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中,王昌龄、高适、李白、杜甫、岑参等诗人的结局如何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13 10:27 2

摘要:唐玄宗李隆基,这位大唐王朝的第六位皇帝,其一生可谓跌宕起伏,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一生,见证了唐朝从巅峰走向衰落的整个过程,也深刻地影响了当时无数人的命运,包括那些才华横溢的诗人们。

**盛世与衰微:大唐的转折与诗人的命运**

唐玄宗李隆基,这位大唐王朝的第六位皇帝,其一生可谓跌宕起伏,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一生,见证了唐朝从巅峰走向衰落的整个过程,也深刻地影响了当时无数人的命运,包括那些才华横溢的诗人们。

**开元盛世:贤臣辅佐,天下繁荣**

唐玄宗在年轻时期,可谓是英明神武。他励精图治,先后任用姚崇、宋璟、张说、张九龄等贤能之士为宰相,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姚崇的“十事要说”为开元盛世奠定了政治基础;宋璟则以刚正不阿、执法严明著称;张说则推动了科举制度的完善,选拔了大量人才;张九龄则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和文学才华,为开元盛世的延续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这些贤臣的辅佐下,唐朝的国力、文化和经济发展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乐业,四夷宾服,万国来朝。这一时期,被后世誉为“开元盛世”,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大唐诗歌创作的黄金时代。李白、杜甫、王维、岑参等伟大的诗人,都诞生于这个时代,他们的诗歌作品,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那个时代的辉煌光芒。

**天宝时期:奸臣当道,盛世危机**

然而,盛极而衰是历史的常态。唐玄宗统治后期,逐渐沉迷于享乐,宠信奸臣,朝政日益腐败。他先是宠爱口蜜腹剑的李林甫,李林甫为相十九年,排斥异己,堵塞言路,导致朝政日益败坏。李林甫死后,杨贵妃的族兄杨国忠又继任宰相,他更是专权跋扈,贪污腐败,将朝政搅得乌烟瘴气。

与此同时,唐玄宗对边疆将领的过度信任和放权,也为日后的叛乱埋下了隐患。安禄山,这个出身于粟特族的胡人,凭借其狡猾的权谋和巴结奉承的技巧,获得了唐玄宗的宠信,甚至被杨贵妃收为养子。他身兼平卢、范阳(幽州)和河东三镇节度使,手握重兵,势力逐渐坐大。

**安史之乱:盛世崩塌,生灵涂炭**

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以“清君侧”为名,发动了震惊天下的“安史之乱”。这场战乱,不仅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惨烈的战乱之一。安禄山叛军由久经沙场的唐朝精锐组成,战斗力极强,势如破竹,短时间内就攻占了洛阳、长安等大城市,迫使唐玄宗仓皇出逃。

安史之乱历时八年,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唐朝的国力一蹶不振。这场战乱,不仅改变了唐朝的命运,也深刻地影响了当时诗人们的命运。他们或死于战乱,或流离失所,或被迫效力伪朝,或投身于平叛的战场,用他们的诗歌记录了那个时代的苦难与悲壮。

**诗人的命运:乱世浮沉,诗魂不灭**

**一、王昌龄:龙标尉的悲歌**

王昌龄,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往深厚。他早年进士及第,曾任秘书省校书郎、汜水尉等职,后因“晚节不护细行”之罪,被贬为江宁丞。开元二十八年(740年),王昌龄北归,在襄阳与李白相遇,二人相谈甚欢,成为至交。

王昌龄的诗作以边塞诗最为著名,尤其是他的七绝,被誉为“七绝圣手”、“诗家夫子”。他的边塞诗,充满了豪迈的气概和悲壮的情感,如《从军行七首》、《出塞二首》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时,王昌龄正在龙标县担任县尉。战乱的消息传来,王昌龄心急如焚,他担心远在长安的家人的安危,于是不顾个人安危,擅自离职,踏上了前往长安的旅程。然而,他行至安徽亳州时,却被亳州刺史闾丘晓所捕获并杀害。

闾丘晓为何要杀害王昌龄?史书记载,是“忌其才”,也就是嫉妒王昌龄的才华。闾丘晓的行为,无疑是典型的嫉贤妒能。而他自己,最终也未能逃脱正义的制裁。他在平定宋州之围时,因贻误战机,被河南节度使张镐处死。临刑前,张镐列举了他的罪状,其中一条就是“为刺史,而杀无罪之王昌龄”。

王昌龄的死,是安史之乱中无数冤魂的一个缩影。他的诗歌,却永远地留在了人们的心中,成为了那个时代的见证。

**二、王维:陷贼伪官,诗魂救赎**

王维,字摩诘,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盛唐著名的诗人、画家。他出身于河东王氏,这是一个声名显赫的士族家族。王维早年丧父,由母亲抚养长大,他聪明过人,多才多艺,精通诗文、书画、音乐等。

