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惧剥皮活埋的抗日英雄:我的肉体即将陨灭,灵魂却与你们同在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4-12 03:28 1

摘要:1930年的厦门港,一艘从仰光驶来的客轮缓缓地靠岸。甲板之上,站着一位穿着素色旗袍的少女,海风轻轻地掀起她齐耳的短发,露出了一双灼灼似星的眼眸。这个年仅15岁的归国华侨,就是日后令敌人胆寒的抗日女杰陈康容。

在阅读此文前,希望您可以点击一下“收藏”或“点赞”,您的微不足道的举动却可以让小编高兴一整天,也能够为大家带来更好的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1930年的厦门港,一艘从仰光驶来的客轮缓缓地靠岸。甲板之上,站着一位穿着素色旗袍的少女,海风轻轻地掀起她齐耳的短发,露出了一双灼灼似星的眼眸。这个年仅15岁的归国华侨,就是日后令敌人胆寒的抗日女杰陈康容

她的父亲陈锡梅曾经是孙中山麾下的敢死队员当中的一员。在1913年,二次革命遭遇失败之后,这位同盟会的元老,怀着那未酬的壮志豪情远渡到了缅甸,在仰光唐人街经营起了“锡梅照相馆”。

在橱窗里,展示着孙中山手书的“天下为公”合影,在暗室之中,却偷偷地放置着《新青年》这本杂志还有《共产党宣言》。

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陈康容听着父亲讲述黄花岗起义的故事长大,书桌上永远摊着秋瑾的《勉女权歌》。

1934年,集美学校的木棉花开得格外炽烈。

当教务主任发现这个南洋富商之女的书箱里藏着《唯物史观》时,陈康容已在厦门大学组建了"黎明剧社"。

厦门大学

她们于鼓浪屿的基督教堂演出了《雷雨》;在中山公园的募捐会上,朗诵艾青的诗篇。她们在不同场所间穿梭,以表演传达革命的力量。

最惊险的时刻出现在1936年的冬天,那时候她伪装成南洋的一位有钱太太,混进了鼓浪屿的领事馆。之后她从日本领事夫人的梳妆台夹层里,仔细抄录了日军在闽南地区的兵力部署图。

"阿容,南洋的榴莲熟了三季,该回家了"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时,父亲的信件伴着船票寄到厦门,陈康容却将船票折成纸飞机,从南普陀寺的舍利塔顶掷向大海,转身在虎溪岩洞的篝火旁,带领三百名女学生咬破手指写下血书:“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

1939年的金丰大山深处,晨雾还未散尽之时,培文馆小学已然传出琅琅的书声。“人字加一横念大,大字加一点念太——太阳出来打东洋!”陈康容举着树枝在沙盘上写字,二十几个缠足农妇跟着念诵。她们并不知道,这位自称“陈先生”的女教师,腰间别着的钢笔里藏着密写药水,课本夹页里是闽西各县的保安团驻防图。

为了打开工作的局面,她穿上了那有着粗布大襟衫,跟着村民一起上山挖竹笋。

趁歇晌之时,从那竹筒饭里,拿出发报机的零件,借教唱山歌这一方式来传递情报:“韭菜开花,一杆心剪掉髻子当红军……”在三个月之间,岐岭周边的七个自然村建起了地下交通站。

最惊险的是1940年元宵节夜晚。她将自己装扮成刚过门的新娘子,坐在花轿里。可盖头之下,隐秘地藏着整整二十把驳壳枪。她悄无声息地将这些武器运进游击区,国民党检查站的士兵丝毫未察觉。这段经历极为惊心动魄,她的勇气和智慧着实令人钦佩。

但危机也在逼近。1940年4月,永定县保安司令换成了军统出身的张耀轩。

这个曾在江西“剿共”之时活埋了三百名红军的刽子手,竟然在县衙挂上了“宁可错杀一千”的匾额。

中共岐岭支部书记陈荣松,虽以保长这一身份来进行周旋,不过却依然很难阻止那“联保连坐”制度的推行。

当保安团在晒谷场架起铡刀时,陈康容突然拨开人群,举着《三民主义》高喊:"国父说要唤起民众,你们却在屠杀百姓!"

