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德国国防军最高统帅部(Oberkommando der Wehrmacht, OKW)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最高军事指挥和控制机构。其成立于 1938 年,取代了原来的帝国战争部,负责监督和指挥国家武装部队:陆军(Heer)、海军(Kriegsmarin
战争初期的国防军统帅机构
德国国防军最高统帅部(Oberkommando der Wehrmacht, OKW)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最高军事指挥和控制机构。其成立于 1938 年,取代了原来的帝国战争部,负责监督和指挥国家武装部队:陆军(Heer)、海军(Kriegsmarine)和空军(Luftwaffe)
需要注意,德国的总参部(Generalstab)和最高统帅部(Oberkommando der Wehrmacht, OKW)并不是同一个机构,它们两个完全不同。德国总参谋部(Generalstab)是通常是指德国陆军的总参谋部,在二战时,它通常被称为陆军总参谋部(Oberkommando des Heeres, OKH)以区别空军和海军的参谋部。
战争中后期的国防军统帅机构
陆军总参谋部的职责包括战略规划、战术部署和部队指挥。总参谋部由总参谋长领导,二战期间著名的总参谋长包括弗朗茨·哈尔德(Franz Halder)和库尔特·蔡茨勒(Kurt Zeitzler)。
虽然最高统帅部是德国武装部队的最高指挥机构,但在实际战争中,特别是在东线战场上,陆军总参谋部对陆军的指挥权更为直接和具体。
历史
最高统帅部起源于布洛姆贝格的构想。
1933年布洛姆贝格被任命为国防部长,同时他也被任命为“国防军总司令”。虽说魏玛共和国时期的国防部长们理论上就已经具有了领导海空三军的权力。但布洛姆贝格与其他部长不同,他仿效国家的集权领导,将总司令活动的重点放在“指挥权”之上。
在1935年3月,德国宣布“国防自由”最终突破了《凡尔赛和约》对德国军备的限制之后。这位布洛姆贝格“战争部长兼国防军总司令”,终于可以放手组建新的军事指挥机构。
在凌驾于陆、海、空三军之上,将整个德国国防军的行动纳入国家最高领导的方针之下。除了“武装战争”之外,他还将“总体战争”的其他手段,如国防宣传、经济战争,乃至全国民防各个领域的领导权,都集中起来。但当对于当时德国最重要、 最核心陆军总参谋部来说,这种改变是难以接受的;在习惯于独立执掌海战指挥权的海军总参谋部、野心勃勃的年轻的空军总参谋部那里,这种方案也很难被接受。
尽管经过布洛姆贝格的不懈努力,国防军的领导机构还是在组织上得到进一步发展。且他积极利用他优越的地位及在德国军队内部的中军事权威,对对希特勒的军事指挥施加影响或者说约束。希特勒在斥责那些将军时、总会经常重复的一句话:“布洛姆贝格用他宽厚的脊背隔在我与国防军之间”
一直到1938年2月4日,希特勒才终于找到了一个借口,将布洛姆贝格这个“障碍”铲除, 自己接管了国防军的最高指挥权,当上了“最高司令”。自此,除了在希特勒与陆、海、空三军总司令之间再没有任何机构了,元首能够直接指挥军队。
到这个时候,最高统帅部名义上是第三帝国的军事总参谋部,负责协调陆军、海军和空军的行动。但实际上,最高统帅部往往被希特勒用作他的私人军事秘书处,主要作用是将他的想法转化为军事命令,并发给三大军种。
当然这时最高统帅部自身还是不能直接指挥海陆军。一直随着战争的进展,最高统帅部才越来越经常性地越过陆军总参谋部直接指挥军队,特别是在西线。希特勒经常性的通过最高统帅部实施“微操”。
于是就造成了这样一种局面:1942 年的时候,最高统帅部事实上指挥着西线军队,而陆军总参谋部实际上只能指挥东线战场的军队。这种分开的情况一直持续到 1945 年 4 月 28 日(希特勒自杀前两天),陆军总参谋部才直接隶属于最高统帅部,最终让后者全权指挥德国武装部队。不过此时挣扎已经没有意义,没几天德国就完蛋了。
来源:3C捕快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