开元九年(721年),王维进士及第,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他曾任太乐丞、济州司仓参军等职,后因受到牵连,被贬为凉州司马。在凉州期间,王维写下了许多著名的边塞诗,如《使至塞上》、《观猎》等。

王维的诗作,以山水田园诗最为著名,他继承了陶渊明、谢灵运等人的田园诗传统,并开创了独特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风格。他的诗歌,意境深远,语言精炼,充满了禅意和哲理,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时,王维正在长安任给事中。长安沦陷后,王维被叛军俘虏,并被押往洛阳。由于王维的诗名很大,安禄山想利用他的声望来巩固自己的统治,于是任命他为伪朝的给事中。

身处险境,王维并没有屈服于叛军的威逼利诱,他始终保持着对大唐的忠诚。在洛阳期间,他写下了著名的《凝碧诗》:“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这首诗,表达了他对国破家亡的痛惜,以及对大唐复兴的期盼。

长安收复后,王维因接受伪职而被下狱,按律当死。但在其弟王缙的求情下,以及《凝碧诗》中所表达的忠君爱国之情,最终被赦免死罪,贬为太子中允。王维晚年,潜心修佛,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761年,王维在辋川别业去世,享年61岁。

王维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磨难,但他始终保持着对艺术的追求和对国家的忠诚。他的诗歌,成为了他灵魂的寄托,也成为了那个时代的见证。

**三、岑参:边塞壮歌,漂泊一生**

岑参,字嘉州,荆州江陵(今湖北荆州)人,盛唐著名的边塞诗人。他出身于江陵岑氏,这是一个没落的士族家庭。岑参自幼丧父,家境贫寒,但他刻苦学习,天宝三载(744年),岑参进士及第,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

岑参的诗作,以边塞诗最为著名,他与高适并称为“高岑”,是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的边塞诗,充满了雄奇瑰丽的想象力和豪迈奔放的激情,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岑参曾任率府兵曹参军、右威卫录事参军等职,后因受河西节度使、著名将领封常清的赏识,被聘为幕府判官,随军出塞,度过了几年军旅生活。这段经历,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封常清被急召入京,担任范阳、平卢节度使,负责抵御安禄山的叛军。封常清深知叛军势大,唐军准备不足,于是采取坚壁清野的策略,主动放弃了一些城市,以拖延叛军的进攻速度,等待援军。然而,唐玄宗却急于求成,听信谗言,以“失守”之罪将封常清处死。

封常清死后,岑参没有跟随大军出征,而是留在了西域。不久后,潼关失守,长安沦陷,马嵬坡之变,太子李亨称帝等一系列事件接连发生。756年,李亨在灵武即位,是为唐肃宗。李亨即位后,号召天下兵马勤王,岑参这才离开北庭都护府,前往凤翔面见唐肃宗。

然而,唐肃宗并没有让岑参率兵去平叛,而是任命他为右补阙,让他留在朝廷任职。直到762年,安史之乱接近尾声的时候,岑参才获得了他想要的武职:掌书记,跟随大军赶赴前线平叛。然而,安史之乱很快就平定了,岑参的军事生涯也随之结束。

之后,岑参又担任过库部郎中、嘉州刺史、职方郎中等职。770年,岑参客死成都舍,享年56岁。

岑参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一生致力于边塞诗的创作,用他的诗歌记录了唐朝边疆的壮丽景色和戍边将士的英勇事迹。他的诗歌,充满了豪迈的气概和悲壮的情感,成为了唐朝边塞诗的典范。

**四、高适:从军报国,宦海沉浮**

高适,字达夫,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盛唐著名的边塞诗人。他出身于一个没落的士族家庭,年轻时曾屡试不第,颇为失意。但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而是四处游历,结交豪杰,积累人脉。

749年,高适46岁时,终于高中进士,被任命为封丘县县尉。然而,他并不满意这个职位,认为“拜迎官长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于是辞去官职,来到了长安。

在长安,高适结识了名将哥舒翰,并得到了他的赏识,被聘为幕府掌书记。哥舒翰对他非常器重,将他视为心腹,并多次向朝廷推荐他。然而,由于种种原因,高适始终没有得到朝廷的重用。

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哥舒翰被任命为河西节度使,负责抵御安禄山的叛军。高适随军出征,并多次参与战役,立下了赫赫战功。然而,哥舒翰最终在灵宝之战中惨败,被叛军俘虏。

哥舒翰被俘后,高适前往河池郡谒见唐玄宗,并被任命为谏议大夫。同年12月,爆发了永王李璘之乱,高适担任御史大夫、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参与了讨伐永王李璘,为平定永王李璘之乱立下大功。