那个暴雨夜,她在后山竹林里将襁褓中夭折的仅6个月大的幼子埋葬。丈夫黄会斋从漳州寄来的信笺上,泪痕晕开了墨迹:“你我既已以身许国,便不能顾全小家。”她把沾着血污的婴儿襁褓剪成布条,系在交通员手臂上作识别标记——这是闽西地下党,最为悲怆的接头暗号。

黄会斋

1940年8月6日的永定监狱,陈康容被反绑在"老虎凳"上。保安团长谭嗣新举着从她住处搜出的《论持久战》,阴笑道:"陈小姐文采斐然,何不写篇悔过书?令尊在仰光的产业,足够你后半生锦衣玉食。”

"我父亲教我写的是正气歌"她突然啐出血沫,染红了对方胸前的青天白日徽章。

三天三夜的酷刑拉开序幕:烧红的烙铁烙在后背时,她高唱国际歌;竹签钉入指甲时,她背诵方志敏的《可爱的中国》当叛徒带着她幼时的南洋照片来劝降,她将照片撕成碎片:"这张脸属于中国人民,不属于你们这些民族败类!”

最残忍的是"剥皮恐吓"。

9月15日,刽子手押来两个浑身血污的农妇。"看见了吗不招供就是这个下场"沾着血的剥皮刀在陈康容眼前晃动她却突然放声大笑,转头对瑟瑟发抖的农妇说:"阿婶莫怕,他们的刀再快,也割不断四万万人的脊梁!”

刑场上最后的较量充满了戏剧性。当谭嗣新递上“只要悔过即刻释放”的保证书之际,陈康容淡定地挥笔写下绝命诗。忽地她猛然抓起砚台,用力地砸向刽子手,并且用客家话向围观的乡亲呼喊道:“大家记住!剥了我陈康容之皮,还有那众多同胞之皮;剥了众多之皮,还有共产党那坚毅的骨头!”

活埋坑边的野菊花,沾满了鲜血,25岁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1940年中秋前夜。而她的呐喊,像野火般蔓延开来——仅仅三个月后,二十七名保安团士兵,携枪投奔了游击队;刑场所在的那个山坡,被百姓称作“凤凰岭”,据说每年深秋,红叶如血。

当解放军的旗帜插上凤凰岭的时候,残存的刽子手在公审会议上承认,在陈康容的遗体被挖出来的时候,她的胸腔中塞着半本烧得焦黑的《共产党宣言》。1953年,中央慰问团到达岐岭后察觉到,三百多位妇女的衣襟内侧,全都绣着那首绝命诗。更震撼的是,当年刑场旁边野菊花的种子,也被悄悄地带到了海峡对面,在五十年代的白色恐怖阶段,反而成为了岛内地下党的精神象征。

图片来源于网络

1987年,九十岁高龄的黄康(黄会斋)重返凤凰岭。他在妻子就义处栽下了二十棵木棉树,树干上刻着“青春价无比”的诗句。当山风拂过木棉絮,老游击队员说那是陈康容在教孩子们识字。

2019年,故宫文物修复师在整理南洋旧档时,意外发现陈锡梅1938年写给女儿的信:"汝执意留闽抗倭,为父夜夜对月南望。倘有不测,当以岳母刺字之训告慰……"信末泪渍斑斑,这位老同盟会员最终理解了女儿的抉择。

在如今秋日的凤凰岭,5G信号塔与战壕遗址并肩而立。漫山的红叶堆积“这是用那殷红的鲜血所精心浇灌出来的一片赤诚之心。”

而在千里之外的仰光唐人街,"锡梅照相馆"原址已改建为华侨抗战纪念馆,橱窗里循环播放着陈康容的故事。

2024年清明,谭某从台北市立档案馆取出泛黄信笺时,指尖触到了历史的褶皱。这份忏悔书经福建省文物鉴定中心碳十四检测,确认纸张产自1937年浙江龙泉造纸厂,墨迹成分与闽西特委1940年地下文件高度吻合。在永定革命烈士纪念馆的玻璃展柜里,忏悔书与陈康容的绝命诗形成对角线陈列——前者字迹颤抖如秋风扫叶,后者笔锋刚劲似金石裂帛,两个时空的对话在展馆射灯下凝固成永恒。

参考资料:

1. 中共永定县委党史研究室,提供陈康容烈士生平及"康容支队"组建的权威档案,详述其抗日活动与就义细节。

2. 龙岩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网页8)发布的《巾帼英烈事迹展播》完整呈现陈康容被捕经过、狱中斗争及烈士陵园保护现状。

3. 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收录陈康容绝命诗原件及受审影像资料,证实其"剥重皮"抗争史实。

4. 《永定县志》(1989版)记载陈康容丈夫黄会斋更名始末及闽西南特委工作日志。

5. 厦门大学校史馆,保存陈康容在校期间话剧手稿与地下工作证物,佐证其文化抗战贡献。

来源:小模型数学

相关推荐