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比如罗隐,他在失意的时候劝自己看开点,“今朝有酒今朝醉”。比如刘希夷,他看到花开花落,感叹“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说尽了时光无情。还有刘禹锡,站在破败的巷口,看着“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写出了历史的变迁。本文三首诗,虽然年代久远,但写的
读古诗,有时像和老朋友聊天。他们几百年前的心事,我们今天读来,好像也能明白几分。唐朝是个诗人辈出的时代,他们留下了许多动人的篇章。
比如罗隐,他在失意的时候劝自己看开点,“今朝有酒今朝醉”。比如刘希夷,他看到花开花落,感叹“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说尽了时光无情。还有刘禹锡,站在破败的巷口,看着“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写出了历史的变迁。本文三首诗,虽然年代久远,但写的情感、说的道理,依然能触动我们。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罗隐的《自遣》这首诗,读来很是直白。题目叫“自遣”,就是自己宽慰自己,排解心中的郁闷。诗的开头两句“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说的是一种人生态度。得到了就高高兴兴唱歌,失去了呢,也就罢了,不去强求。
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与其整天愁眉苦脸、怨天尤人,还不如看开一点,让那些愁和恨都随它去吧,“悠悠”二字,有种无可奈何,也有种故作洒脱的味道。这种态度,和他本人的经历很有关系。
罗隐才华很高,但考进士考了十多次都没考上,仕途非常坎坷。所以诗里这种“得失随缘”的心态,既是他对现实的反抗,可能也带着不少辛酸和无奈。
接下来的两句“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更是把这种看似洒脱的人生态度推到了极致。今天有酒,那就今天喝个痛快,先别管明天的事。明天的忧愁,等明天来了再说吧。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活在当下”的想法,甚至有点儿及时行乐的味道。
很多人读到这里,会觉得这是一种消极避世的态度。确实,这里面有对未来的不确定、对现实的无力感。仕途无望,前路茫茫,与其焦虑,不如抓住眼前的片刻欢愉。但这不仅仅是消极。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对于一个屡受挫折的读书人来说,这何尝不是一种自我保护、自我排解的方式?他不是不知道愁,而是选择暂时不去想它。这种强烈的、甚至有些决绝的态度,反而透露出内心的苦闷有多深。
这首诗语言非常通俗,就像大白话一样,但感情却很真挚,把那种怀才不遇又故作旷达的心情写得淋漓尽致。它之所以流传这么广,大概就是因为它说出了很多人在失意时,那种想要暂时抛开一切烦恼的心声吧。这首诗,简短几句,却映照出失意文人复杂而真实的心境。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洛阳女儿惜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
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
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禄池台文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
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
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
但看古来歌舞地,唯有黄昏鸟雀悲。
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题目是代白头老翁悲叹,实际上写的是对时光流逝、青春不再的普遍感慨。诗歌从洛阳城东的桃李花写起。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春天百花盛开,绚烂美丽,但很快就凋谢飘零,不知落在何处。这景象,引得“洛阳女儿惜颜色”,青春美丽的少女看到落花,想到自己的容颜也会像花儿一样逝去,不禁对着落花长长叹息。
诗人接着把这种伤感推向更深沉的思考。“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花儿谢了,颜色就变了,明年花儿还会再开,但赏花的人还在不在呢?这就从花的短暂引申到人的生命的短暂和无常。
诗人视野更加开阔,看到了更剧烈的变迁:“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高大挺拔的松柏会被砍去做柴火,沧海也能变成桑田。这些巨大的变化都在告诉我们,世间万物没有什么是永恒的。
连山河都会改变,何况是人呢?“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古代那些在洛阳城东赏花的人早已不在了,今天的人们依旧面对着落花感伤。这就点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花儿每年都差不多,但看花的人却一年年老去、更换。这两句诗,对比强烈,哲理深刻,是全诗的诗眼,也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然后,诗人把焦点具体到一个“白头翁”身上。“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诗人劝那些正值青春年华的年轻人,应该同情可怜这位将死的白头老翁。
为什么可怜呢?“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这位老翁,过去也曾是风华正茂的美少年啊。他曾经像那些“公子王孙”一样,“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享受着青春的欢乐。他也曾在“光禄池台”、“将军楼阁”这样富丽堂皇的地方,过着锦绣般的生活。
可是,“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一旦生病老去,就没人认识、没人关心了,过去那些一同享乐的人又在哪里呢?青春美貌又能持续多久呢?“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美丽的容颜转瞬即逝,很快就白发苍苍,像乱丝一样。
最后诗人感慨道:“但看古来歌舞地,唯有黄昏鸟雀悲。”看看那些古代繁华的歌舞场所吧,如今只剩下黄昏时分,鸟雀在那里悲鸣。一切繁华都会过去,最终归于沉寂。
这首诗层层递进,从花落写到人生无常,再到具体人物的今昔对比,最后归结到一切繁华皆虚无的感叹,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让人读后对生命产生深深的思考。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的这首《乌衣巷》,是《金陵五题》中的一首,写的是在南京(古称金陵)的所见所感。乌衣巷在三国时是吴国戍守石头城的部队营房,士兵都穿黑色军服,所以得名。到了东晋,这里成了顶级豪门世族王导、谢安两大家族的聚居地,风光无限,权倾一时。而这首诗,写的正是往日繁华不再的景象。
诗的前两句,“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朱雀桥是南京秦淮河上的一座桥,是当年进入都城的主要通道,非常重要。乌衣巷就在朱雀桥附近。
诗人来到这里,看到的是什么呢?桥边长满了野草,还开着一些不起眼的野花。曾经繁华热闹的乌衣巷口,现在只剩下斜照的夕阳。野草、野花、夕阳,这些意象一下子就奠定了全诗荒凉、落寞的基调。曾经多么显赫的地方,如今变得如此破败、冷清。这里没有直接说沧桑变化,但景象本身就在诉说。
后两句是点睛之笔,也是千古名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王谢,指的就是东晋时权势煊赫的王导和谢安家族。这两大家族在乌衣巷住了很久,他们高大府邸的屋檐下,曾经有燕子在那里筑巢安家。时光流转,几百年过去了,王谢家族早已烟消云散,他们的府邸也早已不存在,变成了普通老百姓的住处。
但是,燕子好像不认识这些变化。它们依然按照旧时惯例,年复一年地飞回来,在这些变成了普通民居的屋檐下筑巢。燕子还是那些燕子(或者说是燕子的后代),它们飞翔的路线可能都没变,但它们栖息的人家,却早已换了主人。
这句诗妙在哪里呢?它没有直接评论历史兴衰,而是通过燕子这种看似微小、毫不知情的动物,非常形象地写出了沧海桑田的巨大变迁。往日日的王谢豪门,与今日的寻常百姓家,形成了极其鲜明的对比。
燕子是历史的见证者,它们的“不知情”,反而映衬出人类社会兴衰变迁的无情和无奈。这首诗只有短短四句,二十八个字,却以小见大,用极其凝练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写尽了世事变迁、历史沧桑的无限感慨,意味深长,让人回味无穷。这正是刘禹锡怀古诗的魅力所在。
来源:混沌婴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