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14年的哈尔滨与其它城市一样,正在经历着晚清的诸多变局。就在这一年,张郁廉出生了。父亲给她取了个小名叫“聚聚”,他说自己厌倦了离乱的生活,想给妻儿一个安定的家。
张郁廉的名字,很多人听来有些陌生,但她的人生却十分传奇。
张郁廉
1914年的哈尔滨与其它城市一样,正在经历着晚清的诸多变局。就在这一年,张郁廉出生了。父亲给她取了个小名叫“聚聚”,他说自己厌倦了离乱的生活,想给妻儿一个安定的家。
然而,那样一个时代,安定从何而来呀?
张郁廉两岁时,她的母亲便染病去世了。父亲曾经答应过母亲,等生活好了,就带她回山东老家。为了兑现对妻子的诺言,张郁廉的父亲打算将妻子的灵柩送回老家,路途遥远,他便将女儿寄养在了邻居家。
邻居夫妇是白俄罗斯人,常年居住在哈尔滨,男主人名叫阿里莫夫,女主人名叫瓦娃,他们把张郁廉照顾得很好。
时局动荡,战乱不止,张郁廉的父亲久久未归。时间一长,阿里莫夫夫妇就把张郁廉当成了自己的女儿,他们给她起了一个白俄名字,叫“佐雅”。
张郁廉和养母瓦娃
瓦娃很注重孩子的教育,她每天晚上临睡前都会给“佐雅”读普希金的作品。在与养母一家的相处对话中,“佐雅”的俄语说得越来越流畅。
很快,“佐雅”到了上学年龄,瓦娃突然意识到了问题,她坚定地跟丈夫说:“佐雅是中国人,她必须要记住中国话,我们应该让她接受正规的中国教育。”
对于妻子的决定,阿里莫夫表示十分赞同。于是,“佐雅”又用回自己的中国名字张郁廉上了哈尔滨的国立小学。
由于张郁廉的启蒙教育基本接受的都是西方文化,导致她的中文基础相对较弱,为此,瓦娃特意将家搬到了有中国人居住的大杂院里。在那里,张郁廉认识了邻家哥哥孙桂籍。
历史学科对张郁廉来说难度较大,那些年代更替她根本就是一团乱麻,瓦娃就会请孙桂籍来给女儿辅导。邻家哥哥的讲解让张郁廉听得入迷,她打心眼儿里佩服孙桂籍的博学多才,久而久之,两个孩子便成了好朋友。
孙桂籍(右)
1931年,张郁廉顺利毕业并考上了南开女中。她远赴天津求学时,瓦娃夫妇亲自相送,养母瓦娃对她说:“你是中国人,好好学习中国的文化,对你有用。”
两年后,瓦娃突发心脏病去世,听闻消息的张郁廉顶着伪满政权下的危险回到哈尔滨,送了养母最后一程。
1934年,张郁廉以优异的成绩考进燕京大学。她选择了教育系,将自己的梦想定在了教书育人上。那时的燕京大学还能让学生选择一门辅修课,张郁廉便选了新闻。
那时的局势已经相当混乱,学生运动此起彼伏。对于这些爱国运动,张郁廉也常有参加。
1937年,全面抗战打响,张郁廉的学业受阻,她随着流亡学生来到了武汉,借读于国立武汉大学。
不久后,设在汉口的苏联塔斯通讯社急需人员,面向社会招聘。张郁廉的朋友正是通讯社里的职员,便向社里推荐了精通俄语,又学新闻的她。没想到张郁廉很快就被录用了。
此时,战火纷飞,为了维持生存,张郁廉选择了去通讯社上班,并停止了学业,申请休学。
张郁廉与塔斯通讯社同事
后来,在乱世中跌跌撞撞的父亲回来了,他希望有机会张郁廉还是将学业完成。
在塔斯通讯社,张郁廉的工作就是将中文报纸上的消息翻译成俄文,再用俄文打印机打印出来。随着战事越来越紧,通讯社的记者都被派往了各个战区,张郁廉也被派到前线协助采访。
为了打通津浦路,日军派重兵要夺取战略要地徐州,徐州会战随之打响。
战斗最激烈的地方莫过于台儿庄,张郁廉他们就是要去到那里采访。经历了九死一生后,他们才抵达了台儿庄的一个旅部。结束采访后,该旅旅长覃异之感慨地对张郁廉说道:
“你是到达最前线的第一位女记者,使我敬佩!”