758年,因为李辅国进献谗言,高适改任为东都太子府少詹事。之后,高适又担任过彭州刺史、剑南西川节度使,摄东川节度使等职。764年,高适回京任职,担任刑部侍郎等职,次年病逝。

高适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磨难。他一生致力于边塞诗的创作,用他的诗歌记录了唐朝边疆的壮丽景色和戍边将士的英勇事迹。他的诗歌,充满了豪迈的气概和悲壮的情感,成为了唐朝边塞诗的典范。

**五、杜甫:忧国忧民,诗史千秋**

杜甫,字子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盛唐著名的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圣”。他出身于一个世代为官的家庭,自幼聪颖过人,才华横溢。然而,他的一生,却充满了坎坷和磨难。

杜甫曾多次应试进士,但屡试不第,未能进入仕途。然而,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而是四处游历,结交豪杰,积累人脉。他先后去过吴越、齐赵、燕赵等地,结识了李白、高适、岑参等许多著名的诗人,并与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751年,杜甫因为上《大礼赋》获得唐玄宗赏识,让他到集贤苑等候分配。755年,朝廷才授予杜甫河西尉的官职,但是杜甫不愿意做河西尉,“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朝廷又将杜甫改任为右卫率府兵曹参军。同年,安史之乱爆发了,唐玄宗逃往蜀中,长安失守,杜甫因为官职太小,没有被叛军俘虏。

这之后,杜甫流落各地,他目睹了安史之乱时期大唐百姓的凄惨现状,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

756年,太子李亨在灵武称帝后,杜甫想去灵武投奔朝廷,但在路途中被叛军俘虏,押往长安。767年,郭子仪大军围困长安后,杜甫乘乱逃走。杜甫历经艰辛回到灵武后,唐玄宗让他做了言官左拾遗,但很快,杜甫因为上书给宰相房琯求情,惹怒了唐肃宗,他被罢免了官职。

同年九月,唐军收复长安后,杜甫又官复原职,但唐肃宗再未重用杜甫。758年,杜甫因房琯案牵连,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这之后,杜甫一直漂泊各地,770年死于潭州前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

杜甫的诗作,以关注社会现实、反映人民疾苦为主旨,被誉为“诗史”。他的诗歌,语言精炼,情感深沉,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六、李白:诗仙飘渺,遗世独立**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盛唐著名的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仙”。他出身于一个富商家庭,自幼聪颖过人,才华横溢。他性格豪放不羁,喜欢游历名山大川,结交豪杰,饮酒作诗,过着一种自由自在的生活。

李白曾多次给唐玄宗献诗,希望得到皇帝的赏识,但始终未能如愿。742年,李白在长安结识了秘书监贺知章。贺知章读了李白的《蜀道难》后,盛赞说“你是从天上贬谪下凡的仙人啊!”将李白推荐给了唐玄宗,让他得到了皇帝的召见。

唐玄宗很赏识李白的才华,让他供奉翰林,专门给皇上写诗文娱乐,陪侍皇帝左右。然而,李白并不满足于这种生活,他渴望能够像古人一样,建功立业,名垂青史。然而,他终究未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获得了永王李璘的青睐,让他到自己府中做了幕僚。然而,永王李璘在江南拥兵自重后,引发了唐肃宗李亨的警惕,他让李璘交出兵权,回到成都唐玄宗身边,遭李璘拒绝后,李亨以李璘造反为由,派兵征讨他。李璘之乱被平定后,李白也受到牵连,被关押于浔阳。

在大唐名将郭子仪的求情之下,唐肃宗赦免了李白的死罪,将他流放到夜郎。余下的几年时间中,李白一直在人们的痛恨和悲痛中度过。“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这是杜甫描述当时李白现状的诗句。晚年的李白,过得很凄惨、很痛苦。762年,李白在当涂县病逝。

李白的诗作,以豪放奔放、想象奇特、语言清新脱俗著称。他的诗歌,充满了对自由、对理想的追求,以及对现实的批判,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结语:盛世不再,诗魂永恒**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惨烈的战乱之一。这场战乱,不仅改变了唐朝的命运,也深刻地影响了当时诗人们的命运。他们或死于战乱,或流离失所,或被迫效力伪朝,或投身于平叛的战场,用他们的诗歌记录了那个时代的苦难与悲壮。

然而,无论历史如何变迁,无论命运如何坎坷,诗人们的精神却永远地留在了他们的诗歌中。他们的诗歌,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那个时代的辉煌光芒,也照亮了后世的道路。

让我们永远铭记那些伟大的诗人,铭记他们用生命和热血创作的诗歌,铭记他们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

来源:小胡说史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