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岁少女豪掷45万打赏主播,家长怒告平台,法院判决让人深思!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13 11:16 2

摘要:2025年4月13日,北京市第四中级人民法院的一纸终审判决,为一起未成年人天价打赏案画上句号——17岁少女小刘一年内通过直播平台充值打赏45万元,家长起诉要求平台全额退款,最终法院判决平台退还24万元。这场看似简单的纠纷背后,不仅暴露出网络平台监管的漏洞,更折

2025年4月13日,北京市第四中级人民法院的一纸终审判决,为一起未成年人天价打赏案画上句号——17岁少女小刘一年内通过直播平台充值打赏45万元,家长起诉要求平台全额退款,最终法院判决平台退还24万元。这场看似简单的纠纷背后,不仅暴露出网络平台监管的漏洞,更折射出未成年人网络消费乱象中的多方责任与博弈 。

案件的争议核心在于未成年人巨额消费行为的法律效力。小刘虽是实名注册用户,但平台最初已通过技术手段识别其异常消费并限制账户权限,这本是防范未成年人非理性消费的关键一步。然而,平台后续仅凭一通电话便轻信“监护人同意解除限制”的说辞,未采用更严格的核验手段(如人脸识别、监护人二次确认),导致小刘冒充家长轻松绕过限制,继续挥霍45万元 。法院一针见血地指出,平台审核机制“流于形式”,未能履行《未成年人保护法》和《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中要求的“合理限制消费金额”义务,存在重大过错 。

但责任并非全在平台。小刘作为17岁的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明知自身行为越界,却通过欺骗手段规避监管;其父母虽主张“不知情”,但将绑定大额银行卡的账户交由未成年子女使用,且长期未察觉异常消费,监护缺位同样难辞其咎 。法院最终依据《民法典》的过错比例原则,判决平台退还24万元,剩余21万元损失由小刘家庭自行承担。这一结果既警示平台必须筑牢技术防线,也提醒家长:防沉迷不能仅靠法律“兜底”,日常教育与支付权限管控才是关键 。

值得警惕的是,类似案件并非孤例。北京互联网法院数据显示,2022年至2023年涉未成年人网络服务合同纠纷中,充值打赏类案件占比近四成,甚至有未成年人多次充值、退款后仍屡教不改 。部分平台为追求流量和收益,对实名认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或纵容未成年人通过“代实名”“账号租赁”等方式绕过限制,实质是将商业利益凌驾于社会责任之上 。

这场45万元的天价打赏案,与其说是法律对错之争,不如说是给全社会敲响的一记警钟。网络平台需摒弃“表面合规”的侥幸心理,用技术手段堵住身份核验、消费提醒、异常拦截等环节的漏洞;家长更应主动“筑墙”,避免让移动支付成为未成年人肆意挥霍的“自助提款机”。毕竟,保护下一代免受网络沉迷之害,从来不只是法院的判决书能解决的问题,而是需要每个环节的参与者真正“较真”。

来源:长浅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