说着,覃旅长掏出了一把精致的德制勃朗宁小手枪递给她,接着说道:
“这把枪送给你,需要的时候用来防身。”
至此以后,张郁廉辗转于鲁南、湘鄂、武汉、重庆等地的战事采访,她都带着这把勃朗宁。
在战地休息的张郁廉
台儿庄大捷后,张郁廉他们又第一时间赶到现场采访。当她看到几近毁灭的城市时,眼泪止不住地往外流。火药味依然很浓郁,很多房舍都已烧毁,还冒着烟,残垣断壁间散布着血肉模糊的尸体,我们打扫战场的战士正在挖着坑,野狗也拖着什么往远处跑去......
张郁廉不敢细看,跟着采访队一路疾走。他们每天都要走上10个小时,累了就坐在地上休息一会儿,饿了,几个人就合啃一张饼。
这段时间,他们记录下了最真实的战争残酷。
八年抗战,尤以长沙会战振奋人心,因为三次会战都取得了胜利。战后,张郁廉访问了一批日军俘虏。
这群日军俘虏一共13人,依次坐在路边,有的人头上还缠着纱布,纱布上浸着血。其中一个叫汤田良仁的,上过两年学,张郁廉首先采访了他。
依次坐在路边的日军俘虏
张郁廉问道:“你为什么到中国来打仗?”汤田良仁回答道:“不知道,我是被强迫征兵来的,他们告诉我到华北呆一下,很快就回去,结果根本回不去。”
接着,张郁廉又采访了另一个日军俘虏:“日军捉到中国士兵会怎样处置?杀掉吗?”他斜眼看着张郁廉,狡猾地说道:“从来不会,我们都是将他们全部送到后方去。”
对于这样的回答,张郁廉的心中早已充满了怒火,她拿出一个日记本。那是从一个死去的日本兵身上搜到的,日记本里清楚地写道:
“将所有捉到的中国俘虏处死!”
看着眼前的这群日军俘虏,张郁廉的眼中全是恨,他们已经成了被日本军阀欺骗的野兽。
结束采访,张郁廉的一个同事向这些日军俘虏说道:“你们放心,中国不杀俘虏!你们将会穿上新的干净的衣服。”
1938年末,张郁廉结束了战地采访。此后,她将自己亲历的台儿庄大捷、徐州会战、武汉撤退等都写成了文学作品。
1940年,张郁廉结束了在苏联塔斯社的工作,秉承父亲的愿望,开始继续她未读完的大学学业,毕业后,进入中央通讯社工作。
1944年,张郁廉结婚了,新郎是她青梅竹马的邻家哥哥孙桂籍。他们一直都有联系,且孙桂籍一直都是张郁廉精神上的支柱,直到结婚,他们已经认识22年了。
1949年,孙桂籍因为工作关系去往台湾,张郁廉作为家属,带着孩子一同前往。然而,让张郁廉夫妇没有想到的是,这一去竟然是40年。
在台湾的日子里,她以家庭为主,照顾丈夫,教育孩子。闲暇之余,她开始学习国画,她拜国画大师张君壁为师,年复一年中,在画画界有了一席之地。
从战地记者成为国画大师,不得不说,张郁廉又完成了一次转身。
张郁廉一家
1989年,在儿子的陪同下,张郁廉终于回到了哈尔滨,这与她离开时,已经整整过去了40年。
她去到俄人坟场,寻找养母的坟墓。然而时间已经让这里变了样,那些俄人的坟已经没有了,只剩一块残破的碑上还依稀能看见一些俄文。
张郁廉抚摸着这块碑,热泪长流......
“曾经的寄养家庭让她度过了快乐幸福的10多年。从懵懂无知的两岁到知识丰富的高中毕业,是我人格形成的重要阶段,这都是瓦娃教育和爱护的结果,我有今日的成就,也都归功于瓦娃。”
张郁廉回忆着过往,回忆着养母的那句话:“你是中国人,要记住中国话。”
世界和平,才是真的和平,愿这个世界没有战争!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即删
内容素材来自网络,侵权即删
来源:心言诉陌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