见到实效。一是职责更加明确。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各单位“三定”规定,使其成为法定职责和必尽职责,出台全面贯彻主线的实施方案、工作措施和任务清单,将主线要求深度融入履职全过程。二是机制更加健全。完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形成协同推进、纵深发展的良好局面。发展改革委会同民委制定具体举措,强化规划审核把关;自然资源厅推动各级城市规划委员会将民委增设为成员单位,将主线要求贯穿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与审查全过程;财政厅建立预算管理前置审核机制,确保政策制定、资金安排和项目审核符合主线要求;政府研究室将贯彻主线作为课题研究和文稿起草的前置审核要件。三是责任更加压实。将贯彻主线纳入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纳入政治机关建设、巡视巡察和政绩考核,列入年度工作要点,推动贯彻主线工作常态化、长效化。民政厅将贯彻主线写入社会救助、社会组织管理、区划地名等联席会议工作规则;市场监督管理局将其纳入食药安委、标准化和质量强区领导小组工作规则;党委金融办督导区管金融机构将其写入企业章程和各类议事规则;司法厅将其列为法治政府考核和法治督察重点内容。
二、聚焦高质量发展,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物质基础。各委员单位着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一是以重大项目牵引带动。发展改革委大力推进重大工程项目落地,河套灌区改造、大型风电光伏基地等78项工程开工建设,项目开工率达90.7%;交通运输厅加快综合交通主骨架建设,推进52个公路重大项目,综合建成率达84.3%,畅通经济发展“大动脉”;能源局推进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等重点项目,新能源装机规模在全国率先突破1亿千瓦。二是推动产业优化升级。科学技术厅推进科技“突围”工程,布局“人工智能+”等新赛道,区域创新能力跃升至全国第24位;工业和信息化厅推动传统产业提质升级,淘汰落后产能,促进新兴产业跨越发展,稀土产业产值突破千亿元,工业加工值迈进万亿大关;农牧厅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种业振兴,粮食产量位居全国前列,奶业、肉业产值显著提升;国资委发挥监管企业能源资源优势,进一步提升能源供给保障能力;林业和草原局发展特色林果、林下经济和草产业,全区经济林面积超2900万亩,森林食物总产量达130万吨以上,年草种供给能力达800万公斤,饲草产量稳定在8000万吨以上,林草产业产值突破千亿元。三是深化区域合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建立与北京、东北三省、沿黄九省及区内东西部盟市的劳务协作机制,促进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商务厅持续打造“投资内蒙古”品牌,聚焦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黑吉辽和成渝等重点区域开展精准招商,引进国内到位资金超1.58万亿元,将区位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
三、深化宣传教育引导,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各委员单位创新载体和方式,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一是推进教育先行区建设。教育厅实施“石榴籽”育人工程,构建各学段有序衔接的教育体系,全面开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必修课,实现国家统编教材基础教育全覆盖,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达标校创建率达93.3%。二是加强理论宣传与研究阐释。教育厅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民族学、历史学等学科建设,支持高校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获批全国中华民族共同体学交叉学科建设试点;文化和旅游厅推进“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深化边疆考古、河套文化、西辽河文明等研究阐释;广播电视局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传播工程”,支持打造《开卷有理》、《长城长》等理论传播节目和视听精品,开展多层次宣传宣讲;呼铁集团开展“呼铁乌兰牧骑+”演出56场,举办列车春晚等特色活动,持续强化宣传教育;财政厅专项支持北疆文化理论研究和宣传阐释。三是促进文化浸润与精神滋养。文化和旅游厅推出“黄河从草原上流过”等巡展及《如见》、《蒙藏学校》等精品剧目,举办“舞动北疆”广场舞大赛、“唱响北疆”群众歌咏展演、“阅读北疆”全民阅读等文化活动4.5万余场,开展乌兰牧骑走边防、下基层演出1.4万场,打造北疆文化品牌;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在城市公园、广场推广应用中华文化符号,以生动形象的“住建语言”讲述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公安厅策划“国家的孩子”寻亲行动,续写民族团结佳话;体育局构建多层次赛事体系,举办蒙古马超级联赛、“我要上全运”系列赛、全民健身运动会、“蒙BA”、草原村排以及“跟着赛事去旅行”、“体育赛事进景区、进街区、进商圈”等群众喜爱赛事,以体育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各委员单位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积极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一是健全社会保障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全力稳就业促就业,城镇新增就业稳定增长,社保覆盖面持续扩大。2023年以来,全区累计城镇新增就业51.66万人,农牧民转移年均就业240万人以上,脱贫人口(含监测对象)务工规模稳定在19.62万人以上,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5.24%;民政厅完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动态监测低收入人口,提高低保标准,加强儿童和残疾人福利保障;医疗保障局巩固全民参保成果,全区基本医保参保率稳定在95%,深化医保信息平台应用,管好人民群众“看病钱”、“救命钱”。二是优化政务服务。公安厅推进“一窗通办”和户籍制度改革,实现“零门槛”落户;税务局落实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优化办税流程;市场监督管理局设立“质量一站式服务窗口”,推出“个体蒙信贷”。三是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2023年以来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2.59万套,发放住房保障家庭租赁补贴4.19万户,实施农村牧区危房改造3943户。实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2024年以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962个、16.13万户,90个新建居住区全部配建养老服务设施,促进互嵌式居住;交通运输厅完善农村牧区交通网络,全区农村牧区公路里程达18万公里,深化“客货邮”融合,完善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网络;卫生健康委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现“六个拓展”,提升基层服务能力;教育厅开展“石榴籽走边关”等实践活动,组织17万余名师生开展暑期社会实践,促进各族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
五、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各委员单位依法治理民族事务,巩固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疆安宁的良好局面。一是强化法治保障。司法厅加强行政立法,健全民族工作法律法规体系,推动出台《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促进条例》、《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条例》等20部法规规章,梳理全区现行有效的125件政府规章和4800余件行政规范性文件,确保所有法规规章贯彻主线要求;公安厅创新“石榴籽警务站”等模式,促进矛盾纠纷化解。二是精准防控风险。生态环境厅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统筹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守护绿水青山;水利厅强化防汛抗旱,消除农村牧区饮水安全隐患,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能源局全面提升能源供给保障能力,多次获国家表扬;党委金融办、人民银行内蒙古自治区分行着力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推进地方法人银行改革化险。三是深入推进强边固边。协同推进兴边富民行动,加大边境地区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和公共服务投入。发展改革委会同民委推动阿尔山市、乌拉特中旗纳入国家兴边富民行动中心城镇试点;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持续支持边境地区市政设施、老旧小区和棚户区改造等民生工程,提升基础设施承载能力;能源局推进农网巩固提升工程,在边境地区新建及改造10千伏线路1.8万公里,完成64个边防哨所和1万余户农牧民新能源通电工程,实现偏远农牧户和边防哨所“应通尽通”;工业和信息化厅“十四五”以来重点建设681座边疆4G/5G移动通信基站,提升边境地区通信网络覆盖;广播电视局实施智慧广电固边工程,沿边境线建设6962.95公里广播电视传输光缆,实现网络薄弱地区、边防连队和哨所网络覆盖;农牧厅利用转移支付资金,倾斜支持边境旗县39.63亿元、拨付衔接资金13.2亿元,推动产业发展;商务厅加快边民互市贸易创新发展,打造“边民互市+跨境旅游”特色口岸,促进边境贸易与文旅深度融合;统计局建立边境旗(市、区)监测制度,加强兴边稳边固边和共同富裕统计监测,服务推进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
来源:草原古都生活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